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意识荒草(卷三)
28372200000031

第31章 苦与生活

佛经上讲,苦海无边,人生即是苦海,所以需要普度。这是极为消极的思想。

基督教讲,死后的境地里有天堂,有极乐世界,劝人在世时多行善事,以便死后有个好的去处。这虽有一定教化意义,但同样含有消极因素。

在世俗的社会中,许多人认为人生的核心就是苦。记不得哪位文人说过,人生就是用百分之一的甜味,短暂的快乐诱使你来受百分之九十九的苦。

在确定生活的甜与苦上,各行各业的人们有其独到的认识。

中国的农民生活水平在各阶层中最低,近亿的贫困人口主要是农民。有一部分农民常常是糠菜半年粮,吃了上顿没下顿,需要政府不断地救济。可有些农民却认为饥荒是不可避免的,算不得什么苦,而劳动才是苦。把劳动叫“下苦”,把劳动一生叫“苦了一辈子”。

农民的认识,既肤浅又深刻,把劳动这生存的本能和创造的过程叫作苦,大概属于不那么准确和深刻的范畴。但话又说回来,如果终身劳作而又不得温饱或仅仅温饱,那么劳动便没有了创造的意义和快感,只剩下周而复始、简单而又机械的生存挣扎了。所以农民把劳动叫“下苦”,我认为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

工人阶层苦不苦?相对于农民,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都要好得多。虽然时下有了失业、下岗等等现象,可贫困面在工人整体中比例不大,与农民比其比例就更小。所以,有些工人也叫嚷生活很苦,但除了干特别重的体力活的劳动者将自己称“苦力”外,一般地将上班就叫上班或干活,不叫“下苦”。其实与农民相比,工人有工人的难处,比如有严格的纪律约束,比如要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比如只能靠死工资生存发展,缺少回旋余地等等。为什么工人喊苦的少,这可能就是人生的体验不同,境界不同的缘故吧。

知识分子阶层呢?过去也讲“十年寒窗”“秉烛苦读”“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分子认为自己的读书是“苦读”的少了。记得一个美籍华人大学者说过,他读书从未感到过苦,只感到快乐。感到与古人交流的快乐,创造的快乐。这话不是矫情之言,处在他那样的物质和学术环境下,读书诚然无苦可言。可在中国就有不同。我以为从物质和精神的综合分析上看,特别从精神层面上看,知识分子最苦。从上学起,就开始奋力爬坡。抽打自己的鞭子,是升学、为父母争面子、上大学、考研究生、评职称、扬名社会等等。知识分子们虽然薪水比工人高,体力付出上比工人农民少,可他们从事的却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处境可谓最“苦”。但知识分子有一种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和志向,有推动科技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意识,因此,知识分子的群体,心胸中充塞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以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概,充满了创造所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那苦与乐便不好区分了,苦即是乐,乐即是苦,苦中有乐,乐中有苦。

人生确实有苦的一面,在人类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它还可能是主要方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苦的成分便会越来越少。要害的是,不论处于哪个时期,只要生活着,就少想点苦,多创造点甜,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历史进步。

199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