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粽香在舌尖舞蹈
28438400000074

第74章 圣地三平

“师因山出道,山因师而名”,走进千年古刹三平寺,不用钟鼓齐鸣,只要站立在那儿,看香烟缭绕,一种别样的肃穆油然而生,庄严的景仰自然地流淌,圣地三平的感觉汹涌而来。卓锡于此,后又圆寂于此的唐代高僧广济大师,也就是三平祖师公让这座山因此成为信徒心目中的闽南佛教圣地,每年数十万人之多的海内外香客把三平的声名传递到许多地方。

遥想当年,祖师爷在毁寺汰僧的大气候下四处奔逃的时候,那时候的他只想天下之大能有他和同道的容身之处,于是他带着弟子直奔茂林修竹,悬泉飞瀑、群山环抱,清溪回映的三平而来,不过,那时候他首先考虑的不是风景,而是安全。所有的逸致都只有在闲情的基础上才存在可能,可当时他不要说闲情,甚至可以说惶惶不可终日,而“登者必历三险三平,乃至岩顶”、“岩谷深邃,结曲奇危”的三平自然也就成为理想的栖息之地。当然,看到流淌的河水上有樟花的时候,他明白有樟花的地方肯定是个好地方,因此直奔上游而去,可谓安全与优美的结合,可以说几近完美了。在建寺过程中,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自然,每个神奇的地方都有故事,否则也就没有神奇了。圣地三平的传说同样精彩,让光环逐渐聚拢,从此有了三平,祖师爷的赫赫威名也为万人传诵。

三平寺院建在大柏山两峰对峙一处昂起的蛇头上,叫做“下水蛇”,溪的下游处有一“上水龟”,龟蛇相对,颇具特色。三平寺在建筑上保持了原来的建筑风格,与一般寺庙的格局不同的是天王殿只建半殿,所以说只建“三殿半”,殿宇倚山而建,座北朝南,前低后高,群山环抱。那是“山鬼”(前人对土著的蔑称)与大师几番斗法都输了,心悦诚服地愿意为禅师架院建寺,恳求禅师慈悲为怀,闭目7日,让他们便于做工。义中禅师应允后,只闭目5天,因听见众“山鬼”凿石牵材,喊声甚苦,于心不忍,遂睁开双眼,神光照耀,众“山鬼”惊惶走散,故来不及建完天王殿了。其实当年义中禅师年届花甲,他带领一批僧尼,徒步循溪涧进入蛮荒之地,以坚持佛法禅宗。他们和这里的土著和睦相处,传授桑麻耕织技术,给他们治病,并将自己强身拿手的“太祖拳”和“少祖拳”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山民,借以健身防病,博得居家百姓的欢迎和赞赏,赢得了敬重。当朝廷恢复佛教的时候,他也被敕封为“广济大师”。及至广济大师圆寂后,门人弟子在三平寺后进修了祖殿,单檐、面宽三间,殿里塑广济大师全身,春秋祭祀,又奉大师遗骨及舍利子置于大瓮中,藏在山顶塔殿的石龛下。所以三平寺又是广济大师的庐冢。由于他一生为居家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后人尊称他为“三平祖师公”,把他当做慈善的神来敬奉。

创建距今1100多年的三平寺,历尽沧桑,屡毁屡建,每一次的毁和建都是历史沧桑的片段,留存有岁月的倒影。今天的三平寺,是清代重建的,在不断修葺的过程中,千年古寺自有别样的风韵。寺外原有的八大胜景,仙人亭、侍郎亭已废,毫无踪迹可寻了,只是成为文字的记载和熟悉三平的人口中的故事了。龟蛇峰、虎跑泉、和尚潭、毛氏洞、虎林、龙瑞瀑布等却依然散发无穷的魅力,吸引游客流连的脚步。三平广场和广场中汉白玉三平祖师公塑像是新的风景,吸纳游客景仰的目光和赞叹。历史也许就是如此地不断舍弃和增加,而无论如何,历史都不曾停留前行的脚步。

而无论寺庙如何地毁建或者修葺,只因为有三平祖师公,注定每个环节都是关注的焦点,注定三平永远是心中的圣地,大师已经成为某个区域的灵魂,左右着这个区域的走向和历史的轨迹。因为祖师公,三平注定是目光汇集的地方,永远无法走出视线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