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吐哈石油报优秀新闻作品集
28420700000071

第71章 在高原上

记者罗建东

10月12日,1836物探队终于从青海柴达木咸水泉工区凯旋,征服英雄岭的喜悦写在每一位队员的脸上。今年7月份,记者曾前往海拔3700米、被称为勘探“禁区”的英雄岭,采访在那里艰苦奋战的吐哈物探队员们。

茫茫盐碱滩,风化的丘垣。天上看不见一只鸟,地上看不到一棵草,细碎的云母片在7月炽烈的阳光下眨眼。死一般的寂静。这就是我所见到的咸水泉工区。

“嘀——嘀——”刚进营地,汽车就发出欢快的呼喊。

1836物探队党支部书记李玉东和一群职工闻讯从野营房里涌出。欢呼声、似怨似喜的笑骂声、问候声交织在一起;一双双紧握的手,一张张黝黑的脸膛,眼睛里流淌的是笑意和真诚。

“这次来一定要多待一段时间,看我们征服英雄岭!”

“营地里最近发生的故事可多了,有机会我一件件讲给你们听!”

“这里紫外线强烈,天再热也不要脱衣服,被阳光舔一下就要舔掉一层皮的哟。”

“你们的肠胃好不好?高原上缺氧,饭食煮不熟,一定要有一个消化功能超强的肠胃哟,哈哈哈……”

第二天我就想去英雄岭工区看看,队上派了一辆奔驰大卡送我们。车行驶在坎坷不平的盐碱地上,坐在驾驶室里的人被颠得东摇西晃,只有司机双手紧握方向盘,好像纹丝不动。

“在盐碱滩里坐车有什么技巧吗?”

“哪有什么技巧。”

“可这么颠的路,怎么没见你晃动。”

“我晃没晃动,什么时候让你看看我的背就知道了。当然,开车时最好别晃动,否则……”司机的嘴角掠过一丝神秘的笑。

私下问同行的小王。小王告诉我,车在这样坚硬坎坷的盐碱滩上行驶,为了安全,司机开车时背必须紧紧贴在椅子上,尽量保持身子稳定。由于背部与座椅的摩擦增大,司机的背常常被磨破,久而久之,就凝成了厚厚的疤或茧。

“为我们开车的这个司机,背上就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茧。”

在驾驶室里,我向司机谈起昨天遇到的一件事情:在来营地的途中,我们遇见了两个与我们逆向而行的年轻人。下车打听,得知他们是队上协议工。

“施工结束了吗?”我们问。

“没有。”

“那你们这是……”

“这里条件太艰苦了,我们干不了,想回家了。”

看着两个在茫茫荒原上渐行渐远的身影,我们心中不免多了几分沉重。

司机听完我的讲述,只说了句:“别人吃不了这个苦,我们却偏要吃下这个苦,我们干的就是吃苦的活儿!”

“刚来这里时,由于高原反应,许多人都出现头晕、发烧、闹肚子等症状,但没有一个职工要求返回的,照样住了下来。”

“来的时候正是最热的时候,紫外线又强烈,不敢穿短袖衫,干活时都穿着厚厚的工服。衣服被汗水浸湿,又被太阳晒干,外面结了一层白花花的盐花,身上捂出了密密麻麻的痱子,难受死了。由于脱水和缺氧,很多人的血压升高,呼吸困难,干活时干着干着就昏倒在地,等被救护过来,又接着干。英雄岭跟当年的上甘岭一样哟,打的都是恶仗,而且只许胜,不许败。你想想,这样的苦一般人哪能承受?意志薄弱的人临阵脱逃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这里除了我们,恐怕再没有其他生命存在了。前几天,好不容易看见一只乌鸦飞到营地来,我们都感到不可思议。因为方圆几百里盐碱滩,根本没有觅食的地方,不知道它从什么地方飞来。正当我们惊喜有鸟做伴时,没想到乌鸦只是围着营地考察了两圈后就匆匆飞走了。看来它对这里很失望。唉!”

“还有,我们来时带了一只狗,原本活蹦乱跳的,可一到这里就变得死气沉沉,成天昏昏欲睡,东西越吃越少,身子越来越瘦,却找不出毛病。后来有人开玩笑说,这狗有高原反应了……”

驾驶室里的人都大笑起来,我心里却酸酸的。

我想,正是有许多像他们一样在亘古荒原上默默征战的物探人,用汗水润湿了脚下的盐碱滩,唤醒了万古的高原,才有今天的滚滚油流。

车还没到英雄岭,我却已经看到了英雄的群像。在高原上,比高原更高的是1836队队员征战的身影;比高原的盐碱滩更坚硬的,是物探队员们克难制胜的意志和奉献精神。

荒凉的高原上,没有荒凉的风景。

(原载2002年10月28日《吐哈石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