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28438000000011

第11章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及意义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的一分子,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因此在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还必须使他们具备较强的生态道德意识,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素养,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优秀人才的重要阵地,理应抓好在校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

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从高校课程安排来看,除了某些专业开设有关环境保护之类的课程,讲授一些相关专业和技术、法规等层面知识之外,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还是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甚至是一个空白;另一方面,从学生现状来看,生态道德意识普遍淡薄,责任缺乏,这表现在环境生态知识孤陋寡闻,长明灯、长流水,随地吐痰,乱吐口香糖、乱扔杂物、乱扔塑料袋,铺张浪费,践踏草坪、教室,宿舍环境脏、乱、差等现象随处可见,许多学生对公益环保活动毫无兴趣。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硫酸伤熊事件”,以及某大学曾发生的“微波炉烤宠物事件”等就是较为典型的不懂得尊重生命个体,缺乏生态道德意识的案例。而与此相反,中国上海某大学的学生在与巴黎某大学进行文化交流时到了巴黎,他们看到巴黎的大学生尽管家庭富裕,却衣着朴素,从不乱花钱,出门会顺手关灯,到餐厅吃饭时很少有人剩饭菜,乘坐公共汽车从不乱挤,公共场合不会高声喧哗,垃圾有条理分类地丢在垃圾桶里,吃口香糖没人乱吐,没有人随意踩进路边的草坪或乱跨围栏。类似这样的文明风尚在新加坡、瑞士、澳大利亚也普遍存在。在香港,培养人首先是从培养一名合格的公民入手,其次才是智力上的教育。又如在丽江教育学院执教的一对美国夫妇,每周六带着他们的四个孩子在校园里捡垃圾,这种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从小对自然爱护的教育对我们今天同处一个环境的大学生也许应该有所震撼吧。某团委曾搞了一次大学生生态道德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诸如“随意丢弃废旧电池”“经常使用一次性物品”“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行为在87.6%93.3%的同学身上发生过。而这些现象,究其原因,就是生态道德的观念在他们的心目中还没有很好地确立起来。

二、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缺陷

由于传统道德教育的偏颇,高校生态道德教学存在一定的缺陷,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指导思想缺乏全局性。近年来,高校(尤其是自然科学技术专业)普遍认同并推行的一种专业设置方式是将原来的专业面拓宽,注重课本中现代科技发展中知识信息的增多。这一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将强调基础与强调应用统一起来,在解决计划经济时代高校专业设置过细过专的问题方面和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效果常常局限于适应性的增加和知识面扩大这些方面。由于这种指导思想缺乏教育的全局性,当人们在应用领域出现了某种新技术,并意识到它可能产生的社会伦理或道德等方面的问题而对人类构成威胁时,才迫不及待地进行道德教育的补课。“克隆人”现象是最典型的实例。二是教学思路缺乏前瞻性。从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关于环境的目标逐步从环境保护转向关照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考虑生态问题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因素。由此,西方许多著名大学在教学研究中,把维系生态道德观列入学科教学的过程中。纵观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科教育,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的目光大多停留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层面和外部层面,即只是关照人类在其环境之间、在物质能量方面的交流和转换。因而总是把生态问题的解决寄托在与此相关的技术手段上,忽视在各学科的教学中灌输生态道德观。缺乏人文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和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人文精神简单地转换成毫无生命质感的经济数据,将人变成机器,将幸福、道德等同于经济指标。三是大学生在生态问题的价值取向的认同上缺乏一致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效果也面临着变革与发展的挑战,这主要是反映在学校的一元价值倡导与现实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冲突上,反映在学校生态道德教育与社会环境相脱离、与受教育者心理需求相脱节、与道德构件相失衡等诸多现象上。当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利益发生碰撞时,大学生在生态问题的价值取向上便发生转变,以至于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为获取更多更好的经济利益或个人名利而忽视人类未来的利益和自己对未来的义务。这种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不和谐的“两张皮”现象,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一)开展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带来了许多鲜活的内容

1.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拓宽了高校德育工作的视野

生态道德教育是围绕生态平衡、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三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展开的。这种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把德育的说教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生态道德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辩证统一起来,把纯理论的说教与个体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将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用现代观念加以阐释,做到古为今用。用一种中和、平衡的价值观来看待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以及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关系,从而拓宽了德育工作的视野。

2.丰富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

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使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艰苦奋斗教育的内容更加具体、更加丰富。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强化了大学生的科技意识、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使他们能深刻理解我国政府提出的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的真正意义,从而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开辟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生态道德教育借助科学思想来推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在人类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形成的,这说明科学本身具有推动人们思想道德进步的理性力量。借助凝聚人类智慧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生态道德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推动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养成,激励大学生自觉地掌握科学方法、运用科学思维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营造创建“绿色大学”的氛围以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环境道德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人格教育,一种面向未来、培养抉择能力的教育……谁也不能否认环境道德是现代人的重要素质之一,是人格高尚的一种表征。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形成和增进大学生的德行,使大学生自觉地履行生态道德义务。所以,生态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生态道德教育也可以增长生态基本知识,所以对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也有着重要意义。

首先是认识和提升作用。认识功能是所有道德教育的共同属性,生态道德教育的认识功能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依存关系,主要以具有善恶意义的行为表达对人与自然的现实状况的关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可以让大学生进一步从道德的视角来认识自然,唤起对大自然的保护和关爱之情;所谓提升功能是指生态道德教育具有改善大学生对自然的道德态度,提高大学生道德境界的能力。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唤起、激发、提升主体的道德态度。态度的转变应注重主体的内在心理、意愿和思想的改造。所以,重视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方面的发展和培养就会关系到生态道德教育的成败。因此,要充分激发和提升生态道德情感,坚强生态道德意志,形成强烈的生态道德信念。而这些都离不开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

其次是融通作用。所谓融通力就是将大学生相关知识、技能素养融会贯通,整合为一体的能力。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融通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大学生的生态知识、法律知识、道德知识进行整合;二是将大学生政治素质、经济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融合。即把生态道德融合于综合素质之中。

努力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生态道德素质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也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与否的重要指标。所以,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实现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良好转变,唤醒潜藏于他们内心深处的生态道德良知,使大学生在真、善、美的统一中获得全面发展。

2.营造创建“绿色大学”的氛围

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提出“绿色大学计划”,为我国高校创建“绿色大学”拉开了序幕。随后创建“绿色大学”成为各学校建设中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什么是“绿色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叶平教授认为:“绿色大学”主要指全面贯彻和渗透生态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时代大学,是大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社会精神文明工程。

****中央宣传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颁发了《2001年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明确提出了绿色大学的主要标志,即:学校能够向全校师生提供足够的环境教育教学资料,信息教学设备和场所。环境教育成为学校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学生切实掌握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师生环境意识较高,积极开展和参与面向社会的环境监督和宣传教育活动,环境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环境清洁优美。

进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既可以使环境教育成为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又可以使大学校园的环保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使大学生掌握生态基础知识,提高生态道德意识,使自身的生态道德素质不断提高。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进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与创建“绿色大学”在内容和目标上有很多的一致性,两者是统一的。所以,进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营造“绿色大学”的氛围,有利于“绿色大学”的创建和巩固。

3.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2005年3月12日举行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总书记第一次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明确地写入《****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6年4月17日******总理在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作了题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报告。全国上下掀起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高潮。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

进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为了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生态道德素质。这对大学生马上走入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的环境友好程度对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至关重要。大学是培养人才、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基地,是为未来更美好的社会和更高的人类文明服务提供期望。她所培养的大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