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灯谜:1973—2012
28455400000057

第57章 中国灯谜的非物质文化特征和申遗条件

苏德友

灯谜,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是可贵的一种民族智慧的表现(钟敬文:《中华灯谜年鉴〈1995年卷〉·序二》)。这样一种传统文化和民族智慧,如果要让大家将它的文化属性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方面做一选择,无疑大家会选择非物质文化属性。因为从感觉上讲,大家都会做这样的选择,并且有了澄海灯谜已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的可贵尝试。

但是,如果真正要想将中国灯谜列入国家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事情还不是那么简单,还有许多细致的准备工作要做。我们必须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出发,从理论到实践将中国灯谜做一全方位地认真梳理,拿出中国灯谜应当得到国家和国际组织保护的过硬证据和充足理由。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在法国巴黎第三十二届会议上,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了这样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事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的几个方面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的内容有: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我们认为,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中国灯谜应当属于“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的范畴。

(三)非物质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综合性、集体性、传承性和传播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模式化和类型化、变异性、象征性等特征。那么中国灯谜是否具备了这些特征中的部分或全部特征呢?

二、中国灯谜具备非物质遗产的全部特征

我们仔细观察了中国灯谜的性质和特点,认为中国灯谜具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特征。让我们做一分条缕析。

(一)中国灯谜是一种综合性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综合性。中国灯谜无论从整体上讲,还是从一个谜种、一个谜法上讲,都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性特征。

1.总体上讲,中国灯谜艺术制谜有制谜的艺术,猜谜有猜谜的技巧,两者间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具有艺术创作的特点,后者具有娱乐技艺的特点。制谜者的灯谜作品必须要有猜射者来猜射,才算完成了灯谜艺术的全过程,因此,灯谜艺术是制谜和猜谜综合艺术。

2.制谜方法的综合性。在制谜方法上灯谜利用了汉字的形状、声音和意义三个方面的元素,以及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的语言关系,是综合性的汉字艺术。

3.灯谜展品的制作和展猜流程的综合性。过去灯谜是写在灯上的,兼有花灯制作的工艺;把谜作写到灯笼上的过程,兼有书法的艺术;后来将谜作抄在纸上,同样也有书法的艺术。展猜悬挂谜条时要布置展猜现场,又有展演的艺术的成分;有的地方用击鼓渲染猜射的气氛,用鸣金表示猜射过程的终结,又有音乐的艺术成分;现代的灯谜电控抢猜,无疑是集中了灯谜艺术、电脑制作技术和竞技运动几个本来就是综合性的艺术或技术,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竞技艺术,具有更加复杂的综合性特点。

4.一些谜种的制作构件更能体现综合艺术的特征。书法谜含书法艺术成分,印章谜含篆刻艺术成分,动作谜含有表演艺术成分,红谜含有色彩或美术成分,画谜自然直接借鉴和使用了绘画艺术,音乐谜含有音乐艺术成分,等等。这些都表现出一种综合性的特点。

所以钟敬文教授讲:“谜语活动,决不是无足轻重的玩艺。应该说,它是一种综合的心理活动和有意义的文化现象。”

(二)中国灯谜“集体性”游戏规则

灯谜的集体******规则,从灯谜活动全过程即可看出。

灯谜猜射的游戏娱乐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集体性艺术。灯谜活动必须有出谜者或摆谜团体和猜谜者或猜众两部分人群参与。就猜射而言,无论是报刊的函猜、街头的展猜还是会场的一般竞猜,或者是电控抢猜,都是出谜猜谜双方的群体行为,其活动方式的集体性是毋庸置疑的。

灯谜活动方式十分灵活,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集体性活动,参与活动人群范围越大,活动特色越浓,越能体现灯谜游戏娱乐的特点。

同时也不排外个人自娱自乐方式,即使是自娱自乐也有一个(群)潜在的制谜人或者制谜集体作为对手存在。

(三)传承性和传播性

一种文化现象适应社会的需要产生了,便成为一种社会存在,它经过传承、扩布和发展,必然或迟或早地要被反映于民族文献上;或同时或稍后,它也必然要引起人们对它的逻辑思索,因而产生理论的成果(从萌芽状态到比较发达的程度)。(钟敬文:《中华谜书集成·序》)

中国的谜语可以说是和文字同样的久远。关于谜语的起源,现代学者,有的从春秋战国算起,有的却向上追溯到夏代。他们都有自己的根据和看法。我近来觉得,从残存的文献资料看,中国谜语的渊源,在传说的黄帝时代已经出现了。它就是那首被文学史家们认为诗歌起源资料之一的《弹歌》。这首形体短小,记载时间也比较迟,并且创作原因和作用也被给以别解的短歌,其实,正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远古谜歌。(钟敬文:《中华谜书集成·序》)

灯谜传承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家庭式的口传、古代上元灯节的花灯传播、近现代的谜条展猜传播、报纸杂志的文字传播、电台的语言传播、电视台的语言文字和动作传播、网络的传播,等等。总之,从中国灯谜通过各种方式传承传播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四)民族性和地域性

钟敬文先生关于灯谜的民族性讲过一段话,他说:“灯谜,是一种特殊的文艺创作和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现代灯谜精品集·序》)钟先生的这段话基于这样一种情况:灯谜是借助了中国汉字具备形、音、义三种元素的特点,利用汉字丰富的内涵构成以及一字多义、异形同音、同形异音、分拆顿读、联想等手法,加以变化产生的。灯谜是其他民族的拼音文字所不可能具备的,所以它极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已经形成了有汉字的地方就有灯谜,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灯谜,有讲汉语的地方就有灯谜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比如在泰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华人集聚的地方就有灯谜活动和灯谜组织存在。可以这样说,灯谜的这种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是其他民族民间艺术所不能比拟的。

(五)模式化和类型化

灯谜的活动流程和灯谜艺术的文化空间,经过千百年的演练、实践,不断得到规范完善,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法门(制度)。各种灯谜活动方式和每个谜种、谜法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模式规范。灯谜的制作和灯谜猜射方法以及各种灯谜活动的过程也都形成了各自近乎工作流程一样的程序模式,或者讲各自的游戏规则。

灯谜活动的文化空间,对认定和表述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强的操作性、科学性。若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这个概念来表述灯谜,最能集中体现这种艺术的模式化、类型化特征。“文化空间”又称为“文化场所”,在申报和公布代表作名录中具有特别地位。灯谜的“文化空间”是灯谜作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具体形式与民间和传统的表现形式。灯谜的“文化空间”符合中国民间文化生态实际情况,它不仅是一个空间的概念,而且还有时间的概念。

口头谜语阶段,空间很灵活,人与人之间或者一个人出谜,众多人来猜谜。发展到灯谜阶段,一个人或一群人出谜写在灯笼上、纸条上或登载在报刊上,更多的人来猜。这里有一个空间,不是固定在一个场所,但是有一个大致的场所——人员聚集的地方,如广场、俱乐部、街头和灯会,或者聚集在报纸、杂志前。总之,场所在概念上是相对固定的,虽然具体的场所每次会有变化。

时间上,中国灯谜也有相对固定的约定,如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的元宵节晚上。发展到现代灯谜,已经不仅仅在元宵节晚上、春节、元旦、国庆节、五一劳动节、各种纪念日的白天或者晚上都可以举办灯谜猜射活动。还有各种谜会,游艺晚会猜灯谜的节目那次也不能少。各种媒体固定的灯谜活动时间,更是固定的。灯谜完全符合具有文化空间的特点,并且更具灯谜文化空间独特性。

著名民俗学家向云驹先生在他著的《人类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七章口头遗产“谜语”一节中说:“民间的谜语是民间表现智慧、测验智慧并培养智慧的一种民间口头艺术形式。”他在该节末尾有一句注,写在括号里:“中国灯谜还有许多是文字谜,此处不述。”

(六)变异性

中国灯谜的变异性表现在许多方面。

1.灯谜的谜面和谜底本身就利用了变异的创作方式,他通过类似于电影蒙太奇的方式,通过某一字(词)或几个字(词)一个特性或几个特性,作为载体,通过义变、形变、音变等变异的手法,字序、字词间变异,达到创作的目的。

2.由隐语时代纯粹的口头表达,向记录这些语言的文字记录变异。

3.中国灯谜的传播,从人际间的交流,通过展示向更大范围的大众提供娱乐的变异。其中包括近年来兴起和发展的网络灯谜,这是灯谜由传统纸质媒介方式向现代化传媒方式的变异。

4.由单一的语言为创作方式向图画、音乐、书法、动作等多种符号媒介的变异。

5.灯谜文化空间的变异也是在空间和时间上有多种变异,前已述及,此处不再赘述。

6.灯谜的变异还表现在谜法、谜种、谜格、灯谜流派的派生变异。灯谜由远古的口头隐语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的变化。

(七)象征性

由于灯谜的特殊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段,决定了它必须用汉字的形、音、义为灯谜创作符号,尤其是谜面的意义,往往只是一种符号,并不取其本义,而是用它的歧义,从谜面到谜底不是它本身是什么,而是说它影射象征着什么,表现了它的象征性作用。

潮州韵谜中象形,还有灯谜中借代法门,或直接或间接都具有象征性。

三、中国灯谜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探讨的两个相关的问题

我们证明中国灯谜完全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个特征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为中国灯谜申报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做准备。

我国目前拥有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以及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等4项代表作,位居世界第一。到现在为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宣布了3批90项代表作,日本、韩国和印度也是连续3次获得成功申报的国家,它们分别拥有3项代表作,并列世界第二。

(一)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目的和工作难度

曾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一秘,并直接参与我国连续3批申报工作的邹启山先生说,在我国的申报工作中,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组织了一个较好的工作班子,能够较好地理解、领会相关申报的要求,使我国的3次申报均获成功。应该说,申报代表作实行限额制的结果是,申报的门槛很高,但也是一项极高的荣誉。在申报工作中,我们时刻不能忘记,申报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种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因此,在申报程序、方法及内容规定上,两者都有差异。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必须是保护状况达标的遗产地,如故宫、长城,在申报列入时,已经达到了合格的保护标准和保护状况;而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应包括项目的价值、消亡的危险和10年保护计划。从这个意义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是手段,促进保护才是真正的目的。在评审过程中,也可以发现,一些项目由于不注重保护计划的制订和周密性,导致申报的失败。因此,在我国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的过程中,也要防止“重申报,轻保护”的倾向。

(二)关于中国灯谜的濒危性问题

1.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概念的三个层次。广义的与物质遗产、遗址、遗迹、文物、典籍等对应的无形遗产、口头遗产、非物质遗产。狭义的以民间文学(口头遗产之重要主体和组成)、民间文艺、民俗文化、传统的表演艺术、民间科技、民间技艺、民间知识、民间工艺等为内容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以狭义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之精华为主体,以广义但处于濒危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为补充,作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代表作”,列入“代口头文学与文字典籍代表作名录”,它们以“代表作”和“濒危性”为界定标准,要求世界性的形态和全球性的价值与意义。

这其中,因为“濒危性”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囊括了各种自为状态下的“民间文化”,非民间传统的无形文化等非物质的传统艺术,如这些文化遗产具备了全球意义和世界级价值,一旦处于濒危状态,也在“代表作名录”保护和选择的范围内。

濒危性是代表作名录的一个重要参考条件。某种意义上讲,代表作的设置就是要抢救、挽救那些濒于灭绝的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在代表作名录启动之初,以世界之大、民族之多、民间文化之繁盛,又是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一次又限定一个国家不得超过一个。所以,濒危优先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2.中国灯谜的濒危性现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优先保护的仅仅是处于濒危状态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中国灯谜是否处于濒危状态?

在讨论中国灯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面临濒危性处境时,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分析,做出判断。

(1)灯谜属于民间艺术而不是官方文化。中国各地的灯谜组织是一种松散的组织形式,从他的上级主管部门即可看出:有民间文艺家协会、各级工会、各地工人文化宫、各地文化馆、各地文化局(文体局),五花八门,极不统一。大家都不知道它属于谁管,国家没有明确的规定。

中国灯谜曾经在申请灯谜组织时遇到了困难:文化部门认为那是玩,不接纳。中国灯谜也曾经想加入体委,因为有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和围棋加入体委的先例,体育部门认为那是不是体育运动,不接纳。

中国著名民俗学家薛汕先生也看出了这个问题,他说,可以说是出于偏见,长期以来,灯谜艺术竟是无所归属。“文学艺术”拒之门外,“体育运动”也不收容,竟不承认是智力活动与体育活动的健康竞技,连棋类、扑克、杂技都不如。

中国灯谜最终参加的还是中国民协,说明它的民间文化特征已受到半官方的群众组织的认可。

(2)灯谜是下层文化而不是上层文化。1994年《文虎摘锦》编辑部在《文虎摘锦》总57期、58期,公布了对全国1170名从事灯谜活动的人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虽然,调查的方法还不尽科学,调查的对象还不尽全面,但还是说明了很多问题。

从参与灯谜活动的人员构成以群众所占比例最大,我们可以看出灯谜是下层文化而不是上层文化。处级和企业负责人56人,占4.46%;科级以下干部131人,占10.42%;高中级专业人员299人,占23.79%;农民36人,占2.86%;一般科技人员、办事人员254人,占20.2%;工人商业服务人员239人,占19.01%;个体顾户和劳动者14人,占1.11%;学生52人,占4.13%;待业2人,占0﹒16%;离退休人员149人,占11.85%;其他人员25人,占1.99%。

从没有参加灯谜活动的原因来看,我们也可以间接地了解到灯谜的下层文化性质。没有参加灯谜活动的原因:无场所141人,23.5%;无人组织254人,占42.33%;无人参加39人,占6.5%;无经费117人,占19.5%;其他49人,占8.17%。

从谜人们的收入水平看,则直接说明了灯谜的下层文化属性。收入上等水平72人,占6.28%;中等水平824人,占71.9%;下等水平250人,占21﹒8%。这组统计数字是20世纪80年代的数字,如果现在再做一次调查统计,估计中下等收入人员的比例将大大增加,下等收入的人数会更多。

(3)俗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从事灯谜活动的人员很少有上层人士,虽然灯谜界反复呼吁积极吸收精英人士到灯谜组织和灯谜活动中来,但从未能如愿以偿。

俗众文化性质的问题也用数字来说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2﹒14%,大专占30%,大学仅占17﹒86%。这不是俗众文化又是什么?

灯谜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些精英人士参与,他们曾经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谜作,为中国灯谜的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不过那只是精英们茶余饭后的精神点缀而已,社会精英们从来没有把灯谜真正当作正事。

在过去长期的阶级社会里,上层社会的知识分子是占据优越条件的社会成员,他们的谜语制作,虽然一方面脱离了广大人民,这当然是一种缺憾,但从另一方面讲,他们也贡献了一些佳作作为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有辨别地予以尊重。

(4)大众文化与个体文化。由于参加灯谜活动的人大都是下层群众,收入低,他们所参加的文化组织又都是松散性质的群众组织,许多谜友的灯谜行为基本上是个人行为,许多边远地区的谜人甚至是孤军作战。

由于没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和严格的规章制约,组织形式十分脆弱,谜人队伍是来去自由。在《文虎摘锦》的调查中,关于谜友的稳定性一项中,被调查对象周围的谜人退出谜界的有620人,占调查人数的53%,这620人没有参加问卷调查,也就是说有1/3以上的人员退出了谜界。

谜人们认为谜界最迫切的任务是普及的占62﹒5%,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灯谜是大众文化的属性。

(5)中国灯谜属于业余文化而非专业文化。中国灯谜虽然有许多人参与,但是由于其非官方性质和某种意义上讲全凭参与者的兴趣支撑,所以呈现出此起彼伏的自生自灭现象。如果从从谜的原因分析:受人影响的131人,占10﹒13%;自己感兴趣的583人,占45﹒12%;工作需要的389人,占30﹒1%;业余爱好的189人,占14﹒63%(此项可以兼答)。

在谜活动中,只参加猜谜的84人,占7.18%;只制谜的128人,占10.94%;猜谜兼制谜951人,占81.28%;只参与欣赏灯谜和/或组织灯谜活动的7人,占0﹒6%。猜谜兼制谜的人加上只制谜的人共占89.46%。

谜友认为灯谜的最大功用是:娱乐的583人,占50%;益智的787人,占63%;教化的94人,占8%;增知的527人,占45%(此项可以兼答)。

以上数字都可以证明参加灯谜活动的人纯粹是业余文化行为。

中国灯谜至今没有一个专业谜家,至今没有一个专业的灯谜组织,至今没有一份公开出版的专业灯谜报刊(曾经有过一个公开发行的谜报),至今没有一个国家设置的灯谜奖项。

(6)现代社会多种现代化媒体对灯谜的冲击作用。在过去群众业余生活还不是那么丰富的时候,灯谜活动的开展还算顺利。在电视出现之后,灯谜活动的开展就举步维艰了,再加上麻将、歌舞、大餐等能直接获取利益和娱乐的项目空前活跃,灯谜作为一种先有苦后有甜、动点脑筋的才能获得愉悦的娱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谜人的圈子越来越小,年轻的谜人在许多地区到了后继无人的地步,经费越来越不足以维持灯谜组织的自身活动,各地谜人们都有一种危机感、濒危感。灯谜确实到了应该并必须受到国家保护的状态。

3.中国对灯谜活动所做的保护工作。在举步维艰的境地中,中国的灯谜活动之所以能在各地开展,主要是以全国各地的谜友们热情所使,大家的热情太高了,灯谜趣味性对群众的吸引力太大了,谜人们的热情和执着也感动了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一些企业的负责人,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各地还做了一些灯谜保护性工作,如漳州灯谜艺术馆、石狮灯谜艺术馆,命名了一些以灯谜艺术之乡、学校,谜人们也及时总结灯谜艺术成果,出版了为数不少的谜书,编印了大量的灯谜内部书刊,灯谜艺术成果得以部分的保护。但是,这种保护还远远不能足以解除灯谜面临的濒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