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历史碎片(卷五)
28372300000088

第88章 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的《咏怀古迹(三)》是写王昭君的。诗言:“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意思是,王昭君离开汉朝的皇宫,踏入了渺远的荒漠,她老死在匈奴国,只留下青冢矗立在凄凉的黄昏。昏聩的皇帝依据画像确定美丑,昭君的灵魂只能在月夜归来。千百年来琵琶声回荡在空中,那是昭君无穷的怨恨和诉说。

杜甫的七律组诗《咏怀古迹》共五首,其中有以庾信自况的,有夸赞宋玉的,有咏怀刘备的,有推崇诸葛亮的。当然,也有对王昭君表示同情与怜悯的。这一组诗写得非常好。但是,在下想在这首关于王昭君的诗上钻钻牛角尖。我以为,杜甫有过于浓郁的“胡汉”分野,有过于明显的地域与时代局限。他有忽视以至曲解人性的问题。

王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人,名嫱,字昭君。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王昭君自请嫁入匈奴。呼韩邪死后,王昭君又听成帝之命,依胡俗嫁给了继任的单于。

表面上看,一个如花似玉,貌若天仙的江南汉族女子离开汉宫,嫁到北方大漠地区,嫁给逐水草而居,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都比较落后的“胡人”,而且,在丈夫死后,又按“收继婚”制嫁给了前夫与其他女人所生的儿子,似乎有太多的委屈,太多的怨恨,似乎很值得杜甫们为之吟诗作赋,洒下一把同情的眼泪,并且伫立寒风之中,向北方尽情诉说与凭吊。但是,从人生人性,从真实生活的角度看,王昭君的人生似乎不仅不悲惨,还很值得当世以至后世的女人们羡慕。

今日中国大批大批的女人选择跨国婚姻,选择嫁给东洋西洋的“鬼子”,韦唯一口气生了三个中胡混血儿,说明“胡人”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王昭君选择自嫁单于,是不得不为的无奈之举。她以艳丽的、倾国倾城的姿容被选入宫中,但因没有出钱贿赂画师,被画成了普通之女乃至丑女,所以没有得到皇帝的宠幸。她如果不选择远嫁胡人,等待她的,只能是冷清寂寞的宫中生活,锦衣玉食中的非人生活,是苦苦的煎熬,青春的虚度,人性的压抑与摧残。

王昭君勇敢地嫁于匈奴,又是明智之举。因为即使画师把她画漂亮了,皇帝宠幸她了。可皇帝那么多女人,“佳丽三千”,貌若天仙的多了,风情万种的多了。王昭君能获得什么样的地位,又能过上什么样的日子,见上几次皇帝后被做冷处理也是情理中事。不若到胡地去,做个真正意义上的女人,让胡人亲着近着信着,快活着烦恼着幸福着痛苦着真实着。

其实,不要说封建时代的王妃宫女们见不到几次皇帝,没有真正的爱情生活,时至今日,中国的一些发达地区的官员住宅区,被戏称为“寡妇村”。有些官人,在外面有情人,或者去找“小姐”,总之很少回家。今日的官人妇尚且如此,王昭君们的日子,就不能再提了。

杜甫说王昭君“环佩空归月夜魂”,似乎此女之志比班超“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志向还强烈,死后都要回来。此论着实的牵强。最近有一部电视剧,写清朝皇帝的,那里面有一个公主嫁给了蒙古人葛尔丹,康熙平葛尔丹部叛乱,那公主虽希望双方化干戈为玉帛,但在最终选择上,还是坚定地站在葛尔丹一边。葛尔丹是她的男人,她孩子的父亲,她感情生活的依靠。这个人物也许是部分或全部虚构的,但故事所揭示的人性却是真实的。王昭君既然自愿嫁到了匈奴,做了单于的夫人,国母啊,为什么做了鬼还要南归呢?恐怕只有杜甫知道。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多少有些文人的酸文假醋。怨恨什么?不做王妃,做老死宫中的“白头宫女”,或被随便打发掉?王昭君脑子里有虫啊!如果非要把琵琶与胡语与王昭君套到一起不可的话,那么我们说,有可能琵琶弹的是王昭君的欢快之语、解放之语、幸福之语、庆幸之语、人性张扬之语,乃至对中原封建王朝、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决绝之语。汉朝的帝王不珍惜王昭君,汉帝国某种意义上抛弃了王昭君,虚弱无耻地拿女人的身体去换自己的平安了,把女人当政治筹码了,却要求王昭君们死而为鬼也要有回归的志向,真正是荒唐逻辑、迂腐哲学,也是诗人不着边际的浪漫。

存在决定意识,王昭君的所历、所感、所思、所向,杜甫们是根本体察不到,也难以状描得正确的。杜甫是很民本的诗人,但看起来,人民性是代替不了人性的。人性有其更深刻的内涵与更深远的意义。

200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