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记者的感悟
28368900000021

第21章 季羡林、任继愈何以如此受人敬重?

季羡林、任继愈两位学术大师的离世,引起全国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类媒体更是拿出大量版面和时段来介绍两人的业绩、反映各界人士对他们的回忆和赞颂。其力度、规模、影响,都是异乎寻常的。前去吊唁的人,更是排起了长队。我在想:这两位年过九旬、早已淡出许多人视线的老人,何以会受到媒体的如此厚爱、人们的如此敬重?

许多读者注意到,《光明日报》将二位逝世的消息都刊登在了头版,在二位姓名前所加的“头衔”只有“著名学者”四个字。这两位老人,生前都曾担任过一些重要的领导职务,但他们的所有职务,此时都不如“著名学者”的定位更准确。许多人知道他们,是因为他们是“著名学者”。许多人知道他们的学术成就,却未必记住他们曾经担任过的职务。他们的“价值”,是无法以职务来界定的。而按照惯例,他们的级别和职务还难以让他们去世的消息出现在中央级大报的头版。这样的处理,充分表现了《光明日报》、整个知识界乃至全社会对他们的敬重。

季羡林、任继愈广受敬重,是由他们的品格、学识、贡献、影响决定的。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正是由他们的品格、学识、贡献、影响奠定的。这从一些悼念和回忆的文章中都有反映。换句话说,一个品格高尚、学识渊博、贡献卓越、影响巨大的人,就会得到社会的敬重。人品越好、学识越深、贡献越大,得到的敬重也越高、越多。这不是别人可以强加的,不是个人可以强求的,不是金钱可以买得到的,更不是级别、地位可以左右的。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顺理成章。

从季羡林、任继愈等杰出人物的受人敬重中,我们是否可以得到一些启发:一个人,要想活得有意义、受人尊重乃至敬仰,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品格、提高自己的学识、增加自己对社会的贡献。有了好的品格、高的学识、大的贡献,自然就有大的影响,就会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就会成为社会名人。当这一切都具备了,想不让人敬重都不可能。相反,如果不具备这些,即使有再高的职务、再多的金钱、再大的神通,也无法让人从心里敬重。在这方面,许多既有令人尊敬的人品,又有令人仰慕的业绩的人物,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许多自以为是、不可一世的小丑也为我们提供了反面的教材。

一个人应该怎样活?怎样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这应该是我们念念不忘的问题。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应该成为我们的人生追求。这也是刚刚离世的两位大师和其他英模人物给我们的启示。

(原载2009年7月21日《光明日报》“光明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