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高处走”,是老祖宗留下的一句警世名言和醒世恒言,国人不但一辈辈接受它,而且一辈辈传播它赞美它实施它。它是几千年来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为人之道和处世之道。当然,什么事也不是那么绝对的。虽然我们引为自豪的浩如烟海的古文献古史料中没有明文记载,但“人往低处走”确确实实也是一部分人的追求和处世之道。比如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文人、著名的政治家在其“家训”之类的文字中,就有不希望甚至不准后代从政做官之类的言词墨迹。老牛理解,这算得上是“人往低处走”的变通说法。
人到底是往高处走,还是往低处走?首先取决于是否能搞清“上”与“下”的确切含义。
在有些人的心目中,“上”者,官也尊也荣耀也。要做既轻松舒适头顶有光环又收入丰厚的工作,最好要捞这个长那个长负责人接班人之类。以目前的价值标准看,人们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轨迹是:上大学,其后的选择顺序是出国、进党政机关、上三资企业、到酒店宾馆、搞外贸、从事财政金融税收。至于搞研究教书做工种田搞小商小贩,那便是他们心目的“下”了。
当官者的心目中也有他们的“上”与“下”。“上”者,升官晋级换大号帽子,“下”者,降职降级罢官退休离休;“上”者,到京城开会到国外溜达到风景名胜点兜圈,或待在自己的“衙门”,“下”者,到基层调查蹲点帮助工作,或到边远贫困地区任职。
现如今,很多人在追求“人往高处走”效应。苏轼曾吟咏过“高处不胜寒”,现在却相反,“高处不胜挤”,以至“高处不胜热”。出国虽“高”,但对普通百姓讲有点太“高”,甚至“难于上青天”,所以就往国内的“高”处挤。沿海开放城市人口爆满,党政机关严重超编,三资企业人们趋之若鹜,宾馆酒店人满为患,“油水”行业人人向往钻挤。冷落的,是小学中学以至大学的教师岗位,是研究所研究院车间田头。
面对这种状况,不知有没有人想过全往“高处”挤的难受以至危险。让人搞不通的是,今人怎么就将古人“人往高处走”的训示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使古人大为逊色。其实,很多古人并不都是非要往“高处”走不可,也有很多人愿往“低处”走。比如陶渊明,就“不为五斗米折腰”,高唱“归去来兮”,掼下县令的乌纱帽,去过逍遥的生活。李白则更惊人,狂歌“天子呼来不上船”,宁愿做一介布衣而不去弄个一官半职。至于不愿做官坚辞不受官帽的“隐士”,更是数不胜数。现代这样的事例也为数不少。******送长子******到延安农村劳动并到朝鲜前线参战的故事就是一例。中年作家莫应丰在做了几年“厅局级”官员后,毅然离职去海南办农场,并客死异乡。李瑞环的夫人是个普通女工,这几十年李由木工而厅长局长市长而中央常委,但她并未因李的不断升迁而“往高处走”,至今仍是一名工人。这种几十年一贯的静止,与现实生活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往高处走”的热潮比,本身就是一种“往低处走”的动态表现。
人到底应往高处走还是往低处走,抛开道德上的高低之分,在地域的选择工作的挑选职位的追求工作方法的确定等方面,我认为不妨改改既定的思维模式,必要时也往“低”处走走。“退一步海阔天空”,斯言不差!
(载1991年11月8日《宁夏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