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电一
坦白地说,我与本书的作者王成并不熟悉,基本没什么交往,以往对他的作品了解也很不够,而我本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新闻工作者,既非专家又非名家。以往也没为谁的书写过序,因此由我来为本书作序,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不合适的,所以,我曾为此再三推脱。但是,我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任务,这是因为,我实在无法驳回本书作者和责任编辑的盛情,难以拒绝他们的信任,不忍辜负他们的希望!为了不看别人失望的目光,我只好赶着鸭子上架了。
促使我接受这个任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我与王成都是以采写新闻为主要工作的,不仅有一些相似的经历,而且有一些相同的甘苦,相近的感受,相象的收获。也就是说,我们之间会有不少共同语言,我也有不少话可说。采访的艰辛,写作的甘苦,发表的快慰,读者的反馈,获奖的惊喜……我们不是都曾经历过吗?借读他的作品来谈自己的感受,并有机会用这种感受来感染别人,那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我必须承认,我是在为这本书写序时才匆匆阅读本作品的。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作者立足于宁夏南部一个地处偏远的穷县,居然写出了这么多新闻作品!洋洋洒洒二三十万字,而这可能只是他作品的一部分,估计没有收入本书的尚不在少数。一个县里,能有多少东西可写呢?而他真的写出了不少东西!他的新闻作品,写到了许多人、许多事,几乎囊括了彭阳县的方方面面。他写的人物中,有种粮大户,有养鸡能手,有优秀教师,有税务干部,有挂职干部,有宁夏乃至全国知名的,也有还不为人知的。其中,他写的李志远、王振举已是宁夏名人。他写的事件,涉及计划生育、脱贫致富、农村文化、乡村文明、城镇建设、产业调整、法制建设等许多方面。无论大事小情,都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都蕴含着积极的主题。就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用自己的特有方式记录了彭阳县的一段历史,为我们了解彭阳提供了一把不可多得的钥匙!应该说,这是一宗不小的收获,一笔不小的财富,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作为《光明日报》常驻宁夏的记者,我常常听到一些同行抱怨:宁夏地方太小,可发的新闻太少,搞新闻工作难度太大!是的,我们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但是,当我们看到本书作者仅仅在一个县就采写出这么多的新闻作品时,我们还有什么条件可讲呢,又有什么抱怨能说得出口呢!与他所处的环境相比,我们许多人的工作条件真不知要优越多少!我想,本书作者的新闻实践,对许多新闻工作者都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和鞭策。
听说本书最初的书名是《唱给家乡的赞歌》,我很感动。这个书名,真切地表明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的深情以及他立志为家乡做点贡献的心愿。作者王成,出生在彭阳,成长在彭阳,工作在彭阳。除了参军入伍的几年外,他基本没有离开过彭阳,他对在有人看来仍然十分穷困、十分艰苦的彭阳,始终一往情深。因此,他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为家乡做着奉献,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我想,正因为他对家乡有这份深厚的感情,才会如此投入地工作,才会迸发出如此才情,才会写出如此新颖别致、丰富多彩的作品!
令我感动的还有他对新闻事业的执著热爱和良好的敬业精神。我注意到,收入本书的作品,时间跨度长达20多年。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开始新闻写作了。时至今日,他仍然坚持耕耘在新闻这块田地里。不难想象,他的工作是何等艰苦,他的付出是何等巨大,他的回报是何等微薄!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没有影响他工作的热情,这是相当可贵的!我想,在这20多年里,他一定遇到过多次机会,这些机会可以让他离开彭阳、离开这个岗位,但他都没有离开。一个工作在基层的新闻工作者,能够坚守这么多年,真是太不容易了!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对新闻事业的挚爱,恐怕是很难做到的。
如果仔细阅读这些文字,就会发现:有些作品写得相当感人,令人难忘;有些作品尚显粗糙,无论是主题提炼、材料取舍,还是语言推敲、切入角度、谋篇布局,都还需要仔细推敲。而选入书中的作品,就更需要斟酌、筛选,宁可少些,也要精些。但是,对于一个在基层默默耕耘、如此执著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还是不要过于苛求吧!毕竟,他能做到这样已经相当不易了!毕竟,他有那么多的奖项足以证明他的实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如此热爱家乡,又如此探索、钻研的人,一定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我们在充满期待的同时,也真诚地为他送上一份祝福。
如果不嫌弃我的浅陋、无知,愿意将我的这些读后感言作为本书的序言的话,我将十分高兴,十分感激。
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