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温暖的门边
28380200000104

第104章 感恩,从培育子女做起

2012感动中国颁奖晚会,我是和11岁的女儿一同看的。阿里木、孟佩杰、刘伟……随着节目的不断深入,女儿幼小的心灵也被深深地打动了,晶莹透明的泪花薄薄地蒙上她明亮的眼珠,女孩孟佩杰的故事尤其触动我们的心。

常说“养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孟佩杰的养母给予她的是养育之恩,并且只有短短的三年,然而,亲情的轻重是不以时间的长短作为衡量的。小小的孟佩杰在养母那里领受了三年的养育之恩后,从此便倾情相报。8岁起便为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还要兼顾自己学习和生活。

人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孟佩杰照料养母12年,并且其养母是一位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的瘫痪病人,这对一个当时才年仅8岁的孩子来说,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爱则不难,其难也甘!也就是说,只要有爱,付出的劳苦就会化作甘甜。爱得愈深,就愈能承受对方给予的苦难而不觉其苦。在孟佩杰的意识里,“有妈就有家,妈就是她的天”。当主持人白岩松问道:你为母亲做这些不觉得苦吗?她的回答非常简单:不苦,因为妈妈爱我!妈妈爱我。这句话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平淡。然而听来,却让人如沐甘泉。从这简单的回答里,我们似乎听到了另外一个声音:感恩。

知恩图报,现在有多少人懂得这道理呢?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父母给予的都是双重的恩情,既有生育之恩又有养育之恩,并且是从生到养,无微不至,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乃至成家立业,直至奉献终老。话说回来,又有多少人在领受了父母的这份恩情时,能够以心体心,以爱还爱,践行孝道呢?

还看到一档节目,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一年甚至几年都见不到父母一面!反躬自省,我们虽与孩子朝夕相处,并未远离,但给予孩子的爱,却是一份冷冰冰的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的难以触摸的呵护。这与远离孩子又有何异?

重知识而轻情感,是现今广大家庭的通病。多数情况下,只要与孩子学习无关的活动,一概被予以杜绝。细想,一个得不到情感培育,得不到人格培养的孩子,知识的积累于他又有何益呢?

没有亲情的体验,没有感同身受的爱的慰藉,孩子又怎能学会感恩和回报?他们在干巴巴的知识的喂养下和凶巴巴的监督中长大,什么是母爱?什么是亲情?我从他们疑惑而迷茫的眼睛里,看不到答案。孩子们太缺乏营养了,不是食物营养,不是知识养分,而是亲情的滋养。谁来给他们补上亲情的一课?谁来教导他们,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血浓于水的手足之情和温馨快乐的天伦之乐?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这是生命与生俱来的天性。然而,我们悲哀地看到,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孩子不会感恩,更不知道恩为何物。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说:“如果教育只注重知识,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孩子们为了所谓的成功,日复一日木然地领受着吃穿用度所要的一切物质之需,睁眼闭眼被灌输着知识、名利与金钱的重要关系,成长道路上牢牢被成人欲望的绳索牵制,天性中最美好的东西早已被无情地压制。

那些原本能生出爱的苗芽的种子,皆被急功近利、望子成龙的父母用一把把冰凉的知识的饲料无情地掩埋,哪里还来得及抽枝发芽?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纯洁的白纸,教育孩子,我们相信,家长自身的影响魅力是巨大的。正是孟佩杰的养母在其失去双亲时,无私而又真诚地接纳了她,给予她珍贵的母爱,让她得到了亲情的滋养和照顾,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所以,孟佩杰才倍感珍惜。她孝爱养母唯一而充分的理由就是“妈妈爱我!”。

爱,在儿女身上,究竟该怎么写?作为父母,这是需要我们深深思考的问题。至少我们该知道,它绝不由功利之砖铺就,而是真真切切,爱的滋养,一点一滴,润物无声。

(2012年2月23日发表于《都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