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一碗清汤面
28441000000022

第22章 洞房花烛夜

农村人文化不高,但有一首诗大人孩子都会背,有的只会背一句,洞房花烛夜。有的会背两句,金榜题名时。但能把整首诗背下来的全村也没几个。

在我印象中,那时农村死人的比结婚的多,感觉到处是光棍汉,我家的对门是爷俩过了一辈子,离我家不远有哥仨也是,这哥仨的祖辈据说是卖油条的,可不知道为什么人们见了他家的人爱喊馒头,一喊馒头他家的人就急。

印象最深的是我村有一个姑娘,头脑不太精明,她娘说起她来就头疼,总说俺的傻大妮什么时候能找到个好人家呀。

本村好多男人托人上门提亲,后来也嫁到外村去了。她去外村相亲那天,我看到她和一个穿对襟蓝布小袄的老太太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她的一只手里提着一只袜子,有人问她怎么提个袜子,她就说,这是尼龙袜,洗了还没干,一会儿干了就穿上。

我家刚从外地回来时,记得家长领我去别人家串门,不大的小孩也要我叫爷爷。

当时心里特别不舒服,但没办法,谁叫人家萝卜不大长背上了。

农村人把拢起的土垄叫背,意思是别看人家小,人家长的地方高,该叫爷爷,就得叫爷爷。不是大辈分,说自己是大辈,叫充大辈。这是小孩子们才干的把戏。

大辈分的人家都特别穷,说一门亲吹门,急得当家长的就团团乱转,说,老天爷也不说让俺生个闺女,有个闺女换亲也好呀。那家儿子也是逢人便说,光棍苦,光棍苦,衣服破了没人补。儿子没,孙子也耽误。说等他有了儿子,别人孙子也都有了,他家人就这样一代代将辈分耽搁大了。所以也有穷大辈之说。

我记得我见到的第一家娶亲的就是换亲,这家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最小,长得挺漂亮的,就是抽羊角风,医院里把这病叫癫痫。我曾见她病过一次,正扫院子呢,就突然昏倒在地上,身子直挺挺的,只有腿和胳膊不停地乱动,她妈妈就跑过来,把她的身子抱起来,用大拇指使劲掐她的人中,忘记过了多长时间了,她睁开眼,站起来,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接着扫院子。

当时她可能上高一了吧,她妈妈就想用她给她大哥换亲,换亲的男人长的什么样,没见过,年龄听说比她大十多岁吧。据说她哭了一夜,第二天还是同意了,再后来就没见过她。

她哥换来的女人是二婚,好像她前边有个小女孩,6岁了,没跟她。

结婚那天我也去闹洞房了,人们把新郎推出去,你推我,我推你地往新娘子身上撞,撞到新娘子的人就特别兴奋,抿着嘴才笑呢。也有胆子大的,就想上去亲新娘的脸蛋,新娘子也不躲避,却迎上来,笑着说,亲呀。那想亲的人就胆怯了。新娘子一把把那人推开,就笑他,说,没见过女人咋地。

闹洞房讲新婚三天无大小辈,而不说无大小年龄,辈分大不代表年龄大。那天闹洞房的就有一个爷爷辈的,他躲到人家的大衣橱里。人们俩口子正要上炕睡觉呢,他在大衣橱里放了一个屁,被人家发现了,推了出来,出来还笑嘻嘻地说:“管天管地,管不住放屁!”

他出来也不肯走,和另外一帮小伙子贴在人家窗台前,听人家两口子说什么。

那时天已经很冷了,人们都穿着棉裤棉袄,很多人冻得直流鼻涕,等了半天,也没听到屋里说什么。人们就觉得无趣,正想离开呢,屋里的人突然打开窗户。泼出一盆洗脚水,人们哄的一声四散而去。

第二次闹洞房,忘记是哪一家的媳妇了,我只记得新娘子穿着一件新做的蓝布上衣,齐耳的短发,头上别一个红色的塑料发夹,脸上也红红的,低着头坐在炕沿上,一句话也不说。

有小伙子往她身边挤一点,她就躲一点。

有个坏小子想往人家新被子里塞猪毛,说晚上钻进去肯定扎得难受,好像也是说说,最后没做。

闹洞房的人那天好像挺多,每个人都想离新娘子近点,最后把新娘子挤到了炕上,新娘再也没处躲了,就有人让新娘子点烟,把火柴递给新娘子,新娘子也点,划着一根火柴,就有人一口吹灭,那烟始终点不着,也有人剥开一块糖,想喂新娘子,让新娘子张嘴,新娘子把脸躲到一边去了。

天已经很晚了,有管事的拿来烟和糖块,一边给人们散发,一边往外推人们,说,回吧,回吧。

那家人家有很高的院墙,等把闹洞房的一个个推出来,人家就关上了大门,还上了锁。

人们出来后还不甘心,就想人踩人跳院墙,有的人蹲到地上,有的人踩着那人的肩膀,往里爬,但肯定有一个会被剩在门外,不知道这人是等里面的人出来一起走,还是跺跺脚然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