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闲适中的挣扎
28414300000001

第1章 自序

有位我并不佩服但忍不住还是要看他文章的作家说,“序虽作不出而还是要作的”(周作人《看云集》)。

在我心里,对写作和出版曾经奉若神明,即使有些作品及其作者并不让我心仪,也不敢有“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基本不敢设想混迹于执笔者的队伍,尽管中间做过些翻译和编写的事情,自视只是在写作边缘上,为稻粱谋而已。时过境迁,面对写作和出版的时下状况,心思几乎是相反的了——自己在严肃心情下产生的文字,要不要拿来结集啊?与某些历来是敬而远之的角色逐鹿或分一杯羹,真是我想要的吗?

上面那位作家又说,作序之一法是从书名去生发。也许别人看我的书名,并不认可“严肃心情”这一说法,而我自以为我是严肃的。书名得自本书中同名的一文,它比较能说明我的生活状态,而集中的多数文字也是在这种心境下写的。看过我这些短文的朋友,给过我善意的提醒,比如视野过窄或基调过低。这意见我是接受的,但还是不改了吧。社会生活的广阔,本就是个人视角不足观照的,社会生活的多彩,也不差我为它添色。还想说的是,没有比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更尴尬的了,而自己好像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生活过来的。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其实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生活状态,我就是如我这样生活的。而我也相信,我们的社会已经成熟到能够宽容如我这般非主流的生活态度。

本书收入的文章分为四辑,除了第四辑译文部分,其余基本写在2005年6月父亲去世以后。在丧亲之痛由强袭转为潜侵的过程里,想到他对我的期望和我带给他的失望,思念有一部分就转化为自省,有一部分就转化为文字了。这些文字多是极短篇,“阅人”部分以亲历及第一手材料为依据,所涉主要是做编辑的父亲和他熟悉的作家朋友;“涉世”部分是个人经历,包括下乡、就业、旅美及退休生活;“读书”部分包括旧案钩沉、读书札记和影评,其中涉及刘大杰、程鹤西与鲁迅的纠葛,吴清源的民族操守,各依据前所未见的资料做出了澄清;“译文”部分大致是上世纪80年代所作,那时泛泛关心过日本文学,所以译文也包括了不同的文学体裁。

写到这里一下子不知如何收笔,于是用“百度””搜了一下“序”,想得些启发。却看到其中说,“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心下一乐:如我这样写篇小文也要偷懒,如“百度”这样解释普通词语也会误人,是不是也映出时下写作与出版状况的一斑?这就算结尾吧。

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