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过目不忘的记忆法
28426600000023

第23章 方法对了,过目不忘不再是难题(3)

读书有舍才有得,泛览不如一精。古今许多名人学者都深谙此理,并循之行事。我国古代学者冯班说:“开卷疾读,日得数十卷,至老死不懈,可日勤矣,然而无益。此有说也:疾读则思之不审,一读而止,则不能识记其文,虽勤读书,如不读也。”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传记中记载了他的学习方法:“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的一切。”他需要的是“真正带有根本性的最重要的东西”,而不是那些“可有可无的广博知识”。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针对“无所不诵”发过一番议论,他说:“……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橱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认为:“我们各门学科都有一些基本的知识要记住。基本公式、规律要记住,这是不错的;但是,不是所有的七零八碎的烦琐的东西都要记住。书上都写着在那里,到时候你去查一查就行了。”综上所言,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读书必须有选择,记忆也必须有选择。

我们的大脑在履行识记职责时,本身就具有选择的特性。各种感觉器官向大脑呈送的“报告”,大脑并不如数接收,而是把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作为重点对象贮存起来。比如看一部电影,尽管人物繁多、场面宏大、情节曲折,但一般观众只记住了几个主要的人物、几段主要的情节,这就是大脑本能地进行选择的结果。两个人同时去一个风景区旅游,回来时谈到所见所闻、感受随想,肯定各不相同,这种不同就是他们大脑的选择性造成的。

学习必须有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收获。宋人朱熹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这话有科学道理。一位年轻工人,他好学上进,就是有些贪大求多,眼高手低。前几年,他一心学日语,同时又自修了政治经济学,以后又学习写诗又搞篆刻,还常往刊物上投稿,去年又参加了什么函授大学,每天总要熬到深夜。可是,他长进并不太大,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他学习不得法,好高骛远,不求甚解,只求进度不求质量,所以虽然下了这么大的功夫,却没有相应的收效。可以说,这与没有运用好选择法有关。

二、如何运用选择记忆

1.确定目标

选择记忆应该首先确定自己的学习或记忆目标,然后再相应地选择各种书籍资料。有个人初中毕业,因病常年休息,促使他走上了自学的道路。开始,他盲目地拼搏,曾钻研过哲学,啃过无线电学、电机学,还涉猎过热处理工艺。后来,限于物质技术条件,他才步入了数学殿堂的大门。而选择好数学后,他又幸运地碰到一张正规大学数学系学生的必读书目,从中他选准了“概率论”作为突破点,这些选择为他自学成才拓出了扬长避短的蹊径。终于获得了喜人的成绩。可见选择好目标才能学有所成。

2.弄清关系

选择记忆要求我们必须弄清知识结构之闸的关系,以便在识记中有详有略,抓住精髓,举一反三。

一位著名数学家应邀到母校做“怎样学数学”的报告。他在一个教室里,看见墙上贴满了数学公式,并标着“必须记住”的字样,对此他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只要记住最基本的几条公式就行,其他公式推导一下就可以得出来了。后来,他的报告就从“必须记住”谈起,使学生们学会了把单个公式变成一连串公式的推导过程。

3.提炼重点

选择记忆要善于抓住材料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一本书也好,一篇文章也好,往往只有一条主线、一个主题、几段精彩论述,其余的都只起辅助作用。郑板桥曾说:“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他举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这就告诉我们,选择记忆实际上是提炼重点并予以专门记忆的过程。

4.广博钻研

学习也好,记忆也好,不仅要“专”,而且要“博”。这一点似乎与选择记忆背道而驰,但其实不然。“闻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博”是“专”的基础,博大才能专深。知识越是高度分化,高度综合,就越要求广收博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巩固专业知识。

就以记忆研究来说吧,它本属于心理学范畴,但是,随着时代的需要,科学的发展,“应用记忆学”即将脱颖而出,应运而生。应用记忆学与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创造力学、时间学、营养学乃至逻辑学、语言学等多种学科有直接的关系,是在它们基础上站立起来的新学科。只有将这些学科的广博知识融会贯通,才能科学地进行记忆研究。广博为选择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在广博基础上的选择,记忆才能发挥更高的效率。

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记忆,好像是一个神话里的筛子,筛去了垃圾,却保留了金沙。”让我们在生活的河床上披沙拣金、选优择华,不断向大脑输送知识的精华,以迅速提高“记忆仓库”的使用价值吧!

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自然就记得牢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对各种信息和事物的深刻理解有助于记忆的提高。我们要想记住某些信息,就必须理解这些信息所具有的意义。没有被理解的信息,即使被储存到了记忆当中,也很难被回忆出来。

一、理解记忆的作用

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特雷特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让被测者读一个故事,然后要求被测者回忆那个故事。巴特雷特发现被测者在回忆故事时并没有按照之前读的内容进行回忆,而是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回忆,并且有几个普遍的倾向:第一是故事会变得更短;第二是故事会变得更清晰,结构也更紧凑;第三是被测者做出的改变,与他们初次听到故事时的反应和情感是相互匹配的。巴特雷特认为这样的结果说明被测者的记忆系统中只保留了一些突出的细节,而剩余的部分则是根据自己的情感对原始材料的精细化和重构。简单地说,被测者回忆出来的故事,是把自己理解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出来,这说明人们记忆最深刻的是自己理解的信息。

事实证明,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越深刻,事物就越容易被记忆,保存的时间也越长。我们理解事物主要是理解事物的内部关系和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综合,并且与大脑中的其他经验、信息和资料建立一定的牢固联系,所以才不容易遗忘。

二、如何理解记忆材料

在记忆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加强对记忆材料的理解呢?

1.积极思考,了解概要

思考是大脑思维的重要活动,通过思考,人们才能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加深理解。在大脑内部已经存在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思考对记忆材料进行理解,能够让人们明白记忆材料所表达的大致意思。这样能让人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记忆某个材料,使人们拥有记忆的动力。

2.逐步分析,找到记忆材料的关键

分析主要是为了找到记忆材料之间相互联系的部分,从而找到记忆材料的重点和主要内容。在理解记忆材料整体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和重点,更有助于人们记忆。

3.直观形象,融会贯通

把记忆材料变成直观的形象,更容易使人们加深对记忆材料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把记忆材料之间的关系用图表、实物、模型、图片等方式表现出来,能够让人们对记忆材料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使人们对记忆材料的了解更全面。比如人们统计某件事情得到了很多数据,如果把这些数据凌乱地写在纸上,人们看过之后可能会很难理解,如果用图表的方式把数据罗列出来,人们就能一目了然,理解起来很方便也很轻松。

4.运用到实践当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记忆的所有知识,都是用来为生活服务的,都是用来指导实际问题的。经常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在实践当中运用,能够让我们对记忆信息的认知、理解更加深刻,也能够深化和巩固记忆。实际上记忆和理解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相辅相成,记忆离不开人们对记忆材料的理解,对材料的理解来源于人们的积极思考,思考得越多,理解得就越多,记忆得就越多。

理解记忆法并不是万能的,每个人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经验不同,对于材料的理解能力也不同,用理解记忆法的效率和效果也不同。另外,材料的理解是一个过程,理解也不是绝对的理解,有时候人们对一些记忆材料会完全无法理解,这种情况下再用理解记忆法就没有任何效果,必须要把机械记忆法等其他的一些方法和理解记忆法进行结合,扬长避短,共同进行记忆活动,这样才能最有效地加深人们的记忆力。

给自己虚构故事,把记忆材料加进去

虚构故事法是指当人们需要记忆很多信息和事物,并且这些信息和事物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时候,可以运用自己的联想,把这些故事和信息变成一段简单有趣的小故事,来帮助人们记忆的一种方法。

一、虚构故事对记忆的作用

比如说,人们要记忆“红塔山、狂奔、喜欢、足球、绊倒、汽车、啤酒、警察、哥哥、惊醒”这些词语,就可以运用自己的联想,编出一个小故事来对这些词语进行记忆。

有一天,小明抽着一根红塔山走在黑夜之中的马路上,突然从路边蹿出来一条狗,并且直接向小明狂奔了过来,小明很害怕,心想这条狗不会是喜欢上自己了吧,可是自己的内心接受不了啊,于是他掉头就跑。可是跑着跑着,突然被一个足球绊倒。小明站起来继续跑,这时候却发现狗已经开着汽车追了上来。小明见跑不过,于是停下来,掏出一瓶啤酒对追上来的狗说:“你先喝点酒歇歇,我继续跑,一会儿你再追。”于是他继续向前跑。过了一会儿,他突然看见了一个警察站在路上,于是跑上去对警察说:“后面有一条狗酒驾。”于是警察把狗抓了起来。这个时候狗才有机会对小明说:“我是你失散多年的亲哥哥啊!”于是,小明从梦中惊醒了。

从这些词语表面上的意思来看,它们似乎没有任何关系,这也导致了人们所编的这个故事并不符合实际情况,非常具有离奇的色彩。可能有人在听了这个故事之后会嗤之以鼻,认为这就是胡编乱造,没有任何意义。确实,这个故事并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人们编这个故事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为了讲故事,也不是为了娱乐听众,而是为了要记忆那些看起来没有任何关系的词语。从结果上看,人们要记忆的词语都被编到了这个故事当中,如果把这个故事背诵熟练,那么人们所需要记忆的词语就全部都能记住了。也就是说,为了记忆某些信息而编造一个不符合实际的故事,这种做法是有很大效果的,人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记住自己需要记忆的东西。其实这种方式就是运用了虚构故事法。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虚构故事中运用到的最重要的大脑思维活动就是联想,人们需要通过联想把一些不存在任何关系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记忆信息的目的。很多人觉得即便是运用大脑进行联想,也要符合一定的现实,但是实际情况却并不是这样的。就像上面所说的例子,由于需要人们记忆的信息本身并不存在相互关系,导致了这种联想基本上都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没有任何逻辑关系的。

人们在运用虚构故事法进行记忆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这种方法进行灵活的改变,比如说当信息实在是太多时,可以不止编一个小故事,而是编几个小故事分别进行记忆;再比如当人们需要记忆更多的细节时,也可以为自己编的小故事配上图片或者图表等情境内容作为提示,使自己可以联系实际情境进行记忆,这样就能记住更多的细节。

如果人们能够掌握虚构故事法,将会对记忆活动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记忆材料复杂并且繁多的时候,运用这种方法更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二、虚构故事应遵守的原则

当然,虚构故事法虽然对人们的记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还有一定的原则需要遵守。

1.按照材料的信息顺序

在使用虚构故事法进行记忆活动的时候,必须要按照人们需要记忆的信息的顺序去编故事,不能把信息原有的顺序颠倒或者打乱。实际上这一点也可以算是虚构故事法的缺点和局限性。就像前面的那个例子,如果有人问足球是出现在喜欢之前还是喜欢之后的时候,如果变化了信息的顺序,人们就不可能回答出来了。当然,这意味着人们也只能按照特定的顺序来记忆信息,因为当人们在对信息进行回忆的时候,只能通过对整个故事的重新搜索才能回忆出来。

2.故事要有趣味性

运用联想编出来的故事,尽量要具有趣味性。这一点并不是必须要坚持的原则,但是有趣味性的故事和毫无意义并且让人昏昏欲睡的故事相比,人们记忆有趣味性的故事效果会更好,甚至有些人可能根本就不可能记住那些毫无意义的故事,即便这些故事是他们自己编造的。

3.自己能够理解故事

虚构故事法虽然是运用联想编故事来帮助人们记忆,并且即使人们编出来的故事可以不符合实际情况,也可以让别人听得云里雾里,但是故事必须要让自己能够理解,如果自己都不能弄清楚自己编出来的故事,那么只会让自己的记忆变得一团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