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温暖的门边
28380200000082

第82章 让教育贴近生命

知识经济时代,当知识和经济挂钩之后,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孩子在母腹中刚刚形成胚胎,父母就热血沸腾地展开了早期教育,为的是孩儿一出生便能聪明过人,成为盖世英才。越来越多的父母对孩子淡却了出于自然的爱和欣赏,取而代之的是赢在起跑线上的迫切。他们将孩子视为一份产业、一项投资,摩拳擦掌,精神抖擞。

家长的育儿经,毋宁说是致富经。因为知识变为财富,是人们目前能看到的一种最直接的转换,是通往成功的最佳路径,也是人们将教育狭隘地理解为灌输知识的主要动因。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目标,父母收回了温柔慈爱,取而代之是冷硬的目光、严厉的斥责、无尽的催迫,俨然扮演了灰狼的角色,无情地将属于孩子的生命特权予以剥夺。

正如现代化作业中的育肥牛一生都被禁闭于室内的畜栏中一样,孩子们的活动空间也多被限于家与学校。他们的唯一使命就是心无旁骛地学习,他们头脑中充斥最多的词就是分数、重点学校、工作、前途……繁重的课业将他们的自由多限于以书桌为半径的逼仄空间里。

在缺乏阳光和雨露的枯燥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下,孩子们缺失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养分,没有欢乐的童年,没有温暖的拥抱,没有真切的关怀,没有爱心的浇注,只有泛滥的物质和畸变的娇惯,没头没脑地堆在他们面前,作为补偿。在以知识为主要营养的培育下,他们在与考题的较量中显得游刃有余,却在实际生活中显得幼弱无力;他们惯于在残酷的竞争中当仁不让,却对恭谦俭让嗤之以鼻;他们在洋洋洒洒的作文中弘扬正气讴歌美德,却在现实中迷失了自己。

于是,药家鑫撞人捅人、马加爵杀人、留学生刺母……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大学生行凶的恶性案件发生了,人们因之感到深深的不安和恐慌。群情激愤之下,大家追根溯源,惶惶然试图挖出隐藏于深处的恶因。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说:“如果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而不重视德性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这一说法虽不具有完全的真理性,但也不无道理。反躬自省,我们不难发现,功利教育、拜金导向,已将道德、诚信、尊重等生命价值挤到了次而又次的角落。看似偶发的悲剧,在深层次上其实是生命教育缺失产生的必然结果。而从摇篮到大学,独生子女的生命体验,常常一边是众星捧月似的娇宠溺爱,一边是父母望子成龙的扭曲心态,冰与火两种极端模式长期的交替作用力,又怎能不使孩子们的人格发生畸形和裂变?

令人瞠目扼腕的悲剧,让我们沉痛的意识到,生命和成功的意义,不在于闪亮的文凭、英语等级证、获奖证书、高薪等等华丽的外壳,而是亲情、友情、道义、责任等宝贵的价值观念。走出误区,让教育贴近生命,回归人性,乃是教育之根本。

(2011年6月1日发表于《银川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