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吐哈石油报优秀新闻作品集
28420700000178

第178章 胡杨傲立见精神——来自三塘湖油田会战前线的报告(八)

记者铁君特约记者佟七梅

国庆节期间,我们深入三塘湖盆地采访,映入眼帘的一片片金黄的胡杨林和热火朝天的施工作业场景,点缀着戈壁的秋天。

据史料记载,胡杨是一亿三千万年前遗留下的最古老树种,只生长在沙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中国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新疆。曾经,那狂嘶的烈马、缓行的商队、如泣如诉的羌笛,还有那连绵的座座烽台……都见证了古老文明和西部繁华。如今,胡杨仍然在白沙与蓝天间,一幅幅醉人心魄、令人震撼的画卷,展示着生命的绚丽。在采访中,我们时时被默默奉献的员工们所感动。他们就像风中的胡杨,挺立在金黄的秋天里,见证了现代文明的新崛起。

人总是要有精神的。员工们说,胡杨是奋战在三塘湖所有员工精神的象征。胡杨是生命的树,能在40℃的烈日中和-40℃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风沙,显示绝不放弃的精神、铁骨铮铮的风范和本色。

正是在这种艰苦环境中,奋战在三塘湖的员工确立了一个信念——让三塘湖盆地处处盛开“石油花”。

三塘湖采油厂致力一种企业精神——“胡杨精神”。

石油人渴望在三塘湖盆地干大事业,找到大油田。

正是这一信念使大家欢欣鼓舞,使思路和观念脱胎换骨。三塘湖石油人舍小家,顾大家,忘我工作。为了找到战略接替的大场面,大家吃大苦,耐大劳。

让我们看一些历史场景。风雪是三塘湖盆地的“常客”,它的不期而至,经常给油田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困难。2001年冬天,大雪封山,尚绍福等人被困三塘湖十余天,食品供应几乎中断,大家煮粥坚持生产。2002年冬天,狂风暴雪压倒了北小湖站临时搭建的板房,造成发电机停机,职工居住的野营房断电停暖,大家被迫穿起皮袄在院子中跑步取暖。

三塘湖是一个“风”湖,全年有风天气达到200天以上,刮十到十一级大风是家常便饭。大风天气给现场作业、生产组织带来很大困难。在刮大风的日子里,除了钻井、油井、注水井生产勉强维持外,其他作业被迫停止。风大时连井下作业的架子都搭不起来,更不要说施工作业了。频繁的大风影响了作业时率,增大了生产组织的难度。2006年以前,现场没有通光缆,无法上网,员工缺乏与外界联系的手段,特别是驻单井站的员工,两个人住在一块儿,生产生活全部自己动手,冷藏车一周补给一次食品,只有天上的飞鸟和地上的黄羊,单调枯燥的生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有的员工一住就是六七十天。高浩宏是最早来到三塘湖的员工,他说,快十年了,为了找油我们到处奔波,在大家快失去信心的时候,梦又从希望开始了,我们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一个大油田在自己的手中诞生。说这番话时,他眼眶里闪着泪花。

为了早日实现这一愿景,技术专家牟小平扎根三塘湖盆地,殚精竭虑,与年轻的技术干部一道,分析每一口井的资料,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精心为生产把脉。2002年11月,条湖凹陷条5井压裂自喷成功,由于该井离北小湖站距离较远,且没有值班房,为了搞好油井生产,范兴斌、武强身穿军大衣,晚上在巡检车里坚持值夜班。

辛勤的付出换来有丰厚的回报。2007年8月,三塘湖采油厂原油日产达到500吨的消息迅速传遍四面八方。而后,700吨,800吨,一直到10月27日,原油产量一路高歌攀升至986吨,给吐哈石油人厚重的回报。

正是“胡杨精神”,将三塘湖采油厂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盆地勘探开发总目标上。员工们在“胡杨精神”的旗帜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胡杨精神”渗透于采油厂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给人以理想、以信念,给人以鼓励、以荣誉,也给人以约束。

采油厂培育出承担风险与实验的精神。油田公司开发处、勘探开发研究院、三塘湖采油厂的技术人员大胆探索,借鉴长庆安塞油田开发经验,向“三低”油藏挑战。转变传统先开发后注水的思路,早期注水补充地层能量,待地层压力系数上升到一定水平再压裂投产生产的技术路线。经过一年实施,2004年11月8日,牛103井千米地层下的原油喷涌而出,三塘湖盆地石油勘探开发局面被打破,迎来了储量升级动用的春天。2006年8月,牛圈湖区块西山窑油藏4062万吨储量通过国家储委验收。

秋天的胡杨,满树的叶子都变成了金黄色,阳光在叶片上闪闪烁烁,这是胡杨林一年中最灿烂的日子。人们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它: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

今年三塘湖采油厂全力以赴打好牛东区块整体评价硬仗,抓好牛圈湖区块整体调剖工作,全厂干部员工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胡杨精神,迎难而上,勇挑重担,以只争朝夕的工作热情,加快工作节奏,牛东区块整体评价工作取得了战略性突破,以牛东9-9百吨井的诞生为转折点,原油产量连续9次在“百位数上换字头”,10月27日原油日产达到980吨,一举跨入了公司原油生产主力军行列。

今年,牛圈湖油田产能建设全面启动,工作节奏进一步加快,除地面工程因上级审批原因进度滞后外,钻井、作业、注水、压裂等各项工作均超前运行,工作进展顺利。但是,由于对牛圈湖区块地质认识不完全到位,开发方式、注采井网不完善等复杂原因,牛圈湖区块产能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到6月初,全厂原油日产仅为160吨。

面对严峻的形势和挑战,采油厂及时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集团公司领导干部会议精神,学习“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发扬“三老四严”的优良传统,并使之现场化。具体到每个员工身上,就是要发扬扎根戈壁、无私奉献的“胡杨精神”,扎根三塘湖,战严寒、斗酷暑,以建设中小盆地科技示范工程为目标,高标准严要求,承担起吐哈油田原油产量战略接替的历史重任。

正是靠这种精神和责任感,干部员工决心在三塘湖盆地干一番大事业,找到大油田。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盆地勘探开发历程曲折发展的情况下,在遇到暂时困难的情况下,全体员工舍小家,顾大家,忘我工作。为了找到接替的大场面,大家不怕吃苦受累,甘于奉献,乐于奉献。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对枯燥的文化生活,大家从容面对,从不向组织提要求、讲条件。

牛东工区负责人李吉善每天早上不到7点,他的手机就响了起来。他接到电话,连早饭也顾不上吃就驱车赶到生产现场,查看油井压力、温度、流量,及时给采油厂调度汇报。10月1日这天,他接到电话就急匆匆赶到现场处理一口油井产量下降的问题,直到次日凌晨4点才从现场回来。但只睡了3个来小时,又匆匆赶赴到现场。记者虽然和他同住了4天,但真正见到他的时间还没有一天。他告诉记者,现在这里有油了,我们打心眼里感到振奋。为巩固这来之不易的丰硕果实,我们就要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对每口油井精心呵护。这也是我们采油人最大的责任和心愿。

正是“胡杨精神”,将采油厂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方面和各个环节,给人以理想、以信念,给人以鼓励、以荣誉。“胡杨精神”的宣传和贯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增强了员工承担责任的自觉性,提高了工作的主动性。大家全力以赴,为采油厂的发展贡献全部力量。

三塘湖采油厂还加强宣传教育,在牛圈湖、牛东现场树立了大型户外展板,制作宣传栏,加强宣传报道,制订激励措施,提高了宣传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采油厂还加强重点项目的廉政稽查工作,对领导班子廉政建设责任制进行分解,明确责任。组织了产能建设工程廉政合同签订仪式,相关单位和人员签订了廉政联保书和廉政保证书,向与会人员发放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廉政监督卡,增强了甲乙双方工程管理人员的廉洁从业意识,使廉政建设和优质工程建设有机融和。

在三塘湖采访的日子里,我们时时被“胡杨精神”所感动。“胡杨精神”,闪烁着科学发展的火花,凝聚了吐哈石油人传承文明、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时代气息。我们相信这必将成为推动油田发展的新的精神资源。

(原载2007年10月29日《吐哈石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