古诗中的艺术形象除了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之外,还有事象、物象、景象、意象等。
(一)人物形象
古诗不着重塑造人物形象,这不是它的主要任务,但在表情达意时也离不开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有两种,一是诗人的自身形象,二是诗人要塑造的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不可简单地理解为人物肖像,也不可理解为是你读过诗之后你对人物的大致印象。有的诗并不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只是表现人物的气质、情感、性情、情操、品德、才华等。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名满天下的黄鹤楼,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送别好友孟浩然。诗人把朋友送上船,又一直目送他顺流而去。朋友远去,人影模糊,只见一叶帆船;最后连帆船都消失了,只有浩浩荡荡的一江春水向天际流去。诗人望着滚滚东流的江水,久久地伫立在江边不忍离去。我们透过后两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分明看到诗人脸上对朋友的牵挂、惦念和祝福。后两句诗为我们塑造出一个久久伫立江边,极目远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诗人的形象。
又如: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唐】孟浩然《渡浙江问舟中人》
诗中描写海潮退去诗人与行人同舟共济于风平浪静的钱塘江上。诗人急切地想赶到越中,在舟中时时引领远望天尽头,希望能够马上看到越中。但是诗人没有到过越中,只好向舟中人打听:那远处的重重青山,到底哪里才是越中呀?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急于漫游越中不停地向人打听消息的诗人的形象。
诗人塑造的自身形象很概括,塑造的其他人物形象也很概括,有时仅仅抓住人物肖像的一两点特征而已,不像小说那样精雕细刻铺开来写。如:
老人今年八十几,口中零落残牙齿。
天阴伛偻带咳行,犹向岩前种松子。
——【唐】施肩吾《诮山中叟》
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年老多病、曲背弯腰、勤劳不辍、可爱可敬的劳动者的形象。
有时不见人物的肖像,只突出他的性情节操。如: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寒江独钓图:千山众鸟飞尽,万径人迹罕至,在这漫天大雪的静寂世界里,披着蓑衣的老翁独自在垂钓。渔翁在这个世界里显得多么寂寞、孤单、渺小,但他却给人一种战风雪抗严寒的坚毅力量。虽冷寂却不绝望,虽孤独却不悲观,虽遗世却仍然伟岸傲坐。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孤傲、清高、在恶劣的环境中仍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
有时抓住人物的本领来写。如: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侧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唐】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三》
这首诗给我们描写了一位武艺高强的青年,塑造出他力大惊人,蔑视强敌,跃马上阵,连续射杀敌军的英雄形象。对人物的塑造,着重突出在胆量和武艺上。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不能要求详细具体,栩栩如生。尤其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往往要求我们在阅读诗歌时有所体悟,透过画面复活或浮现出诗人的形象。
(二)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主要是指咏物诗中所描绘的形象。诗人在描绘这些形象时大多采用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的手法,因此,形象的主观色彩很浓厚。这些形象通过人格化的描写,往往能曲折地表现诗人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情感。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如: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唐】皮日休《咏蟹》
本诗作者生于晚唐,出身贫苦家庭,曾中进士,作过着作郎,太常博士。后来勇敢地投身到黄巢起义军中,参加了农民起义。这是他的一首咏物言志诗,是赞扬螃蟹的。说它未游沧海之前,就有骨气和血气,不是游过沧海之后,才为人所知。它也是一般的血肉之躯,只是骨头一直很坚硬罢了。别以为它只是毫无心肠,天生不怕雷电威吓,但只要心一横,便是大海龙王的住处,也敢去大胆横行。这里用螃蟹比喻自己,用沧海比喻农民起义的洪流,表明诗人参加黄巢起义不是偶然的。诗中的螃蟹具有象征意义。再如:
天边心胆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
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
——【唐】崔铉《咏架上鹰》
诗中的鹰也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诗人自己。表达出自己有凌云壮志,渴望摆脱目前的境遇,振翅高飞。他深信总有一天会达到目的,翱翔于万里碧霄的。
2.具有特定意义的形象。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唐】罗隐《蜂》
诗人用蜜蜂采花酿蜜来比人们的写诗作文。要写好诗文,就要不辞劳苦,东奔西忙,收集材料,然后才能够酝酿成蜜。后来,人们就赋予“蜂”以特定意义:不辞劳苦、只奉献不求回报。又如唐代曹邺的《官仓鼠》,这首诗写老鼠吃得滚圆肥胖,其大如斗,公然侵吞民粮,是谁让它们这样做的?诗明显的是讽刺和指责贪官污吏的。这里的“鼠”具有特定意义,指“贪官污吏”,这个意义在《诗经·硕鼠》中就有了。
不仅一些事物有特定意义,就是一些意象也有。如:
故园渺何求,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唐】韦应物《闻雁》
大雁是候鸟,秋去春归,很有规律,所以古代诗人就借大雁归去有期,来抒发自己归家无期的乡愁。大雁这个意象就有了思归的特定意义。这样的意象还有很多,比如竹子、孤蓬、杜鹃、燕子等。
3.具有一般意义的形象。如:
冷烛无烟绿蜡乾,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
会被东风暗拆看。
——【唐】钱珝《未展芭蕉》
这首诗是写芭蕉的,写它像无烟的冷烛、干枯的绿蜡,它芳心犹卷好像害怕春寒一样。它蜷缩的样子像一封缄口的书札,心中一定藏有秘密,只是不知道是什么。但等到春天一到,东风就会暗中拆看它的秘密。诗不仅写出了芭蕉的外形,也写出了神。我们在欣赏时,尤其要注意“神”。因为这“神”才是诗歌着意表现的。如上面这首诗,很像是写一个在冷漠的环境中,默默地期待着什么的人,显得含情脉脉,风婉有致。芭蕉是常见的植物,非常一般化,但经诗人这样一描绘,“未展芭蕉”就与一般的芭蕉不同了。
再如:
从扑香尘拂面飞,怜渠只为解相依。
经冬好近深炉暖,何必千岩万水归?
——【唐】司空图《秋燕》
这首诗写同情秋燕,放任它们自由飞翔。它们懂得相依为命,互不分离,很能引起人们的爱怜。诗人希望它们即使冬天到了,也不必跋山涉水飞回自己的家乡,因为靠近火炉也能取暖。其实诗中隐含着诗人生当乱世形只影单,想避乱回家但又矛盾的心情。寄望于秋燕,正是企图安慰一下自己,感情是复杂曲折和较为微妙的。秋燕很普通,不比大雁,但诗人能从它们身上发现“闪光”的东西,加以表现,成为可爱的形象,并借以表情达意。
诗人在这样的诗中,不着力描绘事物,而是借事物的某一点,来引发情感。事物的这“某一点”正是引发诗人某种情感的契机。纯粹写物的诗很少,即使有,也不会是上乘作品,或者说很难成为上乘作品。就像骆宾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诗的高妙处,充其量只在形象二字。
(三)景物形象
古诗有单纯写景的,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还有:“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但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诗句里也隐含着作者看江山如画的喜悦之情。任何文学作品,都不会为写景而写景。诗言志,诗言情。诗写景是为写情服务的。所以,我们鉴赏诗的景物,一定要与诗人的情感、情趣、志向、襟怀等联系起来。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王维《山居秋暝》
这首山水诗描绘了一幅清幽、明净、恬美的雨后傍晚秋景图,但在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现了作者对安闲淳朴生活的向往。
又如: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唐】王维《新晴野望》
这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这景色明净清新、空旷开阔,基调明朗、健康,表现出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田园,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的在景物画面中,有的隐含在景物画面之后,如上两首;有的是通过诗中的情感句表达的;有的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如: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唐】杜甫《旅夜书怀》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互藏其宅”(王夫之《姜斋诗话》)。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
这些诗描绘旖旎的风光,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花草虫鱼成了诗人笔下的常物。
也有描绘壮丽河山,宏伟壮阔的形象的。如: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望天门山》
诗中描绘了隔江相对雄奇苍青的天门山,奔流北向的长江水,以及从天边驰来的帆船。把天门山一带长江的壮丽景色像画一样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会顿生热爱之情。
又如: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这是描写古代西北边塞景象的诗篇,通过诗人的描绘,我们好像看到了直上西天的黄河和天边白云相接,万丈高山与一片孤城相映,感到了这景象的壮阔和荒凉。但诗人的用意不在让我们看一幅边塞图,而是要我们知道,在这荒凉孤寂之地常年戍守的征人,朝廷何曾关怀过他们?他们又何等地思念家乡?诗的后两句一语双关,用“春风不度”既表示君王恩泽不及于边塞,形象生动;又寄寓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整首诗无论写景传情都很成功,所以成为千古流传的脍炙人口的名篇。
古人在诗中描绘的景物形象,大多是把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兼收融汇,纳于一幅画面之中,形成有机的整体,以体现古人天人合一的纯朴理念。中国的山水画是这样,诗歌也是这样。上面王之涣的《凉州词》既写了“黄河”、“白云”、“万仞山”,又写了“孤城”、“玉门关”,以自然山水作背景,以人文景致作中心,既能显示出雄浑壮阔的意境,又能为整首诗落脚于抒发情感暗布契机。
鉴赏古诗的形象常考的题型有: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3)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4)诗中描绘的……(事物)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1)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事象、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连缀成一幅画面。
(2)分析这幅画面所营造的情景氛围特点,是晴朗明净、亮丽热烈,还是幽寂孤单、冷清萧条等。
1.(2009年全国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写景诗中的景物形象就是诗歌要表现的形象,分析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这清幽恬静的画面是由桥、曲水、岸阁、绿萍、石湖、荷花等构成的。
2.(2009年高考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解析】这需要对形象画面做综合分析。首先,你要根据前两句的意象,在眼前或脑海里浮现出诗歌描绘的整幅画面;然后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分析寓意。分析时要考虑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景物氛围的作用。
【答案】写到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是边境局势的紧张。
试题的设问是多种多样的,但答题格式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种。
1.诗歌描绘出一幅……的画面(景象)。
2.诗歌表现了……的形象。
说明:试题本身就是回答问题的框架,只需把试题中的“什么”“怎样”考虑清楚,作为定语写上去,这是回答问题的关键所在。作为画面(景象)定语有时要回答出“时间、地点”。
1.只说出了一两个定语,没有完整的句式。如只回答“阴沉凝重”“清幽恬静”等。
2.没有抓住景象和人物的特点。
3.漏掉了时间或者地点,不完整。
苏氏别业
【唐】祖咏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
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
竹覆径冬雪,庭昏未夕阴。
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环境?
【解析】诗歌开头就点出了环境之幽,中间两联细致地描绘了园林内外的景色,把“幽”落到实处,尾联更突出了“幽”。
【答案】描写出一幅园林清幽寂静的环境。
语言是文学艺术鉴赏的主要内容之一。诗歌语言艺术,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境界。任何一首好诗,它都要好在语言上。因为语言文字是描绘画面、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必不可少的物质形式。就高中生来说,对诗歌语言的鉴赏,是最基本的鉴赏,也是最主要的鉴赏。我们要掌握诗歌遣词造句的特点、语言风格特点、注重练字的特点、设立诗眼题眼的特点。掌握这些,对理解诗歌,鉴赏诗歌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