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重读《周易》智慧
28440900000040

第40章 “三五以变”:自然演化的规律

一、诚信出自然

中华先贤在大自然中观察到了种种“诚信”的现象。

大海的潮汐,总是如期而来。钱塘江的潮汐,总是在一定时间内如期而来,所以,从古至今有“信潮”之称。

昼夜的更替,特别能够体现出“诚信”二字,“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从来没有失约的时候。

春夏秋冬四时的更替,特别能够体现出“诚信”二字,“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从来没有失约的时候。

《黄帝内经》中把女子的月经称之为“天癸”。天者,自然之天也;癸者,水也。《黄帝内经》把“天地人”视为一个大系统。天体运动和人体变化有着一致性:天体运动有规律性,人体运动也有规律性,女子的月经同样也有其规律性;正常的月经总是如期而来,所以,古代人也把月经称之为“信水”。

二、“三五”演化规律

把零星的、单独的、繁杂的自然现象集中而加以梳理,则可以从中发现规律。

中华先贤在对大自然的研究中认识到了“三五”演化规律:“五天一候,三候一气,六气一时,四时一年。”

“三五”演化,以“五天”为变化基础,三个“五天”即三五一十五天为“一气”。所谓“一气”,就是历法中的一个节气。十五天一个节气,一个月之内有两个节气。一时三个月,其中有六个节气。一年十二个月分四时,一年之内就有二十四个节气。为何以“五天”为基础?有五行之“五”的解释。

从天文到气候的研究,《史记》中说黄帝时代已经有了四时的确定,《尚书·尧典》已经有了“闰月而成岁”的记载,而《逸周书》中则有了二十四个节气的详细划分。

春季六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六个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六个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六个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后人把二十四个节气编辑成歌谣,这个歌谣被收录在《新华字典》后面: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惊蛰节响雷,清明节落雨,这些规律性的自然现象从来没有失信过。五千年前,中华先贤发现了大自然具有严格的规律性,并在研究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制定了历法。历法的出现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在这里有必要补充这样一个事实: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把一年确定为365.25天,在今天精密天文仪器测定下,每年的误差在小数点之后的第三、四位数上。叙述这样一个事实,目的不是以祖先的辉煌而自傲自大,主要是说明这样一个问题:中华民族祖先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并没有错。

三、《周易》中的“三五”演化总结

关于“三五”演化,《周易》之中总结出两条重要哲理。

《周易·系辞上》曰:“参五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

这一论述告诉后人这样一个易于掌握的规律:“天下之文”——天文之基础在于“参五以变”。参者,三也;五者,五也。三五一十五,一个气节的完整过程。

相反为“错”,交错为“综”。一阴一阳,一明一暗,一寒一暑,相反相成;阴尽阳来,昼夜更替,寒往暑来,交错变化。“错综其数”之“数”,是严格规定性的体现。在自然变化之中,找出变化规律,并且规定在“数”字上,用“数”字来规定“天下之文”。“天下之文”是人文,“参五以变”属于天文、自然之文,两者的变化应该协调一致、融为一体。“通其变”,就通在和谐自然上。知道了“三五以变”的规律,就可以预测气候的变化。预测气候的变化,就可以合理地安排生产与生活。

《周易·蛊·彖传》曰:“终则有始,天行也。”

这一论述同样告诉后人一个易于掌握的规律:“天行”之行,在于“终则有始”。所谓“终则有始”,就是一个开始连接着一个终结,一个终结连接着一个新的开始,如此无限循环。知道了无限循环的运动方式,就可以达到“彰往察来”的境界。

在文化的源头,处处可以看到探索自然的重大成果,这些重大成果往往领先于世界,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要想在祖先基础上继续前进,就应该认真研究祖先探索自然的思维方式以及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