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历史碎片(卷五)
28372300000007

第7章 元昊“钞掠所得,旋给其众”

李元昊树旗称帝后,与宋朝激烈冲突了好几年,因为战争给双方均带来了巨大危害,人员死伤,经济受损,财力耗尽。撑持战争局面,成为双方沉重的负担,因此之故,双方均寻求和解。元昊以称臣,换得了宋朝每年二十五万缗钱物的岁给。除此之外,西夏还要求进行青白盐贸易,要求每年出口宋朝青白盐数万石。宋朝一些大臣以为,不能允许,否则给西夏的利益过多,与给辽国的数额接近,辽国人又会生贪婪心,要求加码。《宋史·孙甫传》记载,宋朝臣子向皇帝进言,“兼闻张子奭言,元昊自拒命以来,收结人心,钞掠所得,旋给其众,兵力虽胜,用度随窘”。元昊缴获的战利品,未用之于民事与军事,而被元昊随手赏赐给其部众了。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慰劳将士,收买人心,并调动部众的积极性,可带来的问题是财政愈发的困难。因此,宋朝臣子以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应加重西夏的困难,不要轻易与西夏签署和解协议,根据形势的发展再做打算。

在战与和的问题上,宋朝有两种意见,哪种意见更有道理,千年之后的我们似无评论与评价的必要。我只是对李元昊处置战利品的态度与方法感兴趣。

李元昊“钞掠所得,旋给其众”的做法,其实是将好处给予了出生入死,浴血拼杀,为李元昊效命的将士,而将困难将艰辛留给了国家,留给了皇帝李元昊自己。

接下来,按照我们惯常的思维逻辑和语言习惯,按照老三篇的写作风格,我们就该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了。是的,李元昊所持的是一种什么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吗?是的。但他即使不利己,也要利他亲手创立的政权,利西夏这个国家呀。西夏建国之初,因宋朝断了岁赐,断了贸易,加之国内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其经济的一大支柱,应该就是战争的掠夺。令人颇为意外的是,李元昊随手就将战争所获给予了参加战争的人,这里没有集中,没有“一切缴获要归公”,没有统筹安排。有的,只是权宜之计。

元昊为什么不定下“一切缴获要归公”的规矩,将战利品统一调拨,统一使用,或者干脆据为己有?原因可能很多,西夏的酋豪、士兵等等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如果得不到战利品,他们没有积极性,更有可能,没有战利品,他们难以支撑战争。所以,元昊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至于如何长期支撑战争,以什么为经济基础立国,只能放到后面去考虑了。与宋朝议和,获得岁赐,恢复贸易,便是他的良策。此策果真奏了效。

“钞掠所得,旋给其众”的做法,至少证明李元昊是帝王之材,不是草莽,不是土财主。他是大气的,不为一些钱财器物所诱,而做出损害部下积极性的事。在他手下效命,还真有些“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感觉,有些“大块吃肉,大秤分银”的快乐。古来成大器成大事者,将钱财等等的身外之物是看得很开的。当然,这并非全是由其思想觉悟决定的,也是由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决定的。对李元昊之类的人来说,“千金散尽还复来”不是诗意的抒情,不是平民的远大理想,不是穷汉的自我安慰,而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而且,李元昊所要的,是社稷,是帝位,是做天子的快乐,是将帝位传之万代的期盼。只要登上了王位,金钱美女自然要多少有多少,想怎么享乐就怎么享乐了。

当然,并非所有想成为帝王与已成为帝王的人都是慷慨的。像项羽般只会施妇人之仁,连手中的官帽都舍不得发的人也大有人在。从这个意义上看,李元昊也有许多为后人敬慕与感佩的地方。

钱财是身外之物,应当看轻看开一些。斤斤计较的人,不一定能成富翁,八成仍是穷汉,而如李元昊般大方大气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富翁,精神与物质双重意义上的。

2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