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成才而言,学习成绩与身心健康如同一架天平的两端,只要一端出现问题,另一端必然瞬间坠落。有的孩子虽然号称学霸,考上了顶级的名牌大学,但因心胸狭窄、极端自私而做出了令社会不容、父母痛心疾首的恶行。还有的孩子因长期性格压抑患上精神类疾病,以致无法正常学习工作顽疾。父母的思想意识不要受一俊遮百丑、不以一眚掩大德的晕轮效应的影响,要引导孩子拓展思维格局,注重身心健康的发展,使孩子成长为积极向上、凝聚正能量的优秀学子。
做最聪明的父母,“优等生”会更优秀
一个人是否聪明有两个标志,一个是高智商,一个是高情商。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说明智商比较高,父母在内心里感到十分妥帖时,要认真观察孩子的情商,如果哪个方面表现得不够优秀,就要注重培养和锻炼,通过补齐短板来提高情商。
情商通常是指心理学家提出的与智商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即情绪商数。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与智商相比,其受先天因素的影响比较小,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差别,更多的是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从最简单的层次上下定义,提高情商是把不能控制情绪的部分变为可以控制的情绪,从而增强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互协作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想成为团队中的佼佼者,必须有较高的情商。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木桶定律,意思是说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如果想让木桶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损,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木桶定律也称为短板效应。人的情商包括意志品质的许多个方面,父母要思考哪一个方面是孩子的情商短板,并尽早补足它。使孩子的情商跟上智商相应的高度,获得人生阶段性的圆满。这就需要父母给出相应的指导,并以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施以深度的影响。
在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当中,智商和情商都比较高且颇具人格魅力的,当属从美国留学回来后在清华大学任副校长的施一公。他在中学时期因学习成绩优异,获得了1984年全国高中生数学联赛河南赛区第一名,从而被保送到清华大学生物系读书。毕业后到美国留学,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施一公多次在讲话中谈到,自己的个性品质受父亲的影响非常大。
施一公的父亲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母亲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都是20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施一公两岁时,随父母下放到河南省驻马店的一个小村庄里。生活虽然比较清苦,但是幽默的父亲在家里常常给孩子讲笑话、开玩笑,由于他性格豪爽,待人宽厚,从不斤斤计较,深得乡亲们的敬重。
在驻马店生活的那几年里,父亲常常骑车带施一公出去,一边骑车一边吟唱样板戏选段,许多经典唱段都是在父亲的自行车上听会的。在农村,施一公的父亲不仅学会了所有的农活,还自学了裁缝和理发。每年过春节会给全村人裁做上百件衣服,平时全村人都来家中理发,最重要的是所做这些都是免费。施一公的父亲是个有胸怀、有气魄的人,就连给孩子取名都取“一心为公”的两个字。
不知不觉中,父亲就成了施一公的偶像,做事的时候总想得到父亲的夸奖,父亲对他很慈祥,却很少会表扬他;即使在他获得“1984年全国高中生数学联赛河南赛区第一名”的荣誉,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赞扬了两句,并要求他要看到不足,戒骄戒躁。
施一公在读高中时,学习成绩非常好,想申请加入团组织,可是老师说他发展不够全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恰好在这时学校要举办运动会,班上没人愿意报5000米和10000米长跑。为了好好表现,他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但是那次比赛,他跑了倒数第一,让他羞愧难当。在后来的日子里,他就天天练习长跑,希望有一天能够一雪前耻。
第二年,他又报名参加长跑比赛,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他拿到了冠军。这无意中锻炼了他的体魄,磨炼了他的意志。后来,到清华大学读书,他还想继续跑长跑。可是,学校长跑队只招收专业运动员,所以他改练竞走。他曾夺得清华大学万米竞走冠军,并创造了全校竞走的记录。施一公说:“万米竞走要绕操场走25圈,每走一圈就打一次铃来提醒你。这种体育项目特别能锻炼人的意志品质,这让我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获益匪浅。”
施一公在归国前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施一公说:“直到现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总能想到要对得起父亲的在天之灵。我觉得从小到大,一直到清华毕业至今,对我影响最深的人是我的父亲。”
施一公不仅在做学问上是个佼佼者,他的凝聚力也非他人可比。他回到清华大学后有数十名顶级海外学子在他的感召下回国参与科研和教学,足以见其人格魅力的影响之大。笔者认为施一公是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智者。
一个人情商高的主要表现是能进行自我激励。随时能够依据心里的某个目标,调动、指挥情绪,使自身获得能量向更高的目标进发。在这一点施一公做得非常好,无论是要求入团,还是以父亲的表扬为动力,都能使自己不断走向人生的制高点,可以说情商和智商的双向发展使他成为同龄人中的出类拔萃的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商的发展为智商的发展确立了基本的方向。情商较高的人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自己现有的智力资源,并使自己的智力朝着能够产生最大效能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盲目地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情商与智商是辩证的关系,如果一个人情商很低,会限制智力能力的发挥。
有一位妈妈在指导孩子学习方面有着超乎寻常的能力和技巧,她的儿子两岁就认得1000多个字。小学阶段只读了二年级和六年级,8岁就跳级升到了重点中学。这种突出的学习成绩,使他的妈妈代管了他的全部生活,13岁时,他考进湖南的一所大学。在读本科时期,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看到了他的超常智力,同时也感到了他的与众不同。有位老师在谈到他时说:“可以过目成诵,记忆力超强。”本科期间妈妈一直陪读。为了让儿子专心读书,所有的家务事情她都自己做了,不让他为生活分一点心思。这期间,这位很有才华的妈妈还指导了一位中学生的学习,使其考上了重点大学。
这位超级妈妈的儿子本科毕业后,以高分考上了中科院硕博连读的研究生。然而十分可悲的是,这一次妈妈不能跟在他身边了,儿子的日常生活陷入了困境,连按季节变化换衣服这样的小事都不能及时做好,大冬天竟然穿着拖鞋去逛长安街……诸如此类的不适,使他后来不得不退学回家,没有能完成学业,让他的妈妈和对他抱有期望的老师感到非常遗憾。
情商低的人,生活中严重依赖他人,心中没有确定的目标,克服焦虑的能力也非常差。上例中的妈妈是个智商很高的人,能够很好地引导开发孩子的学习能力,但是却不能明确地认识到情商短板的负面影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培养他的情商,最后导致了孩子的悲剧。
一个人情商高的表现还体现在对自我的充分了解,具有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父母一定不要在孩子的长成阶段“呕心沥血”,生活中的一切都由自己代劳。否则,既会使自己疲惫不堪,也限制了孩子的自我认识、自我管理的能力增长。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父母对这句话要有充分的认识,让孩子管理好自己应把这看成是智商和情商发展的共同需要,自然不会以事无巨细的方适阻碍孩子和智力发展。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荀子
孩子骄傲自满,父母要进行“冷处理”
谦虚谨慎是中华传统品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否做到谦虚谨慎也是衡量一个孩子是否能成为优秀学生的重要标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谨慎不仅可以让孩子在学业上赢得进步,还可以赢得他人的尊重。懂得谦虚谨慎会促进学习成绩与人格的双重进步,这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都非常重要。
在讲到中西教育理念的差异时,许多人认为外国教育注重张扬自身优点而不强调谦虚谨慎。其实不然,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同样主张抬头看别人、低头看自己,以戒骄戒躁为荣,只是不主张过度谦虚,不要降低自己的人格。
卡尔·威特是德国的一位天才少年。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学习了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的许多知识,尤其擅长数学;10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卡尔·威特的父亲是位牧师,他的成才得益于父亲的谆谆教诲。
在卡尔长大一些时,他的父亲就这样告诫他:“无论怎样聪明,怎样通晓事理,怎样有知识的人,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上帝相比,只不过都是沧海一粟而已。只有粟粒大的一点儿知识就骄傲的人,实际上是很可怜的。”“不要把人们的表扬放在心上,喜欢听表扬的人必然得忍受别人的中伤。被人中伤而悲观的人固然愚蠢,稍受表扬就忘乎所以的人更是愚蠢的。”
在神童的光环下,卡尔没有变得骄傲自满,父亲经常教导他要谦虚谨慎,他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做法,那就是不容许别人随意夸奖儿子,甚至为此不让一些亲戚朋友到他家里来,惹得许多人说他是“老顽固”。当遇到有人执意要到他家来拜访时,也要事先说好了不夸奖孩子。这样一来,虽然在许多人看来卡尔的聪明真的让人很惊讶,但是因为在卡尔本人看来,小小才华不足称道,因此,他从未骄傲自满,这为他后来一生的成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卡尔在23岁时出版《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学者,并因此使卡尔·威特的名字享誉欧洲。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不同,他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任教,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他一直工作到83岁那年去世。
据专家研究表明,那些天赋极高的神童往往容易在成年时止步不前。许多潜质好、少年时成绩优秀的孩子,之所以没能如愿地成为国家栋梁,正是缘于孩子不懂得用谦虚谨慎来要求自己,有了一些成绩就骄傲自满、狂妄自大,因为“一瓶不满,半瓶晃荡”而毁掉自身的前途。
孩子所具备的很多品德都是由谦虚谨慎延展而来。不懂谦虚谨慎的孩子就会失去宽容、诚实、善良、团结他人等优秀品质,所以,父母要从小教育孩子学会谦虚谨慎,发现、尊重和学习他人的优点。
父母是孩子的表率,要教育孩子谦虚谨慎,自身就不能骄傲自满的人,一言一行都要尊重他人,以谦谦君子的形象给孩子以深远影响。如果父母是一个骄横霸道的人,他们教育孩子不骄不躁,虚怀若谷,哪儿来的说服力呢?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的摄取是无限的。真正有大气魄、大作为的人,都不会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步不前、趾高气扬,如果那样的话,原来落在后面的对手就会追上自己。所以谦虚谨慎的品格不仅包括良好的学习态度,也是为人处世的必须遵守的准则。孩子具有谦虚谨慎的品格,不断地用知识和经验来丰富自己,具有包容万物的美德,在人际交往中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和赞扬,而骄傲自满、目空一切的人,必然无人欣赏,甚至遭人厌恶。作为父母,让孩子养成谦虚谨慎的好品格,对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也大有益处。
教育孩子不因为有了好成绩而自以为是,父母要掌握一些教育引导孩子不断努力的策略。首先要让孩子明白自己取得好成绩的相对性。即使在班级里拔尖,与同年级、同学校、同地区等其他人相比,也会有差距,高考时名校是以全国的考试成绩为准,一时、一域成绩好未见得是优势;其次,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教育孩子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既要看到长处,也要看到短处,不要对自己的综合能力估计过高,更不能以偏概全。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须比别人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增长各方面的才干,如果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最终将成为无所作为的庸人;再次,让孩子懂得知识的广阔性和纵深性,孩子智商较高或对某些学科擅长,并不等于将这门学科的知识都学到手了,每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无止境的,即使是该学科的专家也不敢说他的研究和探索已经穷尽,“活到老,学到老”是所有追求者的人生信条。
社会的高度信息化,要求精英人才都必须是复合型人才。父母应全面发展孩子的学识,当孩子学习成绩好且又有许多的空闲时间时,可以让他提前学习高年级的知识或做更深入的研究探讨,在全新的知识海洋中奋勇搏击,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进取,自然就去掉了骄矜之心,更不会为一时所得获的成绩感觉自己有多么高高在上了。
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更加灿烂夺目。
——高尔基
挫折教育,让孩子在舒适的生活中经受风雨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过挫折,会激发出更大的潜能,更加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强各个方面的能力。正所谓“激流只有碰撞到岩石,才能激发出美丽的浪花”,不经受挫折的孩子不会真正地长大。
有个在城里长大的男孩到农村走亲戚,发现大伯家的玉米地里玉米苗长得很矮,地也干旱得有裂纹了,可周围其他人家的地里的小苗已长得很高。他问大伯为什么不给玉米浇水施肥,让小苗长得更快,大伯对他说:“这叫控苗。玉米苗刚破土的时候,要旱上一段时间,让它深扎根,以后才能长得旺,才能抵御大风大雨。”过了一个月后,男孩子又来到大伯家,好奇心使他想到地里看看玉米苗长得怎么样了,可第二天下了大暴雨。等到雨过天晴时,他跑到大伯家田地里去看,他果然看到令他对大伯心生敬意的情景:除了大伯家田里的玉米安然无恙外,别人家地里的玉米苗都东倒西歪的,人们都在地里忙着扶苗。
这个故事像一则寓言,阐释了一个人生道理: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吃点苦,经受一些挫折,会增长更多的见识,积累人生的阅历,并因此变得坚强而智慧。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那些到达光辉顶点的人,大多数都是在生活中遭受过挫折的人,有的人甚至经受过常人难以承担的磨难。为什么面有“大难不死而后生”的道理,这是因为很多自认为自己聪明的人往往会选择走一些所谓的捷径,丧失一些非常有意义的锻炼机会;在人生道路上饱经风霜的人,会更加珍惜转瞬即逝的机会,付出全部的智慧来实现人生的目标。
由此看来,孩子在青少年时缺少挫折教育就是真正的缺课,而因为缺课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很多“优等生”一直都在顺境中长大,生活上无忧无虑,同学、老师、父母如众星捧月一般,因此,他们完全没有忧患意识,一旦遇到打击、遇上挫折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得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应对,很多孩子会选择逃避和躲闪,随之而来的就是一蹶不振、心理防线完全崩溃。为了能让“优等生”在遇到挫折时能勇敢地面对,父母应配合学校对孩子开展挫折教育。
婷婷是个非常聪明的女孩,学习成绩非常好,但她也是一个很不幸的孩子,在读小学二年级时,母亲因车祸去世,由于父亲的工作非常忙,她便到爷爷奶奶家生活,为了弥补婷婷幼小心灵所受的创伤,爷爷奶奶姑姑叔叔整天围着她转,给她吃好的,穿好的,用的也是高档学生用品,除此以外,他们还告诉学校的老师多一定多多关照。老师对她的不幸深表同情,处处给以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不仅经常表扬她,班级搞什么活动,只要她愿意都让她去参加,甚至她不用参加班干部选举,都会破格让她当选小队长,虽然婷婷从小失去母亲给她带来了一定的伤害,但周围人对她的过分疼爱则给她带来了更大的伤害。
婷婷读四年级时班主任老师换了,虽然家长马上就跟新班主任洽谈,要如何关照婷婷,但是老师却有自己的想法。由于班级里搞新年文艺表演时,老师没有让婷婷当主持人,她回家后大声痛哭,还说不想活了要跳楼,一家人想尽各种办法安慰她。这时正好婷婷的父亲来看望她,见婷婷如此“小题大做”,觉得她已经被家人和老师宠坏了,承受不了一点挫折。父亲主动与老师进行了交流,发现女儿的问题很严重,只要老师批评一句,她就会闹几天情绪。父母和老师商量,以后一定要让婷婷和其他同学一样,不能事事都顺着她,也不要给予她特殊的关照。
有一次,班主任老师上课时进行提问,婷婷举手了却没被叫起来回答问题,她就故意把书本摔得啪啪响,发泄完了两眼看着窗外不回头。下课后,老师找她谈心,语重心长地告诉她,这个社会是公平的、竞争的社会,个人总会有不顺心的地方,遇到挫折应想办法克服,不能怨天尤人。此后,老师在班中开展了一次“如何参与竞争”“万事要靠自己争取”的主题班会,婷婷明白了要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荣誉要靠自己努力去争取的道理。从此以后,婷婷开始主动关心同学,各项活动都积极参加,第二学期班干部选举,婷婷进行了慷慨激昂的演讲,被同学们推选为班长。事后,她对老师说:“通过自己努力争取来的荣誉,远比老师送给的更令自己感到高兴。”后来这个进入常态化的不幸女孩子越来越有自信,性格也变得非常坚强,还被推选为中队长。
心理学家把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称为耐受力。一个人的耐受力的形成和青少年时期成长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孩子,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优越的条件,又因为家庭中孩子少,父母给予过度保护以及学校疏于挫折教育,造成了青少年耐受力较差的现象,他们经不起挫折,吃不了辛苦,受不了委屈。美国儿童专家曾做过这样的总结:“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与失败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为不适应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不仅内心深感痛苦,还缺乏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鉴于此,现在挫折教育在许多国家都得到了重视。瑞典、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都开设了这方面课程,虽然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但核心都是一个:在孩子经受挫折教育的过程中,激发生命潜能,提高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孩子长大后将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的规律将使他们经受人生大起大落的考验。为了使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有胆有识地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霜雪雨,成为越挫越勇、开拓创新的强者,必须从现在做起,让孩子走出温室,经受困难与挫折的磨炼。
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劳,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佩恩
对成绩突出的孩子,父母更应关注他的心理健康
成绩好的孩子在家受到父母的宠爱,在学校受到老师的偏爱,在社会受到人们的关爱,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好像没什么缺点和不足需要引起父母的重视了。既然孩子如此“省心”,父母似乎只需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为孩子打理生活上,从而忽略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其实,许多成绩好的孩子身上存在着很多隐形的心理问题。因此,父母在为自己孩子的好成绩而感到高兴时,更应该警惕可能出现的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并找出应对的策略。
有专家研究结果表明,有近半数的优等生在心理方面存在问题,他们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也不能正视自己的荣誉,具有“优等生心理综合征”的各种特点。
心理学专家得出的一项重要数据更应引起家长的重视:有40%~60%的优秀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优等生心理综合征”的表现,其中女生的比例还要更高。他们强调优等生是一群需要引起关注的特殊群体。“优等生心理综合征”有这样几个特点,以过分追求完美为主要性格特征,以关注环境的消极面为认知事物的特征,以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和他人的评价为人际关系特征,以优柔寡断为意志品格特征,以弥散性紧张、焦虑为情绪特征。无论成绩多么优秀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具有以上一至二个明显特征,不仅会使正常的学习生活无法进行,更会影响今后是否能取得成就,这一点就连世界著名的神童也不能例外。
鲍里斯·席德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医学博士、哲学博士,他的妻子萨拉·曼德尔鲍姆是医学博士。鲍里斯·席德斯系统研究了风靡欧美的卡尔·威特的教育理论。同时,他还利用自己在心理学方面的专长,开创了“席德斯式教育法”。这对学者夫妻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将儿子威廉培养成了神童。
威廉2岁时学拉丁文,3岁时学中文。4岁时可以用希腊文阅读荷马史诗,用拉丁文阅读文献著作。6岁时学解剖学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7岁时通过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入学测试。在4岁到8岁之间就已经写了四部书。
威廉在8岁时,可以流利地使用拉丁语、希腊语、法语、俄罗斯语、希伯来语、土耳其语,自己还发明一种新的语言,自称Vendergood。9岁时通过哈佛大学入学测试。10岁时就能修改哈佛大学逻辑学教授书稿中的错误。11岁时入哈佛大学读书,精通高等数学和天体运动学。曾在哈佛数学俱乐部做“四维体”演讲。
威廉16岁时以优异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7岁至21岁时在哈佛大学任教并继续学习。他教三门课程《欧几里德几何》《非欧几里德几何》和《三角学》。曾有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预言,他会成为伟大的数学家,未来在该领域成为领袖级人物。
当时纽约智能测试协会主任亚伯拉罕·斯珀林说:“我已经测试了超过五千人。威廉是我所见过智力最优越者,没有任何人的智慧和敏锐观察力能与他接近。根据我的计算,他的智商可以很轻易超过230,甚至更可能高达250,他是有史以来最聪明的人。”
这个举世公认的神童最后怎么样了呢?21岁时,因为参加社会主义者游行被逮捕,并被判入狱18个月,由于他以前在社会上名气非常大,这件事引起了轰动。在审讯期间他的行为表现得极为怪诞,说自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对者,是社会主义创立者……他的父母认为他有些神经错乱,送他去疗养院,并着手“改造”他,后来打算把他送到精神病院治疗,但是遭到威廉的拒绝。他23岁时过上了独立的生活,与父母产生很大的隔阂,自参加社会活动经受挫折后,他的行为变得性格抑郁,最终淡出了公众的视野,没有取得令人期待的成就。46岁时他死于脑中风,死时一贫如洗。
威廉·詹姆斯·席德斯是一名悲剧性的天才人物,一名拥有极高的数学、语言天赋的失败者,也是最著名的神童但无较大建树的典型。他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关注环境的消极面为认知事物的特征”,在遭遇人生的挫折之后,他再也不从事数学方面的工作,也尽量避免人们与他谈及数学,只以隐姓埋名的方式从事写作,有的著作不仅未公开出版,也不为他人所知。以如此消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和事业,怎么会取得应有的成就呢?
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父母要经常与其进行心理沟通,发现问题也可以马上寻求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辅导。很多成绩优秀的孩子都比较敏感,所以在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又要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父母在对孩子的才能给予一定限度的鼓励与肯定的同时,也要针对不足之处进行适度的教育批评,慢慢消除“以过分追求完美为主要性格特征”“以过分关注自身形象和他人的评价为人际关系特征”中的各种表现,做到针对孩子不同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从而减轻并消除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父母要注意及时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缓解学习压力,从而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体育锻炼、参加文艺活是消除各种不良情绪的好办法,在这方面,父母一定要多提供环境方面的有利条件。有一位父亲一旦发现读高三的女儿情绪不好,就带着她去爬山。父亲带着女儿沿陡峭的山路攀爬,同时还与女儿说说家常话,排除不良情绪的影响。父女二人到达山顶时,当女儿看到群山连绵巍峨,云雾在山间奔涌时,那无限风光荡涤了她心中的抑郁和不快,也让她体会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那种壮美。女儿回到家中时心情舒畅了,坚持用积极的正能量主导了自身的意识和行为。
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比对孩子身体的关心更为重要,孩子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战未来,走向成功。
——布鲁尔·卡特
打开视野,消融孩子的自负心理
孩子的自负心理来源于盲目自大,过高地估计自身的能力,失去了自知之明。自负的孩子一般都学习成绩比较好,或者在某项兴趣爱好方面有超出同学或伙伴的才华。他们习惯了喜欢自我标榜的思维模式,只是“坐井观天”地满足于眼前的成绩,往往没有远大理想和志向。由于心高气傲,自视过高,总爱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很多就固执己见,唯我独尊,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在明知别人比自己更优秀时,也不愿意承认,在明知自己的想法不正确时,也不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自负的孩子不能平等待人,善于指手画脚,很难与同学或小伙伴相处。自负的孩子情绪不稳定,当同学或小伙伴不理睬他时,就感到十分沮丧,当遭受挫折和失败时,又会自感从顶峰跌到了谷底,陷入悲观的情绪而不能自拔,由自负到自卑再到自暴自弃,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父母要帮助指导自负的孩子全面认识自我,不能总是把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挂在嘴边,甚至拿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相比较,要以客观的态度对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即使有的同学或小伙伴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但是其他一些事情自己也会不如别人。任何人都不敢说自己什么都会,什么都懂,是个全能型的人才。
任何人都会在某一个方面卓有成就,而在其他方面知之甚少,而且就算是在某个方面有所突破,也不能说自己是完全透彻地了解这个领域。任何人如果觉得自己很厉害而止步不前,那么,他很快就会被后来人超越。所以父母要引导成长中的孩子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越谦虚才能越进步。
女孩怡文是个学习成绩很突出的中学生,初中一年级只读了半个学期就跳级到了二年级,一些亲友和邻居知道后不断地夸奖她聪明,于是她就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有些看不起班里比她大一至两岁的同学,觉得他们没出息,眼神里总是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色。妈妈发现了女儿的这个毛病,及时地对她进行批评和指导,怡文才没有在自负的道路上滑得更远。
怡文升入高中后,由于初中跳级还是少学了不少东西,为了不落在别人后面,一直努力学习。虽然爸爸妈妈对她的要求不高,只要保持中等以上成绩就行,但是她还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学习。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期中考试总成绩排名全班第五,她的自信心增强了,但是藏在潜意识中的自负自傲之心又冒了出来。认为高中的课程也不过如此,用她的话说就是“一般般的了”。由于第一次考试就旗开得胜,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有些放松和懈怠,上课时听讲也心不在焉。结果期末考试在班里的排名降到了第二十三名,这给自傲又自负的怡文敲响了警钟——不谦虚谨慎,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越。
从此以后,怡文充分认识到了自负的“威力”,懂得了人一旦自负,就会失去成功的快乐,她给自己立下了这样的座右铭:“可以自信,千万不能自负。”
正是由于自负的孩子缺乏自知之明,经常用缩小短处、放大长处的眼光看待自己,造成了对自己的能力水平的评价过高,对别人的能力评价过低的现象。父母应及时指导孩子学会欣赏他人,以促使其能以正确的视角看待自己和他人。孩子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就不会自视过高。值得注意的是,在成年人看来客观对待他是件平常不过的事,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学会欣赏他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醒,从点滴做起,慢慢就会养成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看到自己的缺点和短处的好习惯。
凡是与同学、朋友相处融洽的孩子必定豁达开朗,目光远大。父母应教导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不要挖苦、讽刺别人,而应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容许别人出现不足或失误。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主动给同班同学、小伙伴找出几条优点,并对他们当中的出众之处给予赞扬。训练孩子跳出狭隘的自我小圈子,自负心理也就会悄然隐遁。客观的自我评价,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也会激发孩子奋起拼搏,超越自我的决心和力量。
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孩子稍微有点进步就欣喜若狂,赞不绝口。久而久之,必然助长孩子的自负心理的膨胀。因此,父母在表扬孩子时,应避免感情激烈产生的副作用,尽量做到情感控制适度。有时对孩子轻轻地一个微笑、一个温暖拥抱,也会起到许多赞美之词难以起到的作用。并且,父母应尽量少在他人面前夸奖自己孩子,也不要得意于他人对自己孩子的溢美之词。因为小孩子看到那么多人肯定自己、夸奖自己,会产生错误的认知,以为自己真的多么优秀,从而强化了自负心理。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父母要引导孩子多接触社会。当孩子看到外面纷繁复杂的世界,接触到比自己更优秀、更具特长的人,认识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强中还有强中手”,就不会为自己的一点点小成绩而自负。父母要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避免因夜郎自大而造成人格上的缺欠。
自负可使一个人膨胀起来,但永远不能支撑住他。
——罗斯金
警惕成绩好的孩子发生“自我统合危机”
心理学上的“自我统合危机”也被称为“自我认同危机”。所谓自我统合是指一个人尝试把与自己有关的多种特质统合起来。也就是指,从过去与将来、现实与理想、主观与客观、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视角,对自我形成一致性和连续性认识。针对青少年时期的自我成长而言,自我统合意识的形成是一种挑战,也存在着严重危机。如果不能化解这一时期的发展危机就会造成角色混乱,以致阻碍孩子后期的发展。
许多学习成绩一直优秀的孩子,在一片称赞声中长大,没有体会到失败的滋味,心理十分脆弱。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遭遇挫折,就会对自己以及自己的优秀进行全盘否定。这就是青少年“自我统合危机”的主要特点。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提高了,父母的期待也加重了,环境的压力也相应增加。他们要追求未来的生活就得面对发展的阻力与选择的困惑,就得接受竞争失败的现实。如果在学习和生活中在心理脆弱难以接受挫折和失败,就容易产生“自我统合危机”。
有一个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女孩,进入大学后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与在高中时判若两人,大一时就因挂科太多被降级,她的父母心急如焚,可又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孩子,因为他们找不到孩子的症结所在,最后只得向心理医生求助。
心理医生与女孩子经过长时间的交谈,才使她放下了心理包袱,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在大一时与同学谈恋爱了,可是,过了两个月,那个男生却提出和我分手,理由是我学习成绩虽然优异,但是没有什么兴趣爱好,相处起来没有意思。”这个结果让女孩非常沮丧,一下子对过去的自己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她认为学习好有什么用?结果还不是让自己喜欢的男孩子抛弃了。
心理医生知道了这个原因,对女孩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心理诊治,才使她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
如果一个孩子在青春叛逆期发生“自我统合危机”,对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人认识不清楚,就会无法接受并喜欢过去的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将来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出现这种角色混乱后,精神世界会失去重心,认为人只是他人期望的反应而已。如果不能迷途知返,就会一味地以走向反面来形成新的自我,可是这样做了,并不能真正达到对自己的认同,还会处于深度的困惑之中。这时,父母要帮助孩子寻求自己的人生方向、答案、信仰与价值,还要鼓励孩子发掘自身潜力,学习如何利用内在力量来走向新的生活。如果不能坚定地确认自己的人生建立目标,就会像上例的女孩那样,为了别人的期望而改变曾经优秀的自己,导致自己变成别人思想意识的产物,与真正的自我背道而驰。
有个男孩擅长演讲,被所在中学的伙伴称为“演讲大王”。有一天,他去电视台参加演讲比赛。当他站在演讲台上正进行铿锵有力的演讲时,主持人举起了“超时”牌,这个男孩看到这一幕愣住了,还想继续自己的演讲,却被主持人制止了。他走下演讲台后就哭了起来。这时候,男孩的妈妈和辅导老师立刻围了过来,他们并不是安慰他、劝导他,而是纷纷开始埋怨主持人。男孩在大家的声援下也变得更加愤愤不平。比赛最后阶段,大会公布参加决赛选手的名单。男孩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转身跑出会场向马路上疾驰的汽车撞去,幸亏电视台门口的保安见状奋力跑过去拉住了他,才避免了一场恶性事故。
孩子在青春叛逆期很容易因“自我统合危机”,引发人生意义危机。现代社会中的孩子,比从往任何社会的孩子的内心更加忧虑和焦躁。这种忧虑和焦躁并不是由缺衣少食引起的,而常常是一种没有具体根由的、无以名状的焦灼所致。他们常常不知道人生的目标是什么,也不能肯定自己生活的价值,无聊感、厌倦感、绝望感常常充塞着心胸。孩子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就是人生意义危机的表现。如上例中的男孩在自我与社会角色存在矛盾与冲突时,就会情绪失控,将自我撕成了碎片。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孩子只要将一以贯之的自我与各种社会角色需要统一起来,把自我融入社会规则的综合体、社会多样性的统一体之中,就不会陷入了“自我统合危机”的困境。
父母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能使其学会单独地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孩子有能力决定自己的生活,就会使自己变得快乐,以正确的得失观来看待自己名誉。因此,父母必须在孩子与别人建立稳固的关系以前,使其自觉地与自己建立一种信任关系,这种信任会使孩子内心更宽广,意志力更强大。
父母要不断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精神需要和关于自我形象的认定,知道自己的理想、信仰、追求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积极地塑造自我,在思想观念中形成自己的理想图示,就可将“自我统合危机”变成机遇,使之得到锻炼和成长。如果孩子面对危机时,能在父母的帮助下发生重大转机,危机就变为了成长的历练,人生道路也会越走越宽广。
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
——赛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