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已有很多明智之人做过诸多的思考,真可以就相关言论辑成书册。大抵上讲,关于读书对求知、益智、明理的种种好处,可谓各家都有高论,在此,笔者无意去一一考察与罗列,随便找本名人名言,翻到相关处,自然明了。
具体地开列书单,如能明确具体受众对象的需求,当不是什么难事。而要想抽象地谈论怎样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却是个难而又难的问题。首先,一个人要读什么样的书,能不能从阅读中有所收获,这本身就是和兴趣有很大关系的问题。不喜欢读书,或不喜欢读某一类的书,即便硬着头皮啃下来,恐怕也是味同嚼蜡,看过就忘,入目不入心。而阅读兴趣的培养则非一日之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关乎性格的事情。这个世界五色斑斓、乱花照眼,诸多诱惑在分割着阅读所需要的清静和笃定之心,倘或再遇见难懂的文字,不比这读图时代的速成法来得方便,那么有耐心者将会日寡,那一番求知的心思也便渐渐地飞到九霄云外去了。因此,谈到阅读,首先要确立的当是自己的一颗宁定之心,要有对窗外的喧闹充耳不闻的镇静,才能沉浸于书中,领略其中况味。其次,阅读的目的不可不事先弄清楚,如果仅仅为求得知识,这样的阅读恐怕难有乐趣,反会遭遇挫折;而将目标定为获取智慧,当能克服阅读中最常遭遇的文字难度的障碍,而能像登山一般,在历经千回百转之后,终得以在顶峰展望无限风光。为什么?因为智慧之书,大多如奇峰峻岭,只有通过崎岖艰难才能接近,没有坦途可寻。尤其在当下,由于生存压力的焦虑,人们只求消遣轻松,难以静下心来深入艰深的智慧,必须有敢于放慢阅读速度,敢于接近如难相处之人(difficult man)那样的难书的勇气。阅读,需要勇气。
记得康德曾言,你的对象是你本质力量的体现。换句话说,你之所喜所爱,反映着你内在的修养高低。在我个人的经验,每有机会到别人家做客,我常常首先是参观主人的书房,如果一个家庭中没有书,在我这个书生看来,总似缺少了点儿什么。有的即便有些存书,也多是专业的实务书,关乎精神的书,在多数人看来仅仅是奢侈或可有可无的东西了,这不免让人心生悲哀。看看主人的藏书品位,看看他在关注什么,他的意识范围,我们大抵也就知道该怎么和对方交流了。阅读品位的培养,说来也是个悖论,在我们明白什么是好书之前,我们肯定是需要大量阅读的,这其中不免会有“中毒”的可能,会走弯路,甚至会出偏。然而不经历大量阅读的生命消耗,我们又难以确切地知道好书或我们需要的好书是什么。生命有限,这样想来就觉得可怕。这大概是阅读也需要勇气的原因之一吧!
在这种情况下,信任有经验的专业读者,对我们这些业余读者来说,不失为一条捷径。我们明确了自己阅读的目的,可以先根据自己个人的兴趣,选定阅读的大致类别,然后择其要者,作深入的涉猎。但需要注意的是,绝不可图省事,只去读梗概,有数种版本的名著快读类的书,据说销售很好,在我看来却纯粹是取消了阅读的乐趣与意义。比如一本文学名著,仅仅是读读故事梗概,所谓名家的欣赏文字,顶多再加上选段,这样的速读毫无益处,至多是使你成为一个知道分子,充充闲暇的谈资罢了。从我的阅读经验来看,往往我们所读的名著,随着时间流逝,故事内容几乎都会淡忘,但挥之不去的却是那么几个细节,那么一种氛围和感觉,这种感觉恰恰是最为珍贵的。
在这种悖论中如何判断哪些书是朋友,哪些书并不开卷有益呢?美国作家约翰·巴勒斯的这段话颇可作为选择的参照:“那些使我们安定宁静,恭维我们的学识,使我们满足于我们的环境和成就的书不是最好的书;相反,那些使我们忐忑不安,挖我们那些自以为是的学识的墙角,拆毁那道狭窄而使我们这么长时间地置身其中并感到安全的藩篱,把我们放在没有范围的范围内,使我们祈求、恐惧、战栗,为一个更坚固的立足点和更扎实的目的而斗争的书,才是最好的书。”
在阅读中寻找到精神的家园,恢复存在的勇气。每逢人生艰困的窘境时,我总是回到我心爱的守护神一般的作家的文字之中,从中得到智慧与勇气的双重洗礼。这样的作家也许并不是最伟大的,但是他的灵魂与你最为贴近,找到他,将是一种祝福。他所经历的灵魂困惑与挣扎,他所目睹的恐惧之美,都会在你这里复活,让你释然。原来,他也有过这样的时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