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历史碎片(卷五)
28372300000020

第20章 西夏军事点滴

《隆平集·夏国赵保吉传》载,党项人能耐寒暑饥渴,长于骑射,拙于使用刀枪等兵器。出战选择单日,避开晦日。参战部队一般备粮有限,不过十天。弓弩用柳干皮弦,遇雨雪天则不好使。行军时,白天扬沙,晚上举火把,“以为斥堠”。出兵前,要算四种卦,一是用艾草烧灼羊的颊面骨“以求兆”,叫做炙勃焦;二是擗竹于地,以求数,叫做擗算;三是夜晚以羊焚香咒之,念可以消除灾祸的语句,乞求战争的胜利,并且还要烧谷成灰撒到僻静处,早晨宰羊,看其肠胃是否通畅,如果通,那么就出兵无阻,如果羊心有淤血,则表示会失败;四是以箭敲弓弦而听其声,“知敌至之期及兵之胜负。”

西夏是个全民信奉佛教的国家,所以比较迷信。而且由于西夏所处的历史时期,侦察手段、情报手段、通讯手段都极其原始落后,所以占卜行为便不足为奇了。

西夏的男人,十五岁以上为丁,每家有两丁的,就要“取正军一人”。西夏的兵役制很严密严格,使“壮者皆战斗,而得军为多”。国民为国家效力是无私的,“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备介胄弓矢以行”。

西夏用兵,对内也有戒备。往往舍近求远,“欲西用兵,则自东点集而西,欲东,则自西点集而东”。这样做的好处,一是保密,二是避亲,避免感情用事,以保证军队的凶残、凶猛、凶悍,保证战斗战争的胜利。

西夏军队好立虚寨,多设伏兵。

古罗马的军队喜欢设寨,扎营处一般要设堡垒。那是一种军事风格,也是一种客观需要。西夏军队设寨,也是由地理环境、气候变化、民族习性、对垒之需要等等因素决定的。而西夏人更善于用疑兵、设伏兵、出奇兵,所以设虚寨来迷惑、引诱、震慑敌军。《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命部下在行军中多挖灶坑,迷惑对手,让其搞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在行动。而且诸葛亮的空城计,那荆州实际上就是大大的虚寨。西夏人的办法是从诸葛亮们那里学来的?说不定!

西夏军队出征前要欢乐一下,即所谓“每入寇必先犒饮”。大家聚在一起,整点牛羊肉,整点山野菜,整点老白干,喝起来乐起来闹起来醉起来。这种做法很人性化。将士出征,生死未卜,凶多吉少,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古来征战几人回”!让将士们过过酒瘾、麻醉一下放纵一下,是极其应该的。中国封建社会,给死刑犯最后还要赏一顿好饭,赏一壶小酒,对于出征的将士,西夏人没有不犒饮的道理。

记得二十多年前看过一篇小说,是写对越南自卫反击战的。言有一支参战部队,接到了开赴前线,与越南人真刀真枪刺刀见红的命令,有一个小战士,不吃饯行酒,却去偷看女兵洗澡,小伙子被姑娘抓住后表白,到人世来一遭,还没见过真正的女人,要是就这样战死了,太冤。姑娘被感动了,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满足了小兵的要求。小兵在战场上死了,却死得坦荡从容。古今同理!

西夏人比较好战,元昊一朝,与宋朝的战争就有四十多次,西夏国总体的战争战斗,成百上千次,这是立国的需要,开境拓疆的需要,守卫国土的需要,处理国际关系的需要。

西夏很多的战争,站在宋人的立场上讲,是“寇边”“劫掠”;站在西夏人的立场上讲,是生存与发展的必要行动,是一定意义上的自卫;站在后人的立场上讲,是正义性与非正义性混杂的战争。

西夏的军事建制,兵役制度,战争组织,军事艺术等等,也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