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意识荒草(卷三)
28372200000124

第124章 比不上武二哥

中国古代的好汉们遵奉一条原则,坐不更名,行不改姓。换个角度看,不更名不改姓的汉子才算得上好汉。堂堂正正,大大方方,光光明明,磊磊落落。想当年,好汉武松为报兄仇己仇,在酒楼杀了设计害他的几个狗官,他不是仓惶逃走,而是从死尸上撕下破布,蘸着人血,在雪白雪白的墙壁上写下了“杀人者,打虎武松也”八个黑红黑红的大字。从电视上看到这一举动,观众大多有一种浩然之气充盈的感动和冲动。

我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长大的,从少年时代起就接触到了《水浒》文化、绿林文化、武松文化,自然分得清好汉非好汉,自然懂得改不改姓名在好汉文化上的意义。但在从文的二十多年里,出于多种原因,没少用笔名,或者说,没少更名改姓。我比不上武二哥,不是好汉。

最初用笔名,毋庸讳言,是为了赶时髦。想想大作家周树人,笔名鲁迅,李芾甘笔名巴金,沈雁冰笔名茅盾,舒舍予笔名老舍;想想不算很大但也有一定名气的作家流沙河、李老乡等等,便有想冒充斯文、贴近作家的心理需求,便为自己琢磨着各种高雅与粗俗的笔名,是为附庸风雅之举。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向被退稿困扰的我发表文章容易了,而且因为与编辑混得熟了亲了,在某个刊物上几乎每期都上稿,于是编辑要我经常换换名字,免得读者和其他作者有看法。就这样,在我已不想用笔名的时候,却不得不为自己取了好几个笔名。其中用到今天,有一点影响的“牛撇捺”,便是在编辑的催促下,不经意间取的。这个笔名从潜意识讲,是受了曹禺(萬家宝)先生将姓拆开作笔名的启发取的。

“牛撇捺”这个笔名用了十多年,为我带来了荣誉,也为我惹出了不少麻烦。个别视杂文为怪物视杂文作者为异类的人,看见“牛撇捺”就不舒服,就想骂,想告状。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不让编辑为难,也为了自身的安全,只好少写不写,或改改笔名。听一位编辑朋友讲,在一次专为编辑们开的会上,某个盯上我的对报刊有一定约束力的人喜形于色地讲,牛撇捺已让他收拾得不敢写文章了。不管被动与主动,我以为写杂文的,经常换换署名没什么不好。我们不是正规军,是游击队,游击队员需要化装。

前几天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一位新闻媒体的负责人对我说,你怎么又用了一个笔名,牛撇捺这个名字为你带来了好运,你应当珍爱并坚持用下去才对。面对他的询问,我无言以对,只能是冯小刚的电影——“一声叹息”。我从内心承认,我不是好汉,我不如武松。我想作为杂文作者,只能面对现实,理性地生存与发展。我们不必强做好汉,强学武松。

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