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永久的错觉
28439700000023

第23章 曾经的火烧广场

它是一个我心仪已久的广场。走在它坚硬的被岁月碾压和磨砺得凸凹又光滑的碎石路面上,有一种世态沉浮的沧桑感,也有一种俯瞰纷繁历史风云的现场感。那光滑记载了年深日久的隐忍和沉重,也见证了俄罗斯民族激越、忧郁、悲壮又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

它就是红场。

不过,红场令我很失望。它太小了,小得居然仅有天安门广场的五分之一。红场在莫斯科市中心,是克里姆林宫建筑群体的一部分。宫里宫外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宫里,浮华的宫殿、钟楼、塔楼与金光闪闪的“洋葱头”教堂交相辉映,神采照人,气韵非凡,而宫墙外则显得开阔,凝滞,冷峻。1485年,还不完整也不豪华的克里姆林宫开始内宫改建,在意大利建筑师阿里斯托捷尔·费奥拉茨帝的领衔设计下,用特别烧制的红色砖块围建起了一个不规整三角地形的宫墙。这宫墙让克里姆林宫从此开始了奢华而神秘的历史。宫墙外曾经有一批低矮、肮脏的土木房屋,它们卑琐地散落在灰褐色的大地上,里面有平民、佃户,也有一些散居的僧侣和商贾。后来,是一场熊熊燃烧的大火将这些房屋化为了灰烬。——那是一张令人悲悼凄惨的画面。那场大火烧掉了杂乱与烦躁,也让红场面积扩大了许多,并且很快发展为一个民众聚集、贸易繁盛的商品交易集散地。

可以想象,在十六世纪以后的日子里,红场实际上就演变为一个由许多工匠作坊、蒸汽浴室、棚铺、摊店组成的大集市。在这个集市里聚集着卖艺者、耍熊者、行吟者和人头攒动的小贩,也时常有身穿华贵服饰的官员骑马或站在高台上宣布诛杀命令。因为红场曾经是执行各种刑罚,宣读沙皇诏书的地方。俄罗斯著名画家苏里柯夫有一幅油画叫《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就描写了十七世纪发生在红场的真实事件。那是在彼得大帝当政期间,近卫军兵变,被镇压,于是就有了在红场绞杀谋反近卫军的情景。当年,彼得大帝身穿海蓝军服,在外国使节的观瞻之中,近卫军士兵将被行刑,而身穿破烂装束的农民、妇女们在悲恸中嚎哭着……这是一幅色调灰暗场面冷郁的油画,它浸透着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迹。远处的背景,克里姆林宫城堡及塔楼隐隐约约地虚幻着,如一座神秘又深不可测的冷宫。

后来,这个克里姆林宫前火烧广场,就被称之为红场。它是斯拉夫语,意思为美丽的广场。在俄罗斯我见到一本莫斯科“Amarant”出版社出版的汉文画册,它介绍红场为非常漂亮的广场。我不知道哪个翻译更趋于准确合理,我想,还是姑且叫它火烧广场吧。

在刀光剑影的过去时代,红场一次次承载过纷乱,杀戮,甚至焚毁,也见证过正义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它像一个老者,目睹过阴霾的日子,用欲哭无泪抵挡烧杀掠抢,同时,也坚硬地支撑过日益兴盛的沙皇的帝国之梦以及前苏联的辉煌。坐落于红场南部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就是伊凡四世为纪念1552年战胜喀山鞑靼军队而兴建的教堂。那是一座风格独特的建筑,它的色彩艳丽的花纹和闪闪烁烁的“洋葱头”尖顶,让人眼花缭乱,浮想联翩。

伊凡四世就是被称为伊凡雷帝的沙皇,他是第一位向欧洲公开宣称自己是沙皇的统治者。“雷帝”有恐怖、威严、雷霆之意。当年伊凡四世曾大开杀戒,他的黑袍兵,马头上挂狗头,马尾挂扫帚,象征着咬死或扫除一切需要诛杀的人。可以想象,在红场这个人头攒动的集市上,常常会有官兵捆绑着反剪了双臂的领主和百姓,被处以极刑。红场曾一度沾满了许多无辜百姓的鲜血。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前有一尊双人雕像,他们是俄罗斯民族英雄米宁和波扎尔斯基。1612年,商人库茨马·米宁和德米特里·波扎尔斯基建立了国民义勇军,打败了侵占莫斯科两年之久的波兰侵略军,解放了红场和克里姆林宫。而1812年,法国人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居然也骑着他们的高头大马踩踏在了血流成河的红场上,并且别出心裁地举行了阅兵大典。一度,拿破仑有喜欢庆典的嗜好,他曾多次在被占领国用歌功颂德的方式来证实他的叱咤风云和战无不胜。

红场与天安门广场的另一个不同,就是它是一个坐西向东的广场。据说这与东正教的传统有关。其实,红场东西宽仅仅一百三十米,只比普通的十车道大街宽一点(红场是莫斯科唯一禁止车辆通行的地方)。但这个狭窄的广场却盛装了一批批曾搅动过世界历史的风云人物。

列宁墓坐落在红场西侧。列宁是我敬仰的伟大导师。在当下我的生存状态里,列宁的思想依然常常会引领我的脚步——那是一种确定了人生轨迹后的幸福的、坚实的脚步。列宁说,如果一个共产主义者不用一番极认真,极艰苦而浩繁的工夫,不理解他必须用批判的态度来对待的事物,便想根据自己学到的共产主义的现成结论来炫耀一番,这样的共产主义者是很可怜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列宁还说,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列宁其实说过很多意味深长又博学精到的话,那些话至今令我神往,令我警醒,令我心潮澎湃。列宁就是那个永远秃着顶,留着棕灰色胡须,身穿黑西服、白衬衣、深色马夹,挥手指向前方的辉煌隽永的形象。

列宁静静地睡着,显得安详而平静。我想,列宁大约还醒着,他在侧耳倾听,他肯定会听到当今世界奇妙而无奈的声音,他也在凝神静观,他也肯定会看到当今世界那些繁缛的碰撞、竞争以及进击的力量和信心。

向列宁深深地鞠了一躬,我感到有一股酸涩涌上了心头。

长时间的,我们把列宁凸显在一个醒目位置上,崇高着,神圣着,成为了一座精神高地。在这个高地上,有一支庞大的追随者队伍,他们人头攒动着,如涛涛不息的潮涌一般,他们甚至丢弃了年轻的生命。我知道,我也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我依然在行走着,依然在迈着略显沉重的脚步。这是一支恢弘而气势磅礴的队伍。

在列宁墓的背后,有十二块墓碑,它们整齐地排列着,像被检阅也像要列队出征。他们都是前苏联时期口碑不一的重量级人物。——斯大林、捷尔任斯基、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柯希金等等。斯大林作为一个特殊人物,曾经遗体也被安放在列宁墓内,但在1962年的一片否定和批判声中被迁移出去。注视着这些曾经熟识的人物墓碑,我想,他们都曾经炫目过,辉煌过,今天却斑驳了,黯淡了,显得有些孤独无援。是的,在他们墓碑上方,隐隐飘动的已不再是当年的红色旗帜。

当今的俄罗斯,似乎没有什么人再愿意回眸前苏联领袖们的历史遗迹。我们很少能听见俄罗斯人正面回答苏维埃政权的功绩和政绩,但,有一个人很特别,他就是朱可夫元帅。如今,朱可夫元帅精美而庞大的骑马雕像就耸立在红场北出口,似一尊沉稳而威武的战神,独领风骚地兀立着。朱可夫是一位参加过一战、二战又功勋显赫的英雄和苏军统帅。他的杰出军事才能享誉世界。令人欣慰的是,这尊雕像建立于1995年5月,是为纪念二战胜利五十周年而立的。——真正的英雄和骁勇的战将,不论他是否离去,也不论他雕像的神态是否逼真,更不论出于什么样的时代,人们似乎都记得他。记得他戎马倥偬的姿态,记得他悲壮跌宕的一生。虽然那雕像让朱可夫的大檐帽压得有点过低,但并不影响人们仰慕他。

红场的声名显赫大约与它的大型阅兵有关。1945年5月,苏联红军将红旗插到纳粹德国的国会大厦顶端,柏林攻克了,二战胜利了。6月24日,在红场举行了盛大的胜利阅兵式。阅兵仪式上总指挥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向朱可夫元帅报告,朱可夫代表最高统帅斯大林担任阅兵首长,检阅了卫国战争中功勋卓著的苏联红军。那一天的“乌拉”声,震撼了整个莫斯科上空,发出了正义必胜的时代强音。此后,每年5月9日,就被定为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且年年举行红场阅兵式。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度中断过这种大型阅兵,但后来又红红火火地恢复了。据说,如今的红场阅兵是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让我既蹊跷又欣慰。

卫国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庆典活动中,在红场大型阅兵式的各国贵宾中,出现了胡****主席的身影,他被安排在第一排最抢眼的位置上。他的旁边分别是****和布什。当身穿二战苏联红军制服的士兵方队和一千五百名二战老战士走进红场时,许多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红场阅兵历来被认为是俄罗斯展示军事实力的舞台。2009年5月9日,在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遭受打击的俄罗斯依然让最新研制和最新服役的新一代导弹缓缓地流过红场的甬道,以炫示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其中包括S—400地空导弹系统、移动式白杨—M导弹系统和RS-24洲际导弹、“布拉瓦”海基洲际弹道导弹。

红场阅兵——胜利日,最让人感动的还是那些为和平、为爱而倾注热情的普通百姓。有一条横幅写到:胜利日万岁,向老战士致敬,先辈的胜利就是我们的胜利。还有众多的人挥舞着一种黄黑条纹的丝带叫乔治丝带,它寓意着对先烈的追思和对胜利的自豪。

在无名烈士墓前我默默地伫立了一会儿,献上了一束红色康乃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