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当“模特”的经历
时值换季,急需添置一件夹克衫了。清明小长假,在妻的催促并亲自“押送”下,来到了步行街的新华购物中心。买衣服总还得你自己去试吧。
正在男装柜台挑选,突然听得有人在喊:“哎……那位师傅……”一转身,看到一位穿着整洁朴素但显然是农村打扮的中年妇女正急急从相邻柜台走来,手里拿着一件男上装。起初,我还以为她认错人了。可是旁边除了妻之外再没别人,分明是在喊我呀。“师傅,帮我试试衣服好吗?我那口子,身高和你差不多,给他买件衣服。”
原来如此,我欣然答应,脱下外套交给妻,帮她试穿起衣服来。
“长短差不多,稍肥一点。不过我那口子比你稍胖一些。”
“那就正好,尺寸刚合适。”营业员总是力促成交的。
“再转一下,看看后面。”我转了一百八十度并把双手又抬起来一些,让她看后面是否贴身,又一百八十度转回原位。心想,这回该看好了吧,谁料她又喊了一声:“哎……把那件也拿过来!”随着喊声,跑过来一位年龄略小看来是她同伴的妇女,手里拿着另一件男装。当然,又是脱衣、穿衣、一百八十度、再一百八十度又转了三百六十度。谁料,接下去这两位加上营业员竟一起讨论了起来:
“怕还是头里那件好,这件有条纹。”
“这件还贵,要480元,贵几十元呢。”
“这两件样式、尺寸都挺合适的。”营业员是从隔壁柜台跟过来的,急于了结这笔生意。
“我看还是开头那件好,显得文雅些。”妻起初一直在旁边抿着嘴偷笑的,这会竟也参加了进来。
“你就不要瞎参谋了,让人家自己看,好不好。”我赶紧打断她。
终于,她们拿定了主意,我也最终被“解放”了。
“谢谢你了,师傅。”
“不用谢。半天光给你试了,我自己的还没顾上呢,这回我要试自己的了。”我笑着说。
买自己的衣服没花五分钟。当拎着衣袋走出商店时,妻笑着问我:“给人家当‘模特’的感觉不错吧,我看你自己买衣服都没那么有耐心呢。你这个‘模特’级别高呀,自治区级领导,人家知道了要吓一跳的。”
“感觉好极了,帮人家买衣服,比我自己买还高兴。”我答道,心想,去年宁夏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才3180元,什么时候全区农民都能像她那样轻松地掏四五百元买一件衣服穿,那该多好。
“你在想什么?”妻见我半天没说话,问道。
“我在想,今天那位大嫂买的新衣服的主人一定是位最幸福的男人。”
(作于2008年5月1日)
当“老外”的联想
得了小外孙女还不满五个月,虽然迟了些,也算当了又老又“外”(外公外婆)的“老外”了。
少小离家支边,年轻时境遇艰难,只顾为生活而打拼,子女辈刚来到世上时的生命之花是如何慢慢绽放的从未仔细观察过。外孙女这五个月大多是在自己身边度过的,超近距离接触,颇有感慨,很想以她为主角写一些什么。已有好多人写过此类题材了,一篇比一篇写得传神、生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令我不敢再下笔了,由此只好发一些联想。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这是一个争论了上千年的题目。从中国古代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大思想家,直到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都参与了进来。而中国南宋王应麟所作的蒙学教材《三字经》的第一句即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看来他老先生必是坚定的“性善”论者。总之,争论至今未有定论,看来大有成为永恒话题之势。
这回从小外孙女的出生,对此倒觉得悟出一些什么来了。
孩子来到世上,必须同时先伴着哭声,倘若不哭就是有问题,护士还要拍打,使他们使劲哭出声来才放心。这第一声的哭,看来主要是向这个已经有了60多亿芸芸众生的世界宣告:我来了!今后这个世界不管石油多么短缺,粮价如何飞涨,都得有我一块;不管污染多么严重,生态如何恶化,都得负担上我的一份。至于以后的哭,那是饿了要哭,尿布湿了要哭,身体不舒服了要哭……总之用哭声来索取,索取物质,索取服务。至于笑,据本人观察,孩子无意识的笑一般在满月前后,大约真正会有一点意识的笑总在三四个月左右了。从来没有听说孩子一生下来先会笑的。笑能引得人家开心,但倘若用笑来索取,那绝对是要失算的。因为笑说明你高高兴兴,一切遂意,谁会注意你需要什么呢?
人之初,一生下来,什么贡献也没有,先竭力向世界索取,而且是以使人烦恼的方式来索取,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不是像1加1等于2那么明白无误吗?这个争论不休的人生的“哥德巴赫猜想”是不是已经破解了?
然而这次汶川大地震中的所见所闻,使我对这个结论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在这灾难来临的瞬间,多少人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将死的选择留给自己:父母用双臂为孩子围出生命的空间,教师用身躯为学生挡住砸下的砖石……在那一刻他们根本就没有来得及用人生的天平去称一下利弊得失,这种大爱大善的“基因”,是不是只能解释为“人之初”是与生俱来的呢?大震发生之后,且不说各级有组织的大力救援涌现出来的感天动地的事迹,就说那超过20万以上的自发的志愿者,有率几十辆重型工程车辆前往废墟吊运塌陷楼板救人的千万富翁,更有像山东莒县十名仅靠一辆三轮农用车长途跋涉3000公里赶到现场的农民。他们没有人组织、动员,自发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来,只有超额的付出,不索取一分一厘的回报,这又怎么能用“人之初,性本恶”来解释呢?
难怪俄新社评论写道:“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知我者,俄新社也!
“哥德巴赫猜想”被誉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至今也还未被人摘取,人生的“哥德巴赫猜想”也没有那么容易破解。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恶的争论,尽管已历经数千年,看来还得继续下去而未有穷尽之时。
(作于2008年6月28日)
秋日里的景山公园
北京景山算不上有名的景点。最近在京出差,驻地离此很近,常有机会来散步散心。
景山大门正对着故宫北门,系明、清两朝的皇家御苑。其真正成为“山”那是在明朝永乐年间,开挖疏浚紫禁城护城河和中南海,挖出的泥土堆积于此,才有了今天山的规模和高度。其山前有绮望楼,山顶有万寿亭,皆重檐烁金,琉璃映彩。登临远眺可以观故宫全貌及绿树掩映中的中南海,北京全城皆可收入眼底。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李自成揭竿而起攻入北京城。末代皇帝朱由检即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跑到景山一株槐树底下自缢而死,那株槐树被清朝皇帝封为“罪槐”,至今还有石碑立在树前。
景山公园古木参天,林木蓊郁,青松翠柏依然苍翠欲滴,经霜后的银杏树叶片片金黄耀眼,高大的柿树叶子飘然零落,只剩下无数果实像一个个小灯笼悬挂在树桠高端。
叫人意想不到的是秋日的景山公园竟是一个中老年人联欢的海洋,有舞的、唱的、演奏的,有的水平专业,有的咿呀难听,有的是有备而来,有的是临时参与。相识不相识的,无论你是白领、官员还是贩夫走卒,共歌之,齐舞之,其兴勃勃,其乐融融。来了几次,每次都是如此盛况,徜徉其中仿佛自己也变得年轻起来。
秋日里的景山公园,无论是自然界的景色,还是园内已步入人生之秋的众多中老年人的生活,均是热烈而又多彩,真是“秋色胜春光”。
(作于2008年11月11日)
闽行见闻
一
厦门的环岛公路遥对着金门立有大红巨幅宣传牌,“一国两制统一中国”八个大字熠熠生辉。金门也有一组宣传牌,是蓝字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八个字。厦门的同志告诉我们,陈****执政期间,曾对金门的字牌如芒刺在背,急欲除之而后快。因为他是要搞****的,上面“统一中国”这四个字,必使其坐立不安。但他多次下令拆除,政令就是不通,金门当地民众坚决抵制,就连当地驻军也不支持。所以这两组宣传牌至今屹立,遥遥相对。“统一中国”四字相同而隔海相呼,实乃亲眼所见。
金门高粱酒厂,是金门地方当局的“国有企业”,其“县长”就是该厂的董事长。金门是蓝营(国民党)执政,为打开销路振兴地方经济,该厂负责人亲自来厦门的推销会上,胸挂广告牌上书“一国两制统一中国,请买金门高粱酒”,自然引起轰动而销量大增。此乃厦门市一位领导亲见,并告之于我,实乃耳闻也。
二
说起马尾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史上人们并不陌生。可是现在福建,人们是用中国船政文化来对来访者介绍的。原来福州马尾在清末曾设有船政衙门和船政大臣,是直属“中央”而不归地方节制的。当时清政府的一些有识之士目睹国家日益衰败的窘况,倡导“中学为本,西学为用”,引进国外的先进教育模式,先进的军工和机械等制造业。因此福建马尾可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鼻祖而值得大书一笔的。“马尾船政学堂”乃其中的一部分,照我看相当于当前的技工、高职、大专、本科融于一校。从船舰制造开始直至航海海军,从引进英法的教师直至出国留学,融为一体。它不但是学堂,也是近代远东最大的造船基地。曾造出我国第一艘巡洋舰、鱼雷舰、钢甲舰。它也是中国航空业的鼻祖,造出过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成立有马尾飞机制造厂,它更是最早在国内发展电讯技术、用发配电照明、扩大到船上使用探照灯、电风扇。
中国的铁路之父詹天佑是从这儿学成出国留学的。
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严复、翻译家林纾是从这儿走出去的。
美国通用(GE)公司、波音公司的第一任总工程师都是华裔,皆毕业于马尾船政学堂。
船政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日甲午海战中,中国舰队的管带(舰长)十之八九是马尾船政学堂的学生。如邓世昌、林永升等,不但是同一学校而且是同一年级的同学。故国外有人曾说,甲午海战是日本国精锐海军之师和马尾船政学堂的一个年级之战。在陈列馆看到他们留学国外所用的教科书,因为书籍的缺乏,他们是一页一页用手抄写下来的,外文文字和图标,一笔一画,工工整整,与印刷品毫无二致。不是讲解员介绍,根本看不出来这是地道的手抄本。其认真和敬业,可见一斑。这批学生确确实实是一批忠贞报国、救亡图存的爱国者。他们在甲午海战中的表现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可在腐朽的晚清政府执政之下,他们只能喋血黄海或空怀报国之志,国家仍免不了丧权辱国、任人宰割的厄运。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到实地了解不到这么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感谢福建省有关部门还原了历史真实的面貌。
在真实的历史面前,往往可以引起人们深入的反思和更多的思索。
三
福州的“三坊七巷”古民居被市里保护修缮得非常好,居民都已迁走。林则徐故居等分别被开辟为纪念馆或古民居建筑博物馆,传承记载着福州深厚的文化积淀。尤其是晚清民国时期,这一块方圆500亩大小的坊巷之间先后走出了林则徐、严复、冰心、林觉民、林纾、沈葆桢等几十位对中国近代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真正可算作是福建的骄傲。
“三坊七巷”中的杨桥东路17号是林觉民、冰心、林徽因的故居。林觉民字意洞,系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911年参加广州起义失败而受伤被俘,从容就义时年仅25岁。林在就义前夕写的《与妻书》(又称《绝笔书》《绝命书》),情真意挚、义薄云天,被誉之为千古佳篇而入选《百年散文精选》,还选入了中学课本。信中回忆与妻意映在故居生活时写道:
“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身临其境,站在烈士《与妻书》手迹跟前,不由得使人感慨良多,想起我们这灾难深重的祖国所历经过的多少屈辱和坎坷,不由得使人分外怀念为了“解斯民于倒悬,挽故国于沉沦”而舍弃了自己所有一切的千千万万先烈的丰功伟绩。他们始终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而不懈地拼搏努力!
(作于2010年9月)
电影《唐山大地震》“门外”杂谈
对影视是门外汉,因此只能作“门外”谈,而且杂乱无章,谈到哪儿算哪儿。
一
我个人“封杀”国产影视剧已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了(当然这纯属个人行为,无碍于影视剧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局)。因为看得多,失望多,尤其是对已经上了一定年岁、生活阅历相对丰富的人,一般的影视作品是很难触动、感动、激动得了的,更何况那些浅薄低俗、粗制滥造、嗜血刺激的,避之犹不及,眼不见为净。
这回《唐山大地震》的电影一出来,好评如潮,周围的年轻人竟都去看了,而且极力鼓动我应该去看看。
解除“封杀”的结果是我确实看到了一部好影片。
影片好在哪儿?有人说这是部悲剧,因此能打动人。记得哪位作家说过:悲剧是把人生最珍贵的东西撕碎了叫人看。该片虽以大悲开始,却以“小团圆”为结局,撕碎了的东西又拼接回来了一大部分。它算不上是纯粹的悲剧。但无论是悲剧、喜剧或者正剧,关键是要能发掘到人性的至善、至真、至美,再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把它展示出来,进而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和高尚情操的熏陶。开掘的深度不够不行,表现得过犹不及也不行。应该说,影片把握得恰到好处,确实应对今日的冯小刚刮目相看。
二
整个影片没有出现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作者也没有刻意塑造这样的令人可敬但又不太可近的典型,尽管故事的背景是惊心动魄且英雄辈出的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影片里的人物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影片也没有所谓的“反面人物”,“最负面”的就是那个抛弃了地震幸存者方登的大学研究生。虽然挨了身为军人的方登养父的打,也没有趁机揪住不放。他也确实感到自己做错了。
这些人物正是我们平时天天能接触到的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人。也正是这些人身上流露出来的人性中至情、真爱、纯真的一面,才显得特别真实可信,因而能感染人、打动人。这些最普通、最平凡的人,在国家的大灾大难中承受的痛苦最多,人生的坎坷挫折经历得也最多。他们贡献最多,索取最少,而且往往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但他们才是高尚的人、大写的人,是社会的栋梁、共和国的基石。
在这样重大题材的影片中拿他们作主人公,着实为他(她)们唱响了赞歌。这一点正是当今我们许多影视和文艺作品所没有做到的。
三
这部影片看不出有刻意为哪个企业和产品做广告的地方,个别地方即使有也衔接得天衣无缝了。“主旋律”也得食“人间烟火”。况且制片人一定没有料到影片上映后会有如此高的票房。对这个问题是否应该少一些苛求而多一些宽容为好。
至于参评奥斯卡,冯小刚表示没有兴趣,也认为肯定评不上。我同意他的判断,因为这里有许多感动人的情节。比如主人公元妮三十多年不离破烂的旧居,只为故去的丈夫、女儿的灵魂年年回家找得到路。地震中丧生的方大强的母亲和妹妹,非要把残疾的孙子带回济南老家的举动,又比如元妮见到失散三十多年以为早就不在人世的女儿后对她出人意料的一跪,这里面都有五千年文明传统的中国道德体系的反映和价值观在内,老外是很难理解和切身体会到的。
但是去评一下试试也无妨,虽然评不上的可能性大。
如果一部影片,世界上65亿人口中已经有13亿人说它好看了,奥斯卡不奥斯卡的,又在乎它什么?
四
一孔之见:一是影片里方登这个人物的形象。因为大震中妈妈不得已选择救了弟弟而没有救她,这个疙瘩三十多年没有解开。她身为军人的养父母待她呵护有加,视如己出。方登显得对养父母的大爱感情淡漠,回报不多,削弱了这个人物的形象。
二是影片中元妮见到女儿后的一跪,是该剧的高潮,应该尽快精彩地结尾,可是后面又拉长了许多,有狗尾续貂之感。尤其是方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折磨了母亲三十几年,连说了多少个对不起时,元妮竟一点言语上的表示都没有(有动作)。她至少应该也说一声对不起,毕竟当初选择了救弟弟,而且多年一直是她愧疚在心的。觉得一拉长,反而拉出一个明显的“败笔”出来了。
影片中的主人公等人物都用的唐山口音,我觉得在北方口音中唐山话并不具有明显的特色。而且故事发生在哪儿,就用当地的语言,那我们的影视剧将成为五花八门的方言大杂烩,此风不可长。仅在支援汶川地震的唐山农民工这一段中保留唐山口音就足够了,其他应一律以普通话为好。
电影是遗憾的艺术,况且我个人的看法可能完全不对。
五
影片中牵涉到杭州的情节和镜头之多,出乎意料。作者把地震遗留的一双儿女,一个“安排”在杭州打工、创业,从残疾人成长为旅游公司的老板;一个“安排”在杭州医学院求学,除了影片中的一个相对“负面”的研究生被安排为杭州人外,其他反映杭州的都是正面的。杭州城市和西湖漂亮的镜头之多,仅次于唐山。
要知道这部影片的片名是《唐山大地震》,唐山的********赵勇是本片的总策划。唐山市为制作本片出资6000万。没有听说杭州在本片中出资,冯小刚对杭州够意思!
就凭这一点,建议“宁夏川”的朋友们若未看过这部电影的,不妨去看一看,更何况它确是一部能打动人的好电影。
拉拉杂杂在“门外”乱谈了一气。不过反正冯小刚们看不到。只是耽误了大家宝贵的时间而已。
(写于2010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