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对我来说由来已久。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在保定一中文科班读书时开始写诗,并在《保定日报》及河北省文联刋物上发表。刚考入南开大学不久,在全校各系集体诗歌朗诵比赛中,我为外文系写的朗诵长诗获全校第一名,并在当时的天津电视台演播。参军后在内蒙古大草原驻守五年间写了一些歌词,有的被歌舞团谱曲演唱。八十年代初在地方工作后,写的诗曾在《北京日报》和《北京晚报》等报刊发表。自己写诗的时间不短,但长进不大。改写杂文言论后,诗歌便在我的笔下消失了。
2015年初,我退休十多年后,除了练练书法之外,又走出家门参观北京的一些纪念馆、博物馆和风景点。开始只是看完便走,后来感到两手空空、若有所失,于是便决定写点儿短平快的观后感,此时诗歌即跳到了我的笔下。只要天气好,我就带上水杯、水果,在北京的胡同里转来转去找纪念馆。后来看得多了、写得多了,心气也高了。心想能不能出个小册子,但又觉得内容单调,就把以前在各地参观游览的记录翻出来,也写成了短诗。我边写边得寸进尺,想到新闻人的“无三不成文”,又把在故乡从小学到初中经历的趣事,也写成了诗歌。于是就有了“天下觅景”、“京城览胜”、“故乡寻踪”三个部分。最后又画蛇添足,把以前报刊上发过的和当下即兴写的,合成“心中有梦”,这就是诗集《脚步》产生的过程。
《脚步》中的短诗要分类的话,基本上可算小叙事诗,但又不是把所看到的胜景平铺直叙地介绍一下,而是抓住所见所闻的一个点拓展开来,抒发自己的所感所想,讲一个道理,把“观”升华为“感”,给人和事插上情感的翅膀。特别是本人喜欢“篇末点题”,使之起到加深印象、令人回味的效果。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中国言实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又是作家、诗人的王昕朋同志,对此书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没有他的鼎力相助,此书难以问世。最后需要感谢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著名散文家梁衡同志,在博导授课、各地讲学和撰著鸿篇的百忙中,觅暇为《脚步》作序,为此书大增亮色。
史占旗
2016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