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在夏日里画场雨
28439800000075

第75章 总有一种感情让我们泪流满面——简评张崇文散文近作

在2010年春天里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有幸看到张崇文先生的一组散文近作,登时感觉到一股浓香醇郁之风扑面而至。那风携着绵密与深爱,在我脑海里演绎着一幅幅百福司地域风土与人文的影像。人物是那样的清晰,风景是那样的迷人,风俗是那样的淳朴,人们是那么的勤劳和善良,那仿佛是一幅笔墨平实细密的风俗画,展现出了百福司这个地域土家族和苗族人民的生活韵致和人文景观。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的太深。”这是诗人艾青的诗句,一句很平实的语言,内里波澜着情感的汹涌澎湃,那种对家乡深切的浓郁之爱,赤子情怀,力透纸背,迎面打来。张崇文的散文,内里所传达出的强烈的赤子之爱,有如****的诗句,那种对阅读与平实之中的打击是那样的强烈,那种对家乡百福司的爱恋是他值得炫耀和珍藏的,因为他眼中的百福司是那样的吉祥、美好、和谐、淳朴……细读这一组散文不难发现,写人的(如《都官先生》《掰劲的百福司男人》《温柔的女人》),写事的(如《玩雪》《打糍粑》),写物的(如《百福司的床柜》《百福司的坛坛罐罐》《土家人的红灯笼》),写风俗的(如《冲喜》《高亲客》《红萝卜酸菜》),写风景的《桃花如霞》《村寨小区》《糖罐罐花》)都是那么细致、细密、细心。每写一篇东西,张崇文都好似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精细瓷器,一点儿一点儿给你展示它的纹理和质地,展示的是那样耐心,那样从容,那样不动声色。

细看这一组散文,看出张崇文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憧憬的人,是一个对生命充满感激的人,这是一个热爱生活和生命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生命的历练和生活的磨难,他内心的柔软不会如此的缤纷和绚烂。

如想细致的领会这组散文,那我们先看一下张崇文的经历:

“1959年9月16日出生在酉水河边的百福司镇。没有工作的母亲在社直单位做临时工,父亲是到处找工做的木匠师傅,小时候虽然条件很差,生活艰苦,但一到晚上父母有空时就听他们摆百福司的龙门阵,像一些神话、一些传说、一些幽默人物的故事,一些机智人物的故事,一些鬼故事”,“上学后通过老师传输的知识慢慢地知道百福司的神奇在于这些好听的龙门阵当中,在于这方山清水秀的土地,在于这些勤扒苦做的父老乡亲,就这样,使得我在百福司上小学、中学的9年时间,常常将百福司的风土人情写进了日记里,写进了作文里”。“高中毕业后,我本来要和同学作为来凤县最后一批知识青年下放到农村去,由于当时的卯洞企业承头,把我们要过来,作为新工人安排到了建筑队的备料组工作。1980年秋季,来凤县全民制单位招工,有了这样的机会,我和街上到企业工作过的年轻人开了介绍信后”,“不久就参加了考试。就这样我是以第四名的成绩被水电局录取了。后来我们并没有作为管养工到渠道上去工作,由于来凤县电力公司差人,要培养年轻的电力工人,我有幸成了电力公司的一员,也就让我先后到土堡变电站、新峡变电站、红山变电站、百福司变电站工作,见证了来凤县电力公司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让我成了一个快乐的电力工人。”

这样一份经历,放在别人面前,也许可以成为自身炫耀的资本,但放在张崇文身上,他却成了一种人生经历,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成为了他始终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

平实的叙述

这组散文的叙述风格是平实的,细密的,如一个老人在给你摆龙门阵,绘声绘色,娓娓而谈,谈百福司的人,谈百福司的事,谈百福司的一草一木,谈百福司的风土人情。

在谈到百福司的“高亲客”时,他这样写到“高亲客是由新姑娘的父母在新姑娘的哥哥嫂嫂、姐姐姐夫、满满(叔叔)满婶娘(叔母)、娘娘(姑姑)姑爷(姑父)、姨娘姨父中选择的,当高亲客的条件男的要英俊,女的要漂亮,见人就笑,能说会道,会处理一些应急的事情。当高亲客的人儿女双全,经济条件优越,人际关系和睦,既勤苦耐劳,又发家致富,在亲戚六眷中有号召力,有影响力,有带动力的人才适合做新姑娘的高亲客。”“在新姑娘出嫁的路上,遇到有围观的人拦亲,要新姑娘装烟、发糖、递瓜子时,高亲客就会双双上前解围,从专门背背篓的送亲人的背篓中取出香烟、取出糖果、取出瓜子一一打发到拦亲人的手中,好让前面的道路打开,让新姑娘和迎亲和送亲的人继续踏上出嫁的路程,不能在路上耽误太多的时间”。

在谈到百福司的习俗“打糍粑”时,他又是那样的平和耐心:“打糍粑买的糯米一般是圆颗颗糯米、扁子子糯米、长颗颗糯米三种,还要买黄蜡(蜂蜡),还要打清油(菜油),买回来的糯米要一遍遍的搓洗,滗去浑浊的淘米水,直到把糯米洗净不见浑水,才装在大盆里用水浸泡一夜。第二天把糯米用簝箕滤干,当铁锅里的水烧开揭开锅盖放入甑子,端来簝箕用瓢瓜和锅铲把泡好沥干的糯米轻轻地上到甑子里用大火蒸,等糯米蒸熟后取来大碗倒清油放黄蜡再放到甑子里蒸溶。打糍粑是在大门口和院坝里摆的场子,是邀的几家人或者十几家人一起来打糍粑,遇到落雨下雪时就把场子摆到堂屋或者偏屋里。打糍粑前得把蒸熟的糯米饭连同甑子和锅铲、簸簸一起运到场子里摆好,打糍粑时先取出蒸好的黄蜡油摆到案板上,再拿起锅铲和簸簸从甑子里舀出扎实一簸簸的糯米饭,一次有十来斤倒进粑粑巢的臼窝里。于是一起来打糍粑的男人会轮流拿起粑粑锤站在粑粑巢边,先用粑粑锤把糯米饭搓绒,再抡起粑粑锤打起糍粑来,可以两个人打,可以3个人打,可以4个人打,一臼窝的糯米饭要打几十锤才能打绒,男人们越打越热,边打边一件件地把衣服脱掉,那汗水会从头上流到脖子下,男人们是把粑粑锤用力扬起到头上,再用力使劲地打到臼窝里面的糯米饭团上,一颗颗散状的糯米饭终于凝成了一个整体。”

在谈到百福司的坛坛罐罐时,他这样写到:“百福司人的家里有许多坛坛罐罐,有的摆在明处,有的摆在暗处,有的摆案板上,有的摆在桌子下,有的摆在柜子里,有的摆在角角里,大的小的,高的婑的,长的方的,有盖子的无盖子的,有衔衔的无衔衔的,有颈颈的无颈颈的,多得数不胜数,多得五花八门,多得到处都是。装水的、装粮食的、装油的、装酒的、装盐的、装粑粑粉的、装豆子的,泡粑粑的、泡血豆腐的、泡酸萝卜的、泡大蔸(头)菜的、泡辣椒的、泡大蒜个个的、泡榨菜的,扑酸菜的、扑盐菜的、扑粉辣子的、扑葱头的、扑干萝卜的、扑笋子的、扑野葱的,腌糟辣子的、腌糟姜的、腌糟萝卜的、腌鲜肉的、腌腊肉的、腌糟鱼的、腌霉豆腐的,摆到堂屋里的,摆到灶屋里的,摆到寝室的,摆到院坝里的,摆到街檐上的,摆到杂货间的,摆到磨棚里的,只要一走进百福司人的家里,站着、坐着都能看见那一个个坛坛罐罐。”当然还有很多,所有的这些,张崇文都像一个经了沧桑的老人,没有一点儿浮躁与火气,低着语调,缓缓地,慢慢地,平心静气地给你说着东说着西,说的是那么仔细、投入、真诚、贴心,像春雨滋润禾苗,像秋风放牧白云。

平实说到底是一种生活的大觉悟,是一种历经疾风暴雨后的淡定和平和,是一种经历了千回百转的舒缓和从容,是高僧只说的家常话。在张崇文的这组散文里,平实是一种气质,是一种坚韧,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细密的描述

张崇文的散文犹如针脚稠密的布鞋底,充满着韧性和力道。这也是这组散文的一大艺术特色。围绕一个人或事或物或风俗,说明说白,说通说透。比如《红萝卜酸菜》:“红萝卜和红萝卜的缨子被霜风吹干了水分,挂得又蔫又枯后,表姐就会把它们从竹篙子上取下来,再背到水井边的流水沟进行仔仔细细地清洗,又把它们背回来。表姐会在大门口的院坝里支一张小方桌,放上砧板和菜刀,再搬来一个高凳子,坐在旁边开始切红萝卜了。表姐切的红萝卜不是切的丝丝,不是切的条条,不是切的颗颗,而是拿着红萝卜直刀切成了一样厚的圆片,红萝卜切完圆片后,装在端盆里放入合适的盐,用手轻轻地揉,慢慢地搓,等红萝卜圆片在揉、搓的过程中变软后,再用手使劲地压、挤,直到把红萝卜圆片里面的水分淹出来后,再到院坝里支上木架,摆几张簸箕,端来端盆,一捧捧把水滴滴的红萝卜圆片薄薄地铺在簸箕里,让太阳晒。表姐再来到小方桌边坐下,把红萝卜缨子一把把理整齐后,再到砧板上切成细细的颗颗,使得红萝卜的缨子不成坨,不成条,不成丝,也是一刀一刀地切碎切细,再装进端盆放入盐,用手揉、用手搓、用手挤、用手压,直到把红萝卜缨子里面的水分淹出来为止,又支上木架,铺一张晒席,端来端盆,把红萝卜的缨子切成的细颗颗薄薄地洒在上面。

表姐做红萝卜酸菜的坯子不是晒一个太阳后下午急于装坛倒扑,而是要晒几个太阳,每天早晨得把它们晒出来,每天下午得把它们收到端盆里装好盖紧,白天要防止麻雀和鸡来糟蹋,晚上要防止猫和老鼠来翻动。表姐把红萝卜酸菜的坯子晒了两三个太阳后,一眼看去没有变色,用手一捏挤不出水分,就收拢来,各装在一个端盆里,放入白酒、花椒粉、辣椒粉,从上到下一遍一遍地翻透,并用双手使劲的揉搓和挤压,再各用一个坛子装好压紧,在坛口处罩上清洗干净晒得焦干的棕叶子,上面再圈上篾条,拿来蒸钵装上水,摆到案板下,再把坛子倒扑在蒸钵上就行了。”

再比如:《土家人的红灯笼》:“扎灯笼要把材料一一准备出来,按照尺寸把楠竹用锯子裁断,先做好灯笼上下两头的座子,再把楠竹一一破开,用篾刀划出篾条,去掉里面的黄篾,把做灯笼的筋篾削成一条条薄片,再用刮刀一片一片的刮去篾灰,刮好后就用钻子在座子上和竹片上钻眼,拿来粗砂布先打磨一遍,最后用细砂布打磨扫尾。之后把竹片在清水里浸泡一夜,第二天沥干,烧一盆柴火,拿来竹片在火燎子上烤软掰成弧形,再放入清水中冷却定型,等竹片晾晒干后,才用细铁丝将座子与竹片拴成一个整体,扭转在座子上和竹片上的铁丝要用钳子一转一转的绞紧,用手一摇不会向左右两边摆动,一个灯笼的雏形就出现在面前。”“灯笼架子上的空格得用红色黄色的绒线与竹片来来回回的缠绞出一个一个网状般的细眼,凸现的表面刚好与竹片的弧度呈现成一个弧面,不让蒙在外面的红布起皱,才有一种光滑整洁的效果。”“土家人扎灯笼时要把红布按照尺寸裁剪,再用针穿上红线缝合,是用绞边的工艺缝出细针,针走过的地方,留在红布结头合缝的针线不宜过长,就像丢的一个个小小的圆点标成了一条长长的直线,用手轻轻摸去,没有挂手的感觉,一件灯笼的罩衣就缝完了。”“灯笼的罩衣套在灯笼的架子上后上下一捆,就是一个红红的灯笼。于是还得用红色黄色绒线与一条细长的红布条缝成吊须,再缝到灯笼底座下的红布上,缝成一个圆圆的灯帘,好让红色黄色的绒线垂吊在灯笼的下面,再到灯笼的上座系上粗一点的铁丝,使其成环,就可以挂在大门口了。如今土家人扎的灯笼里不再放的是油灯,不再点的是蜡烛,而是牵来电线,装上灯泡放进去的,有了电灯的映照,灯笼是不会熄灭的,也不会被熏黑的,就是飘来一点雨也不会受到好大的影响,从挂上灯笼的那天起的半个月时间里,灯笼会夜夜彤红,像霞光一样妩媚绚烂。”

再比如……这种细致条理的描述,来自作者对生活细致观察,如按作者描述的去做,你一定能做出像表姐做的那样的“红萝卜酸菜”,也一定能做出比土家人更红的红灯笼。对生活的如数家珍,对身边事物的了然在胸,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身边一草一物的爱恋和珍惜,氤氲着他浓烈的文思,滋生着他赤子情怀。

张崇文是百福司的孩子,百福司是他的根,他为是一个百福司人而骄傲。所以在百福司的面前,他不耍任何花招,踏实而老练地记述着百福司。他的描述亲切而温情,透过百福司的那饱满的呼吸,我们从他那细密的笔触里看到了百福司那鲜活的纹理和脉搏。

隐忍的挚情

张崇文的写作过程非常漫长,因是百福司人,他对百福司有太深的感情,这种感情化为了行动,那就是用自己细密扎实的笔触把百福司熟悉的风土人情写出来,也算作为儿女对母亲的敬意和报答。

在张崇文对百福司的描述中,他总把自己那浓烈的情感隐忍着,用清晰、绵密、扎实、细腻的语言给你描述着百福司的美好,他从各个方面讴歌他的家乡百福司,涉及到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纯朴民风、美丽生活、无限亲情……从这些主题出发,他才有了下笔的方向,他有了生花的文笔,他有了灵动的文思。家乡是写不尽的,年年有新变化,有动人的故事,有崭新的画面,昨天的、过去的、遥远的、远古的都可以提炼,那山那水那人,那情那景那意,会感动他的一生。过去没有忘记,现在不会忘记,将来也不会忘记,百福司就像母亲一样让我感到温暖,让我感到甜蜜,让我感到幸福,做一个百福司人是骄傲的,荣幸的,光荣的。

透过张崇文的这些散文,我们看到纸背的后面是如火一样的痴情和挚情,那是因为爱。在张崇文的散文里,这种情感他感染着我们,比如《温柔的女人》:“其实我的身边有很多温柔的女人,比如那些陪同老伴散步的大妈,比如那些带着老公购物的大嫂,比如那些抱着儿女游玩的小妹”,“其实我的身边还有一个温柔的女人,与我朝夕相处同锅舀食的爱人,尽管某个时候有点儿唠叨有点儿啰嗦,这种唠叨和啰嗦是让我要把家里的事情放在心上,要学会把一个月的工资俭俭省省地从月头用到月尾,不能大脚大手几天用了,到了下半个月到处去借钱。这种唠叨和啰嗦是让我要把身体保养好,有了病要治不能拖,要从小病治起,才不会有大病缠身,50岁的人了是比不了年轻的时候,有了病可以忍一忍,挨一挨就好了。”“在我的生活中,我的母亲是温柔的,我的嫂子是温柔的,我的姐姐是温柔的,我的妹妹是温柔的。还能在我的爱人的家里感觉到她的母亲是温柔的,她的嫂子是温柔的,她的妹妹是温柔的,有了这么多温柔的女人出现在我的生活之中,可以说这就是我的幸福。即使某个时候因为一些琐事心里不那么痛快,但一想到身边这些温柔的女人,就不会从心里生出一股恼人的火焰。”

再比如《桃红如霞》:“桃花在三月点亮的一盏盏花灯,燃烧的花蕊放射出迷人的光彩,让一个个桃园的光亮五彩缤纷”。“桃花如绸,是把三月的乡村装扮成一个喜庆的场所,飘起来的幅度,舞起来的动感,唱起来的旋律,跳起来的节奏,足可以让人感到隆重的气氛。走进三月的乡村,就是来到了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于是加快了脚下的步伐,要让桃红映照在脸上,要让桃花的影子复制在身上,要把桃花的香味吸入到肺腑,可以在桃树的面前,清楚地看到桃花被桃枝向上举起的姿势,于是也就发现了生机勃勃的态势,也就探秘到蒸蒸日上的景况,”“桃花如霞,冉冉升起在乡村,徐徐弥漫在乡村,美美编织在乡村,有桃树的山峦红了,有桃树的田野红了,有桃树的寨子红了,一个红红的三月,一个红红的乡村,红成崭新的桃花园。”这样带有情感的句子在张崇文的散文里比比皆是。正是这种浓郁的情怀做了他平实的叙述细密的描述的支撑,从而使其很平实的作品显得充满了力度和劲道,使细密的描述不再是那么乏味,而有了厚度和耐品,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当然,张崇文的这组散文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俗语说:长处即短处,优点即缺点。在写法上,恰恰是他平实的叙述,也看出了他从文的老实,笔法缺少变化和新意。还有就是,主题的挖掘和开拓的不够,从而使作品深意不够,流于平面,立体不起来,影响了作品的艺术力和打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