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解放战争国军中的奇人怪事儿
28359000000008

第8章 三位老实人

前篇写到东北战场尘埃落定,咱把眼珠子活动活动,顺着辽西走廊往下走,再看看华北战场吧。

华北,按术语解释,是指黄河以北长城以南的地区。我们上学时历史课本上曾有“华北五省”的说法,这个说法可不是咱中国人自己发明出来的,而是小日本鼓捣出来的!日本鬼子为了蚕食中国,在侵占东三省及热河之后,1935年又搞“华北五省自治”,想把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小鬼子企图扶植实际控制平津及察哈尔省的29军军长宋哲元来当这个“华北王”,这位山东大汉不干。因为小日本的骚扰实在是烦不胜烦,宋哲元索性躲回了山东乐陵老家,直到七七事变卢沟桥开战,才赶回北平。

华北五省指的是哪五省?我们上学那时候是为了应付考试,搁平时还真答不上来,因为其中两个省的行政区在今天地图上已经找不到了。这五个省指察哈尔、绥远、河北、山西、山东五省。察哈尔省省会张垣,亦称张家口;绥远省省会归绥,即今天的********。49年建国后察哈尔、绥远两省撤销,撤销的还有热河、西康等省,当然这都不关咱事。

本文所讲的华北战场不包括山东,地理上山东一般划作华东地区,解放战争中,山东属华东野战军作战范围,在国军方面则属徐州绥靖公署,所以发生在山东的几次精彩战役留在后文再说。

山西是阎锡山的独立王国,阎老西的第二战区独立于华北行辕和西北行辕之间,后第二战区改为太原绥靖公署。由于上党战役损失惨重,老蒋把晋南划归胡宗南的西安绥靖公署了,又因为后面的大同集宁战役,老蒋把晋北大同地区划给了傅作义的十二战区。晋南没了,晋北没了,南有陈赓,北有贺龙,中间再加上个徐向前,精打细算的阎老西只能在太原附近打转转,日子非常不好过。直到太原解放,山西国军也一直没有打出什么像样的战役,只是临汾守了72天,太原守了半年而已。

除了山东山西,剩下的就是华北主战场了。

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相继设立了东北、北平、西北、广州、重庆和武汉六个行辕,北平行辕下辖第十一战区(冀察)和第十二战区(绥远)。

有意思的是,华北战场国军组团来了三位老实人。

第一位老实人

河北人孙连仲是冯玉祥的老部下,从小长得虎背熊腰膀阔腰圆(可参照合影),村里人叫他“傻套儿”。护国战争他随冯玉祥入川征讨护国军,在一次争夺战中,傻套儿犯了“傻”劲,自己扛起一门238斤山炮冲上山坡,朝护国军一顿猛轰。事后冯玉祥提拔他为炮兵连长。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冯玉祥要提拔孙连仲当团长,孙连仲犯嘀咕,说,俺读书少,怕干不了。冯玉祥说,怕什么,论带兵打仗,大学生也不如你!

中原大战冯玉祥失败下野,西北军无人主持大局,何应钦派人劝孙连仲接受改编。孙连仲想找已经投蒋的韩复榘商量一下,韩复榘多鬼的一人,他直接联系了南京,说孙连仲有心接受南京政府改编。老实人就这样被韩青天给卖了!到了这个份上,孙连仲还能怎么着,不接受改编只有死路一条,无奈投靠了******。

孙连仲憨厚老实的性格让老蒋很放心。老蒋对拉老孙入伙的韩复榘一直提防着,却对孙连仲一向还不错,即便江西围剿红军孙连仲部下发生了宁都起义投奔红军的事,老蒋也没有难为老孙。

让孙连仲誉满中国的是台儿庄战役,守台儿庄的是孙连仲部下的池峰城师。38年3月24日,日军矶谷师团疯狂进攻台儿庄,双方激战三天三夜,日军突入台儿庄,双方展开巷战。日军占领了台儿庄的三分之二,而池峰城部坚守南关,死战不退,最后打得快没人了。孙连仲打电话给李宗仁:“第二集团军伤亡十分之七,能否撤到运河南岸,留点种子,也是长官的大恩大德。”李宗仁不但不允许,反而令孙连仲组织反击,说:“把能拿枪的士兵、担架兵、炊事兵一齐集合起来,组织敢死队夜袭!”老孙没有闹情绪,回答:“坚决服从长官命令!”孙连仲对池峰城说:“士兵打没了,你来填,你填过了,我来填!谁敢退过运河,杀无赦!”

池峰城组织敢死队57人,人人手持长枪,背着大刀,身上挂满手榴弹。临行前,池峰城给每个队员斟满酒,喊道:“弟兄们,哥哥给你们送行,盼你们都能回来。回不来的,我池峰城给你们的父母养老送终摔老盆,只希望你们不要丢西北军的脸!”敢死队员们将酒一饮而尽,把碗摔得粉碎,发的大洋一丢,然后向日军发起夜袭,一度把日军压到北门(这些情节在电影《血战台儿庄》都有描写,感兴趣的可以观看)。

第二集团军最终坚持到了大部队对矶谷师团的合围,从而取得了台儿庄大捷。

孙连仲和陈诚关系也不错。抗战期间,陈诚去孙连仲部,孙连仲说,俺是个粗人,不懂得政治,还望陈部长多多指教。后来陈诚安插亲信进入第二集团军当副司令,孙连仲不但热烈欢迎,还与那人相处很好,结为朋友。后经陈诚推荐,孙连仲接任了第六战区司令。这不,抗战胜利后,陈诚再次向老蒋推荐,让孙连仲担任了十一战区司令。

十一战区下辖四部分兵力,第一部分是高树勋、马法五、鲁崇义三个军,高树勋这一支部队是倒戈将军石友三的老部队,石友三被高树勋活埋了之后,这支部队就成老高的了;马法五接的庞瘸子庞炳勋的班,底子当然也是西北军的;鲁崇义是孙连仲的老部下,当然也是西北军了。第二部分是侯镜如的92军、牟廷芳的94军,这两个军是第六战区海运天津的。第三部分是李文的34集团军,辖第3军和第16军,属胡宗南派系,借道山西到河北的,经过山西时,这些部队受了点气。阎老西担心假途伐虢的历史悲剧重演,所以最开始死活不让李文借道,李文好说歹说保证不动山西一草一木,就差指天发誓了,还是不行。李文拖关系走门路找人说情,阎老西这才勉强同意,但严令这些部队不准进城只能野外露营,不得和晋军官兵有任何来往!李文的34集团军就这样忍气吞声借道山西来到华北。第四部分就是改编的二鬼子,原门致中的华北治安军。

孙连仲指挥得动的,只有西北军那仨,顶多再加上那群二鬼子,其余侯镜如、牟廷芳、李文等都是黄埔一期的,根本不尿孙连仲。

恰恰就是高、马、鲁这样的三支杂牌部队,老蒋让他们从河南新乡出发,去打通平汉线(北平至汉口的铁路),与沿正太铁路(河北正定到太原)东进的李文部队汇合于石家庄。从新乡到石家庄,这三支部队要经过晋冀鲁豫解放区,这里是刘伯承的地盘,而平汉路上的邯郸是解放区的办公地。这三个杂牌去摸战神刘伯承的屁股,去强拆刘伯承的老窝,简直就是找死!

老蒋从来就仇视这些杂牌,在他眼里,这些杂牌的存在和****一样碍眼,所以嘛,让杂牌打头阵,借杂牌消灭****,借****消灭杂牌,鹬蚌相争,坐山观虎斗,老蒋还是很乐意看这种热闹滴。

45年10月20日,上党战役结束不久,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东进,迎战这三支杂牌部队,保卫解放区,在晋南只留下了陈赓一个纵队。

邯郸战役的结果恐怕让老蒋气得半死,一开战,老高就高调“起义”了。马法五拒绝了高树勋一块儿起义的建议,坚决抵抗到底,结果被刘邓活捉,鲁崇义拼了老命才跑了出来。

三个军眨眼间没了,可怜的十一战区司令孙连仲眨眼间成了光杆。

在十一战区(后改称保定绥靖公署)任职两年间,孙连仲在华北吃不开,下边的黄马褂将领没有一个听他的,以至于后来他死活不去北平,而向陈总长力荐傅作义就任华北剿总司令,自己辞职不干了,和那群孙子玩不起啊!

傅作义升任华北剿匪总司令时,孙连仲离开了华北,到南京谋闲职打网球去了。

第二位老实人

山西人傅作义,说他老实,倒不如说实诚,其实最主要还是他没有坏心眼,不像阎老西手下一些将领,精打细算贪小便宜而且吃喝嫖赌抽样样精通。

傅作义在近代历史赫赫有名,今天大部分人都知道他,原因很简单,北平和平解放,使这座古城免于战火。其实北平和平改编的光芒遮盖了傅作义一生的许多经典战例。

傅作义不但可以列为民国守城名将之首,而且个人认为,傅宜生同志可以跻身民国将领排行榜前十名。

傅作义的经典战役太多了,比如天镇之战,比如百灵庙大捷,比如奇袭包头及五原大捷,比如后文会讲的两次战役,在这里,本人只介绍一下傅作义打出的最为辉煌的战役——涿州之战。

1927年,善于见风使舵的阎锡山参加北伐,调转枪口向奉系开了火。晋军兵分两路,一路出娘子关沿平汉路北上,一路沿平绥路东进,傅作义的第四师作为别动队负责打杂,没有明确任务。晋奉两军在平汉、平绥乒乓开战的时候,傅作义没有闲着,他率部翻越了太行山,出奇兵袭占了平汉线上的涿州。

涿州离北京太近了,这严重影响了奉军大后方的稳定。张作霖气得嗷嗷骂娘,令他儿子张学良率三个师三万余人围攻涿州,限期攻克。就在这个时候,战斗力一向不强的两路晋军全部战败,退回了山西,只剩下原本打杂的傅作义守一个孤零零的涿州,如同大海里一座孤岛。

涿州城防战在10月14日打响,奉军先是三次强攻,没有攻下,反被傅作义逆袭一次,伤亡惨重,你说气不气人!奉军使用坑道战术,向城边挖地道,傅作义及时发现,全给炸毁了,无数奉军和矿工死于地道内。张作霖调来万福麟第八方面军参与攻城,兵力达到了五万。奉军在坦克掩护下再次攻城,没攻下来,坦克被炸毁两辆,心疼的张作霖又开始骂娘了。奉军丧心病狂,用飞机扔燃烧弹,攻不下;扔毒气弹,还是攻不下。双方打到11月末,奉军官兵望城兴叹,攻城乏术了!他们只能望着面前残垣断壁却又不可逾越的城墙感叹:这他妈守城的是谁啊,真牛X!

张作霖只好命令前线部队停止了攻城,改成了围困,反正阎老西没有出兵增援的迹象,那就围死你傅作义,饿死你傅作义!

12月末,天气转冷,晋军官兵还穿着进城时候的单衣,取暖基本靠抖。更要命的是,涿州城粮食告罄,士兵百姓开始以酒糟、树皮充饥,后来情况越来越严重,每天饿死的人逐渐增多。涿州城里的妇女孩子们跑到傅作义的司令部,围成一圈跪拜哭泣请求罢战。善良的傅作义心中不忍,愿意亲自出城到奉军当人质,以解涿州之围。28年1月5日,傅作义在万福麟陪同下去保定见张学良,见面便说,涿州城已经有两天没一点吃的了(连树皮也没有了)。张学良二话不说,立刻令万福麟供应涿州三天食物。傅作义表示感谢。1月12日,七千晋军开出涿州接受奉军改编,涿州之战结束。

涿州之战,让傅作义名噪中国,也让南京忙着清党的老蒋听说了晋军有一个非常能守城的傅作义。作为北伐军总司令,******赠给傅作义一笔巨款以资鼓励,傅作义如数上交了阎锡山。

傅作义被奉军软禁期间,张学良对傅作义多方照顾,又放松看管,傅作义得以逃脱。傅作义知恩图报,第二次北伐,奉军战败,张学良被北伐军包围,傅作义派卫兵把张学良护送出了山海关。风水轮流转,中原大战阎锡山下野,傅作义所部再次被张学良改编。张学良举荐傅作义为绥远省主席兼35军军长,从此傅作义开始在绥远发展壮大,成为独立于阎锡山的派系。自此,阎老西与傅作义产生了裂痕。

全面抗战爆发后,傅作义所部编为第七集团军,归阎锡山第二战区指挥。阎老西不让傅作义回绥远抗战,而是来保卫山西,改派自己亲信加老乡赵承绶去代理绥远主席。傅作义吃了一个大哑巴亏,但他默默接受了,忻口会战依然卖力作战。忻口会战后,太原危急,阎锡山召开军事会议,讨论谁来守太原,好让其他部队安全撤离,与会的阎老西一干将领装哑巴,不说话,吃了哑巴亏的傅作义最后站起来说:“我来吧!”

这就是实诚人傅作义,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傅作义守卫太原为阎老西的嫡系部队撤离赢得了时间,后率伤亡惨重残破不全的35军撤离太原。阎锡山却以傅作义守涿州能守三个月,守太原几天就丢了,要法办傅作义。很欣赏傅作义的老蒋不同意,并且任命傅作义为第八战区副司令,回绥西抗战。从此,傅作义与阎老西彻底决裂,各走各路了。

抗战末期,老蒋任命傅作义为第十二战区司令。

一代名将傅作义马上与解放军对决了!

不急,后文我们单独来讲傅作义同志开局是怎么打得聂老总、贺老总没脾气的。

第三位老实人

新桂系老大李宗仁,如果详细介绍这个人,那就要写成名人传记了。

简单讲,李宗仁是一个正直的人,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白崇禧能干出来的一些事,李宗仁干不出来;蒋光头能干出来的一些事,李宗仁也干不出来。

抗战胜利后,李宗仁被任命为北平行辕主任。

李宗仁征战了大半辈子,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可来到北平,却毫无用武之地,天天尽处理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比如接收人员进北平“劫收”,金子、票子、房子、车子、女子五子登科,极尽巧取豪夺之能事,看好什么贴张“伪产”条子,就成他的了,沦陷区百姓苦不堪言。李宗仁不是解决接收人员和老百姓的矛盾,而是要调解接收大员们之间的矛盾。谁拿的多谁拿的少,谁拿了另外一个人应该拿的,闹起矛盾,告到行辕,李宗仁都要处理。行辕主任成了个和事佬。

北平刚刚光复,粮食供应非常困难,李宗仁在上任几个月内,除了当和事佬,就得到处搜罗柴米油盐酱醋茶。北平一些大学教授也时不时找到李宗仁寻求帮忙,李宗仁总是想办法在政府仓库挤出一些粮食送给他们。齐白石也去找过李宗仁,而且认为李宗仁“礼贤下士”,画了一幅寿桃送给了李宗仁。这位行辕主任又成了后勤主任。

47年春夏之际,国统区各大城市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李宗仁竭尽全力控制北平军警与学生发生冲突,并严厉警告军统特务们不要生事,武汉、重庆、昆明、南京等地均出现了流血事件,唯独北平平安无事,这与李宗仁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李宗仁又成了维持会长。

不过有一位清高的文豪,他在“反饥饿反内战”运动中签名拒绝领取美援面粉,而且坚持到了生命最后一刻,宁可饿死,也不吃美粮。我们曾在《语文》课本学过他的几篇文章,有《背影》,有《荷塘月色》……他叫朱自清。

李宗仁集和事佬、后勤主任、维持会长等职务于一身,干活不少,却没有真正的实权。北平行辕管理河北、察哈尔、绥远三省及平津两市,下辖两个战区,可手下官员调动,李宗仁说了不算,有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部队更不用说了,孙连仲指挥不了,李宗仁也指挥不了。

李宗仁这个主任,什么权力都有,就是没有行政权和军事权!

李宗仁自己说,这个北平行辕,吊在空中,上不沾天,下不着地!

47年8月间,陈辞修总长去东北搅粥,李宗仁嗅出了危机。

这桂系巨头可不是白混的!

李宗仁是个正直君子,可是君子不是傻子,尤其这个君子可是精明得很呐!陈诚去了东北,东北恐怕无药可救喽!东北一旦沦陷,下一个定死了就是北平,到那时候,城池被围,投降吧太丢人,逃跑呢更丢人,自杀呢又心有不甘,进退维谷,尴尬万分。

为之奈何?

李宗仁用了几个月时间寻思这个金蝉脱壳的办法。

皇天不负有心人,这位桂系大佬最后惊喜地找到了一个出路!

蒋委员长要行宪了,全国选举大总统!

以竞选副总统的名义离开北平!

李宗仁征求一白二黄的意见,当然他没说自己的小九九,而是冠冕堂皇地说,改良政治啊,换换风气嘛,协助蒋老头子干点正事吧。哪曾想,一白二黄都不支持。黄旭初在广西不赞成也就罢了,老伙伴黄绍竑甚至跑到北平苦口婆心地劝李宗仁别惹一身骚。

白崇禧为此曾询问******的意见,老蒋说,第一,我和他两人都是军人,一正一副不合适吧;第二,华北很重要,少了德邻不行啊。白崇禧觉得挺有道理,所以劝李宗仁别竞选了。后来李宗仁参加竞选,白崇禧的回忆录中颇有责怪,说他弃华北于不顾,而且影响了他的政治生命。

老实人往往也死心眼,你一白二黄不同意不是吗,我还就较上这个劲了。这次去南京,选上了我高兴我留南京,选不上我不高兴我不回北平!

李宗仁最终离开了北平这个是非之地,把这个烂摊子交给了实诚的傅作义。到底还是李宗仁棋高一着,要不然怎么能混成桂系老大呢!

华北三位老实人,一个是西北军的,一个是晋绥军的,一个是新桂系的,最后两个走了,只剩下了一个傅作义。

孙连仲临走前,傅作义找孙连仲谈心:“仿鲁啊,李主任要走,你怎么也走呢?华北这个摊子我怎么能担得起?”

孙连仲憨厚地说:“华北这个摊子,也就是你傅宜生能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