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在历史上以贤明正直、极富文采、待人宽厚而著称,与其父朱元璋这位饱受风霜、历尽艰辛、雄才大略、铁血无敌的父亲相比,他的性格算得上“子不类父”。
尽管朱标的太子生活在今天看来是忧郁多于快乐,但他所处理的朝政,于刑狱多所减省,颇受朝野好评。明朝大儒方孝孺在《懿文皇太子挽诗八章》其一曰:“盛德临中夏,黎民望彼苍。少留临宇宙,未必愧成康。”
朱元璋教子以德
元朝末年,天灾人祸致使饥寒交迫的农民举旗起义,各地农民武装暴动如雨后春笋——大元帝国的末日到了。
红巾军统帅刘福通,访得原红巾军领袖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以为实现梦想的机会到了,遂将其接至亳州,立为皇帝,又号“小明王”,定国号为“宋”,年号“龙凤”(1355—1366年,前后共十二年)。
1355年(至正十五年),二十八岁的朱元璋已经投靠红巾军四年了。在血雨腥风中,他英勇善战、杀敌无数,成长为一位战无不胜的大将。
这年六月,已经是红巾军右副元帅的朱元璋,率领大军势如破竹,顺利攻克了沿江重镇太平城,就是现在的安徽当涂县境内。
不久,元政府军围攻太平城夺城,战斗十分激烈,人肉搏杀,城下尸体堆积成山,血流成河。朱元璋带领着众兄弟坚守城池,殊死拼杀。这时候,他们的刀锋卷刃,战袍破碎,遍体鳞伤,精疲力竭。正在城外厮杀血战之际,眼看着敌军就要破城,一个传令兵远远地跑来报:
“报——元帅,夫人生了!”
“是男是女?”朱元璋正砍下一颗人头,提起来扔到了远处。
“恭喜元帅,是位小少爷!”
朱元璋闻听此言,喜不自胜,大声吼道:“啊!我有儿子啦!我儿生于龙凤之年,必定是天龙下凡,老天赐福于我!弟兄们,保卫太平城——杀呀!”
激动万分的朱元璋,迅速脱掉血污战袍,光着膀子,出城与敌人拼命。将士一看,好哇,大哥战场上喜得贵子,又如此身先士卒,顿时军心大振,士卒拼命,一阵刀光剑影,鬼哭狼嚎,血肉横飞,很快将敌军击退,太平城保住了。朱元璋认定,这个长子,是上天的恩赐。太平城保卫战的胜利,是上天的意愿。
九年之后,朱元璋费了千辛万苦,终于打败了宿敌陈友谅,将根据地扩展至湖北、湖南和江西地区,成为黄河以南地区最强大的割据政权。这时候,众臣劝进朱元璋,朱元璋因此变身为吴王,立生于龙凤年的长子朱标为王世子。
朱元璋旗开得胜,一举干掉冤家老陈之后,他再接再厉,灭了强敌张士诚,扫了劲旅方国珍,不仅巩固了根据地,还大大地扩大自己的地盘。1368年,扫除了大部分障碍之后,刚过不惑之年的朱元璋在南京紫荆山闪亮登场,自称皇帝。
朱元璋虽然文化层次不高,但是他自己刻苦自学,对儿子们的教育可谓身体力行。孩子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为了传承江山,他采取了重言传、聘严师、亲身力行的办法。
当年冬天,朱元璋命建大本堂,收罗天下图书。
朱元璋听说有个叫李希颜的饱学宿儒隐居在乡里,便亲自写信,放下架子,把李希颜请来给皇子们做老师。
这位李希颜来了,但是他根本就不买调皮捣蛋的皇子们的账。谁不听教诲,他举起戒尺就打,下手狠重,孩子们渐渐地就惧怕他了。
有一次,朱元璋跟马秀英来视察学堂,李希颜不会当面装好人,照打不误。看到儿子被打的额头,朱元璋心疼得大发雷霆:“你胆敢无法无天?打朕的孩子?”
李希颜礼节不失:“不打不成才,我是在替皇上管教他们。皇上可是说过的。”
朱元璋语塞:“你……”
马秀英就劝说:“师傅以圣人之道教育这些孩子,是不可以责怪的。”
朱元璋知道自己的儿子们,平时都骄横惯了,还没有人敢教训他们,这回来了一个胆大包天的土包子老师,这不正是自己需要的嘛。想一想,就算了,拉长的驴脸也就变短了。
这位李希颜非常敬业,一直教授诸王学问直到他们长大成人就藩赴外地,才回到老家,这时候,他已经老态龙钟。
朱元璋给儿子们定规矩,他命内侍制作“麻履行膳幐”。规定:凡出城稍远时,年长的儿子要骑马行其二,步行其一。这时候,年纪最大的儿子朱标才十二岁,其他的孩子都不到十岁。
朱元璋在十二岁的时候,父母都已经饿死了,他靠给别人放牛养猪生活。朱元璋命画师把古代二十四孝故事和自己的经历画成图画,赐给诸位皇子,让他们早晚观览。他教育孩子的信条是“富贵易骄,艰难易忍,久远易忘”。故而对诸皇子的教育一直都很严格。
朱元璋说:
朕与诸子常切谕之。一、举动戒其轻;一、言笑斥其妄;一、饮食教之节;一、服用教之俭。恐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恐其不知民之勤劳也,尝使之少服劳事。
为了使诸子做到“进德修业”,朱元璋聘请各地名师,精选经典著作,对诸子进行严格、系统的“德行”教育。
朱元璋做了皇帝,还一直保持着农民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在上朝的时候穿皇帝服,在后宫布衣加身。他也给儿子们立下两条规矩:一是子孙后代除了办公外,一律穿麻鞋,坐竹椅,睡藤床;二是出城远游,不光骑马,还要步行。
他要求子孙后代“戒骄侈”“恤民情”“用仁义”“安百姓”,以此来守业。在这方面,仁义的太子朱标,深得他的教诲。
“大头太子”遇名师
朱元璋出身草莽,在寺庙里面也学得些文字,戎马倥偬时期曾跟着发妻马秀英学得一些文化知识,四书五经都学习过,不算文盲。很多野史说他目不识丁,其实,他非常聪慧,赋诗写文样样都来得。只不过,从小出身赤贫,当过和尚,要过饭,他始终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
每每想起这些,都令他深感遗憾和心痛。现如今当了皇帝,无所不有,孩子们的教育是他的重头大事。
为了将朱标培养成文武全才,使其成为合格的储君,朱元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不仅聘请天下名师大儒,还特设了皇家图书馆“大本堂”,又亲自勘定专用教科书,而且还从最高学府国子监当中精心挑选了一批品学兼优的高才生陪太子读书。
紫金山下,南京城里,皇城内,大本堂。
这一天,朱元璋正襟危坐。下面的课桌前,坐着七八个男孩子,那是他的儿子们。按照自己的规矩,他与皇后每隔半个月都要亲自来检查孩子们的课业。
朱元璋用鹰一样的眼神扫视了一遍孩子们,挨个询问他们近日的功课。
为首的一个,胖乎乎的,长着大大的头,他就是朱标。
朱标因为头大,大家背地里都叫他“大头太子”。
此时,太子恭恭敬敬地向父亲汇报,说他带着弟弟们,黎明即起,规规矩矩地背书,认认真真地听老师的课,在学习上不敢怠慢。
朱元璋听了很满意,频频点头。他训诫太子和其他儿子,说:“你们知道‘进德修业’的道理吗?”
朱标忙说:“请父皇示下。”
朱元璋慨然道:“进德,即进益道德。”
“何谓进德‘修业’,怎解?”
朱元璋说:
“就是修营功业。古代的君子,德充于内,又见于外,故器识高明,善道日多,恶行邪僻皆避之。己修道已成,必能服人,贤者一定会集拢于你的周围,不肖者一定会远避。能进德修业,则天下必治;否则必败。譬如朕,如果无德,怎能得到天下?”
众皇子唯唯。
朱元璋以马上得天下的经历,要求自己的儿子们也要能文能武,德智体要全面发展。因此,孩子们小小的年纪便要进行骑马射箭的训练。这群男孩子大多对骑射感兴趣,每每就盼望着武训课赶快到来,安静的课桌已经稳定不了孩子们不安分的心。唯独这长子娃儿生性善良,性情温顺,见不得父皇动辄杀人,听不得杀杀砍砍的事情。每次参加骑射刺杀的训练,朱标都是哭哭啼啼地被卫兵强拉硬拽弄上马。
为了培养太子从小就有一颗英雄胆,像自己一样能征善战,一次,朱元璋叫几个皇子陪着去观摩诛杀俘虏。好不容易把朱标按坐到了马上,这个孩子哭哭啼啼放赖,死活不愿意去,大叫肚子疼。结果,朱标被摔到了马下,伤了脚。
他的四弟朱棣强悍顽皮,他指指点点地对其讥笑说:“似这般胆小如鼠,早晚被我取替了。”
旁边的人听了,大惊失色。朱元璋听到了臣子的汇报,若有所思,对马秀英说:“这个四子的胆量,倒是有些不同一般。倘若长大了,还不知道会怎么样。”
马秀英忧心忡忡,说:“这孩子横行霸道,不安分,他可是时时欺负太子的。长此以往,怎么得了?”
朱元璋若有所思:“像我,这才是我的儿子!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嘛。”他并不在意皇后的忧虑,甚至得意忘形。
朱标的脚伤留下了后遗症,他变成了一个跛脚。朱棣看到哥哥这般,便又哂笑,口无遮拦地说:“这般模样,一瘸一拐,将来怎么做得了皇帝,怎么威慑天下?父皇改立我为太子才是。”
马秀英听了,脸色一变,厉声训斥:“放肆!大逆不道的东西,这话也是你说的?皇上的长子才是太子,你怎么就轮得上?”
朱元璋却感叹:“太子的性情太过懦弱,要是有棣儿的一半刚硬就好了。”
马秀英盯着朱元璋,驳斥他:“长幼有序,以下犯上,将来怎么得了!”
因为这朱标是马秀英所出,为了保护太子,她下令朱棣在大本堂的书房里反思,不得去文华殿与太子朱标碰面。
众多老师当中尤以宋濂对朱标的影响最大。宋濂,字景濂,浦江(今浙江义乌市)人,元末大儒,以善文和熟悉典章制度而受朱元璋赏识,成为高级顾问。
朱元璋给太子朱标请了宋濂做老师。
朱标问道:“父皇,我听说,宋濂先生没有读过多少书。怎么可以有资格做我的老师?”
宋濂小心翼翼地站在一边,脸色红白相间,心里五味杂陈不是滋味,又不敢开口说什么。
朱元璋语重心长,教训说:“不得无礼!为父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父母兄妹一家人都饿死了,哪里有书可读呢?”说到这里,朱元璋心里难过,声音有点哽咽,“你小小年纪不知道高低,你哪里知道宋濂可是天下难找地上难寻的好老师呢?那著名的《阅江楼记》就是他写的。”
朱标心高气傲,不以为然,不把宋濂放在眼里:“写得出《阅江楼记》,就胆敢做我的老师?”
朱元璋耐心地讲宋濂辅佐其得天下,在征战中宋濂献计献策的事迹。朱标太子唯唯,再不敢多言,自此恭恭敬敬地跟宋濂学习法家学说习兵法。宋濂前后十几年,专门负责皇太子的教育。他对皇太子的一言一行,都以封建礼法为标准。
马皇后的相夫教子
马秀英生于乱世贫苦人家,曾给别人当养女,虽貌不出众,但见多识广,有胆有识有文化。在艰难逆境中,她为朱元璋出谋划策立了不少功。她五次救朱元璋死里逃生,可谓是朱元璋的救命恩人。当了皇后以后,她依然不改勤俭本色,保持平民心态,时常用自己的言行规劝和影响朱元璋。她惩奸佞毫不手软,扶良善鞠躬尽瘁,荐忠臣不遗余力,助皇上能屈能伸,革陋习坚决果敢,倡新风大马金刀。朱元璋赞她“家有贤妻,犹国之良相”。
马秀英很重视教育问题,她常劝朱元璋要“亲贤务学”,尤其重视言传身教。这对朱家后世教育,起到了模范带头的作用。
1368年,朱元璋称帝,同一天,朱元璋册封发妻马秀英为皇后,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
太学建成了,朱元璋视察“祭孔”太学,回到后宫,马秀英问他:“太学院有多少学生了?”
朱元璋说:“已有太学生数千之众。”
马秀英又问:“是否都有家眷?”
朱元璋答说:“大多数有。”
马秀英便说道:
善理天下者,以贤才为本。今人才众多,深足为喜。但生员廪食于太学,而妻子无所仰给,彼宁无累于心乎?
朱元璋说:“这个问题,我还真的没有想到过。”
马秀英问陪侍在一边的太子——朱标的想法。
朱标唯唯诺诺地说:“母后,我想,我想,能不能给他们养家费。倘若儿臣说错了,儿臣……”
马秀英却微微一笑,打断了朱标的话:“你没有错,正中我意。”
朱元璋心里,对皇后是心服口服。
马秀英想要设置“红板仓制度”。
“红板仓”,就是存储粮食的仓库,职责是按月发给太学生口粮。朱元璋想一想就接受了,于是下令设立红板仓,贮存粮食,发给太学生。“月赐粮给其家以为常”,此后,“月粮”成为明代学校的一项制度,用以供养太学生的家眷。这一制度自马秀英首创以后,一直延续到明朝后期。马秀英此举不仅惠及读书人,而且极大地推进和提高了明朝的教育事业,她对中国封建教育史上的贡献,史书有载。
朱元璋出身贫贱之家,一辈子生活节俭,即使当了皇帝,也依然保持了朴素的传统。马秀英在肃治内廷倡导俭朴方面,无愧一国之母。可以说,这一对夫妻是中国历史上生活最简朴的皇帝与皇后,对子女的教育为后代和朝臣做了榜样,堪称楷模。
马秀英在后宫,日子很清苦,衣着打扮还是和以前一样,没有改变。她的头上没有戴过花朵珠翠,衣服没有彩色绣饰,质料也是自己织造的粗丝布帛,一件衣裳直穿到破旧时,还缝缝补补地不舍得更换。
一次,她召集女史,问汉唐以来哪些皇后最贤,哪朝家法最正?女史们说赵宋王朝的皇后大多贤惠,家法最正。她就命女史集其家法贤行,念给自己听。听了女史讲元世祖昭睿顺圣皇后用旧弓弦织成绸做衣服穿的故事,马秀英深受启发,就在居所放了一架纺车,只要是没有别的事情做,她就日夜纺织。其他的嫔妃看到了,也都纷纷效仿,后宫彻夜响着织机声。马秀英命后宫嫔妃和自己一样,把纺织出来的布帛,织造成被褥,赐送孤寡及老年人,又让织工将剪裁所剩的原料残丝再次加工,织造成次等帛料,赐给众王妃公主与孩子们穿用,警示她们体恤百姓养蚕植桑的艰难。
众皇子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穿金戴银,锦衣绣饰,不免心生羡慕,就怂恿太子朱标带着他们去见马秀英,要求穿绫罗绸缎。
马秀英就教育他们生活简朴,还把宫中利用旧料织成的被褥等物品送给他们,说:“你们生长在富贵家庭,不知纺织的难处,要爱惜财物,一丝一毫来之不易。”
她又对太子说:“你将来是要当皇帝的,要知江山和财富一样,来之不易。”
朱标太子的衣服也是粗布次丝制作,没有搞过特殊化,他可能是历史上穿戴最平民化的皇太子。
朱元璋和其他的开国皇帝一样,事业成功了,就清君侧,诛杀跟随自己打江山的功臣。朱元璋刚愎自用,把人命完全不当一回事,想杀掉就杀掉了,对自己的亲戚也不客气。
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在对围歼陈友谅战争中立功,因叔父朱元璋未及时赏赐颇为不满,当众说了一些牢骚话,朱元璋勃然大怒,因此杀了朱文正身边的亲信,还要治朱文正的罪。马秀英把朱文正当自己的儿子看,一看朱元璋要杀人了,赶紧劝元璋:“这孩子立了好多战功,守南昌尤其不易,况且只是性急要强,并不是反叛,就不要追究了。”
朱元璋看在马秀英的面子上,这才将侄子免了官,放回家了事。这一事情,对朱标的刺激很大,朱元璋怒杀功臣,连亲戚都杀,一点都不留情面。因此,朱标对父亲的恐惧和怨恨,日益增加。
马秀英对朱标告诫说:“定天下在得人心。”
朱标回道:“我没有父亲的功绩,他老是杀人。”
马秀英教导说:“用兵焉能不杀人,但不嗜人,但要杀该杀的,得你查正核实,你千万不要学习你的父亲,滥杀无辜。”
朱标太子的性格果然就不像父亲,越来越像他的母亲马秀英,心地善良,宽厚仁慈。
马秀英每当提及自己早逝的父母就悲哀流涕,但对于朱元璋要搜寻马氏远支族人过继给马公以继承马公爵位的心意,她却坚决地推辞,并说:“爵禄私外家,非法。”她不愿让大明王朝又增多一个可能会扰乱朝纲、骚扰百姓的“后族”。
马秀英以身作则,朱元璋的其他嫔妃家族,以及明王朝初期的各亲王郡王妃家族,都十分收敛,不敢以权谋私。
马秀英对太子朱标说:“你只有一个太子妃,一个侧妃,千万不要给外戚的家族多封爵位,那会造成很大的祸事后患的。”朱标唯唯称是。
按明朝制度,百官五更起早,赶到上朝议事,折腾完事,差不多就是中午了,人人饥肠辘辘。因此,早朝散后,宫里会供给一次饮食,以示皇上关怀。有一次,马秀英带着太子朱标来了,亲口品尝了官员的饭菜,觉得很不好吃,就问太子说:“你觉得这饭菜可口吗?”
朱标吃了一口,就觉得实在是滋味不好:“不可口,太难吃。”
马秀英关心官员工作餐,就说:“我们要是不来,就不知道他们吃的什么。什么事情都要调查,躬身下问。关心他们,就是关心你自己的事业啊。”
马秀英因此向朱元璋进言道:“皇上,人主自奉欲薄,养贤宜厚。”
马秀英的以身作则,让朱标受益匪浅。官员的伙食从此大大改善,大臣们非常感谢马秀英。
马秀英出自民间,遇到灾荒,则设麦饭野羹,率朱标和众后宫常年吃粗食,还带领孩子们到民间去关心疾苦,朱元璋知道她关心民间疾苦的用意,也下令赈灾。
马秀英又进一步建议说:“赈恤不如蓄积之先备也。”
朱元璋认为她说的做的都有道理,后来便在各地设立预备仓,“选耆民运钞籴米,以备赈济”。朱元璋后来还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的口号。
马秀英待人以宽,责己以严,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行为举止很得体。她不仅赢得了丈夫的尊敬与爱护,天下人无不对马秀英拥戴和敬重,她也是朱标最好的学习榜样。
马秀英与朱元璋患难与共三十年,不管是在动乱年代,还是在太平盛世,始终相敬如宾。她既没有借天子之威残害忠良,又没有恃后宫之宠残害嫔妃。她的很多见解和建议被朱元璋采纳,被誉为至理名言,载入史册,垂范后世。
马秀英的为人处世,言传身教给了朱标,马秀英的仁义对朱标太子影响极大。马秀英在世,是朱标的保护伞;马秀英离世,朱标失去了靠山。
朱元璋的五儿子朱橚性格暴戾乖张,经常招惹是非,欺负兄弟姊妹。马秀英对他经常耳提面命。外派就藩,马秀英对朱橚最不放心,怕他做事出格,可是自己又不能随行管教,就派了江贵妃随朱橚就藩,监督他的言行。当朱橚来向马秀英辞行时,马秀英将自己身上的纰衣,当面脱下交给江贵妃,叮嘱她,若是发现朱橚有过错,就披上皇后的衣服,类似尚方宝剑,代表皇后,予以权责。倘若朱橚仍固执己见不听话,江贵妃有权驰报皇帝与皇后整治。朱橚气得七窍生烟,又不敢当面顶撞,只好规规矩矩地出了城门,到自己的封地就职去了。
马秀英把太子叫到身边,问他对江贵妃随行的看法,朱标不以为然,觉得没有必要对朱橚这么严格:“在宫里受到管教,在外面也该给他自由。”
马秀英就说:“你是储君,性格有懦弱,优柔寡断,将来接了你父皇的班,兄弟们在外面当王,将来要是不听你的号令,大逆不道,各行其是,那就是我们大明朝的灾难了。”
朱标太子迟疑地回话:“不会吧?”他不想把兄弟们想象得那么坏。
马秀英叹息道:“太子啊,我就是担心你啊,你哪怕有你父皇一半的魄力,我也就放心了。”
朱标就势说:“请母后跟父皇说,请免太子吧,放我出宫,到民间去,我更愿做一个平常人家的百姓。”
马秀英不怒自威:“不可以!你是长子,这是不能更改的。长子一定就是太子。”
朱标一听不敢再作声,低了头退到一旁。
马秀英一看,皱着眉头,叫身边的宫女,把一幅画拿出来交给朱标:“太子,你早晚是要吃亏的。这里是我的画像,将来,我老去了,不能照顾到你,无论是你的父皇,还是你的兄弟各藩王欺负你,可拿出来,展示给他们看,或许可以救你一命。”遂挥手叫朱标退下。
朱标手捧母亲的画像,如同珍宝。其实,他心里有数,他也怕自己被废掉太子之位。此后,只要出了自己的东宫,他就把母亲的画像放在阔大的袖子里面,作为护身符,以防万一。
马秀英死后,真的就发生了一件事,马秀英的话竟成了谶语。有一次,朱元璋诛杀功臣,朱标太子劝谏反对,朱元璋勃然大怒,冲下宝座,追打太子。朱标在前面拼命逃,“无意中”从袖口中掉落了一个卷轴。朱元璋追到,气呼呼地捡起一看,原来是马秀英的画像。一见亡妻容貌,朱元璋举着画像,放声痛哭,任谁都劝不住,对太子的气恼也就烟消云散了。
朱标死亡之谜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三十八岁的明太子朱标,未及登上大宝,其人生就早早地画上了句号。
皇宫恢弘堂皇,但皇室里的明争暗斗,不是常人所猜想得到的。朱标英年早逝,也算得上是明朝一谜。
朱标之死有三种说法。
据清朝张廷玉奉命编撰的《明史》第115卷记载说是风寒。
1586年(万历十四年)的进士,崇祯年间的工部右侍郎何乔远,撰写了《名山藏》,书中认为朱橚觊觎皇位,导致兄弟之间矛盾重重,相互怨恨,生出谋杀之心,也未可知。
明末清初傅维麟撰写的《明书》记载,朱标早逝是因为和朱元璋发生争吵,性格温顺的朱标对杀人如麻的父亲的恐惧,导致父子关系紧张,精神压力过大,郁闷而死。
太子朱标果然“早逝”,死于“风寒”小恙吗?野史纷纭。
朱元璋害死了自己的长子吗?正史遮遮掩掩。
朱元璋崇尚孔孟之道,年轻时写过不少诗词。他认为打天下需要武力,但想要天下人服从却需要教育。于是,朱元璋大力兴建学校,选拔学官。朱元璋会让一个才华横溢而且知识渊博的太子去死吗?应该不会,虎毒不食子!再说,精心培养的太子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宫廷内的争夺储君位置的皇子们,对宝座虎视眈眈,如果没有朱元璋的呵护,自身处境艰难的朱标只能任人宰割了。
在二十六个儿子中,朱标温文儒雅、敦厚善良有余,严厉果断不足,他不是朱元璋的最佳人选。但是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继承皇位的第一人就是长子,除非长子早逝,次子才有机会坐上皇位,朱标没有选择。
朱标二十二岁的时候,朱元璋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并告诫他:“朕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见面,听断和批阅各衙门报告,学习办事,是要你记住几个原则:一是仁,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会惑于奸佞;一是勤,只有勤勤恳恳,才不会溺于安逸;一是断,有决断,便不致牵于文法。朕从做皇帝以来,从没偷过懒,一切事务,惟恐处理得有毫发不当,有负上天付托。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这是你天天看见的。你能够学朕,照着办,才能保得住天下。”从此,朱标开始学习并协助朱元璋处理日常政务。
然而,洪武年间因“贪污”“谋反”等被杀的有数万人,性情温和的朱标对父亲的这种做法很是反对,因此与朱元璋发生了多次的争执。虽然,朱标是太子,但他这样的太子对其皇帝父亲的反对无异于蚍蜉撼树。
有一件事情,很能说明父子之间的关系紧张。
说是马秀英因病不治而崩,掌管六宫之事就落到了孙贵妃肩上。这位孙贵妃小朱元璋十五岁,在众多嫔妃当中,她是最讨马秀英喜欢的,马秀英常在朱元璋面前夸奖她知书达礼,招人喜欢。但是孙贵妃没有生育过,孙贵妃死后,朱元璋念及她无子守孝,命朱标为她服齐衰杖期。
朱标怒而拒绝:“饶儿臣无礼。我乃太子储君,我的母后是皇后,母后丧期未满,怎可为一个无子的妃子服齐衰、披麻戴孝?这不合朝廷体制、皇家礼法。”
朱元璋气得七窍生烟,挥手要打朱标,被大臣拦住。想一想,朱标所言合乎礼法,朱元璋也无话可说。朱标拒绝了,朱元璋只好让朱橚认孙贵妃为义母,服孝三年。
朱标为人较正直,很反感父亲对朝臣们的酷刑和滥杀,常谏劝,这点和仁慈善良、以德行天下的马秀英很像。
年轻时候的朱标,做了不少让朱元璋不高兴的事情,但有马秀英从中调解,他们父子关系的紧张还不尖锐化。国事上朱标有左右丞相李善长、徐达辅佐,也没什么大差错。
马秀英病逝之后,他的处境便岌岌可危了,很多次都差点丢掉太子之位。久而久之,饱读诗书的朱标似乎也看透了父亲的心思,他渐渐学会了保护自己。
朱标身为太子,曾经帮助朱元璋管理朝政。他虚心纳谏、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力求能文治天下。只不过他所信奉的亲民政策,在很多时候与依靠戎马打天下的朱元璋相左,所以朱元璋更喜欢英勇善战、权力欲望极强的二儿子朱樉。
相对其他二十五个皇子来说,朱标最了解自己的父亲,他与父亲一同走过人生最好的时光。父亲在前殿理政,他在文华殿小朝廷协助,风风雨雨中,早已练就了皇帝的风范。可惜,候补期限还没有结束,他就走在了父亲的前面。
朱元璋对朱标的去世很痛惜,因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与自己性格截然相反的儿子。希望在自己驾崩前,为朱标扫除一切的隐患,留下一个太平盛世。结果,朱元璋却是要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彻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