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那两道坚毅的目光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不具备人们想象中“创业家”的形象。可她就是凭着一股闯劲、钻劲,硬是拼出了一条致富之路。她就是彭阳县新集乡马旺堡村一个40岁的普通回族妇女马应萍。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马应萍家承包了40亩土地,丈夫是村支书,整天为大伙的脱贫致富和其他工作奔波,地里的活全靠她一个人来干。她承包的责任田,大部分是山地,遇到灾年所收无几,她不得不常常为一家8口的吃饭、穿衣苦思冥想。可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她开始坚强起来,决心要干,要致富,要彻底甩掉穷帽子。
1982年,马应萍拿出1/4的责任地种上了胡麻,当年收入700多元。第一次勇敢的尝试,就换回了70张大团结(作者注:当年人民币上有全国各个民族画像图案故作此称),她可高兴得很啊!
她在致富路上迈开的这一步,震撼了整个村庄,成了人们饭后茶余谈论的“热门”话题。一些老人们夸赞:“应萍这娃能行,我活了一辈子还没拿过那么多钱哩。”
青年后生们可较上了劲:“咳,这年月,谁的胆子大,有经济头脑,谁就能发财,不信咱也试试看。”
不少人家照着应萍的做法调整农作物结构,扩大胡麻播种面积,都获得了好收成。
过去榨油得跑几里的地方去,很不方便。于是马应萍又萌发了办油料加工厂的念头。丈夫很支持她,还为她跑贷款、购机器、盖厂房、搞安装。还领她参观了一家榨油厂。回来后她便开始学习榨油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马应萍很快掌握了榨油技术。当年,她加工油料3万余公斤,收入3200元,还清了贷款,购买了耕畜。第二次尝试成功了。
可她并不满足现状。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干就得干出个样样来。”1984年,她扩建了厂房,又先后安装了磨面机,洋芋磨粉机,饲料粉碎机,还办起了食堂、店房,接待前来榨油、磨面的回汉族农民。对那些家庭困难的农民,她不收或少收加工费。几年来,她加工油料60万公斤,粮食100万公斤,洋芋400万公斤,纯收入达20万元。现在有固定资产3.36万元,银行存款1.7万元,家里添置了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新建了6间瓦房。
乡亲们说,马应萍富得实在,令人敬佩。3年前还穷得叮当响的马国虎,凭着马应萍的资助,办起了洋芋加工厂,并且手把手地传授技术,一年时间就收入2000多元,甩掉了贫穷的帽子,过上了好日子。
1987年,马应萍被固原地委、行署授予“农民创业家”的光荣称号。
原载1988年10月1日《固原报》第2版,
1993年7月被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固原地区小康人物传》一书收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