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温暖的门边
28380200000019

第19章 母校记忆

回民三小是我的母校,在我五年级的时候,被拆了重建,如今,又夷为平地,在他处另起炉灶了。

看着歪斜倒塌的残墙断壁,女儿问我:“妈妈,汶川地震是不是这个样子?”我说:“是的。”“真可怕!”女儿说。的确,被毁损的楼体,散乱横陈的钢筋水泥,会让人心里弥漫起一种颓丧和失落感。而在我们身边,拆毁一座建筑又是多么容易啊!

墙上画个红圈,写个大大的“拆”字,开来几台机器,捣上几大锤,楼就垮了,不几天,原本方方正正的楼体便七零八落,于翻卷的尘土中坍塌为一堆碎石瓦块,一座有模有样的楼就这么消失了。看着那堆狼藉的乱石,你很难想象她健在的样子。而她过去确实是存在着,且真真实实地存在了几十年。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天上学的情形。爷爷带我来报名,临进办公室,我从背着的小书包里掏出一块糖剥开放进嘴里。爷爷看到,厉声喝道:“见老师呢,你吃糖呢,吐掉!”

进得办公室,见一位高而胖的女老师正用大拇指将一枚图钉旋进墙里,钉着课表。而正是这位在我眼中形同于大力士的人,成了我的启蒙老师,且一直教我到毕业。

那时回民三小叫九小,后来改名了,并将过去那一排排平房拆掉,建成了三层高的教学楼。那时,她该算是市内最时髦的学校了吧。白的墙,蓝的栏杆,挺拔秀丽,看上去赏心悦目。然而,从被建到现在,仅仅30年时间,她就衰老了,松垮了,没有足够的承受力了,被视为危楼了。家与回民三小仅一墙之隔,每天路过,我都会不由自主扭头朝里面看看。它是生动的、朝气的、活泼的、沸腾的,让人看到无限的希望,同时,也让人产生莫名的感动和深深的感慨。一批批孩子从幼苗长成小树,从戴上红领巾到拿到毕业证,多少欢笑多少泪啊。

常常看到个别迟到的孩子,慌慌忙忙,露着满是惊惶的眼神向已经传出读书声的校园跑去,那让我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我曾经就是一个爱迟到的学生,当校门已经关闭了的时候,才走进去,怯怯地站在教室门外喊报告。

而现在,那影子依托的载体不见了,我童年学习的乐园彻底消失了,残砖败瓦都让人觉着留恋!所以,我还是要感叹,拆毁一座建筑是很容易的事情啊,而修建一座建筑,特别是经得起时间和风雨考验的建筑,是多么难!我们的城市里,辉煌富丽的新校多得不可计数,而历经百年的老校,有几座呢?

让学校坚固一些吧,那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建筑。希望他们一经建起,就得以长久存留,因为他们的肌体上承载的是孩子们的跳跃,她的怀抱里孕育着孩子们的梦想,那是最美的生命印迹,有最美好的回忆。

(2011年6月3日发表于《银川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