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海纳百川的中国哲学
28468200000035

第35章 为人处世

在《道德经》第十六章里,老子告诫人们:“不知常,妄作,凶。”人应当懂得天地间万事万物流动变化、相反相成的常理,为人处世要合乎自然的常理,这便是老子所说的“知常曰明”。具体如何实践呢?老子以为,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就某件事,他就要把自己放在成就事情的对面;如果他想保持任何事情,就要承认在事情之中已经有了它自身的对立面。如果一个人想要强大,他就首先要看到自己处在一个软弱的地位。如果人们想要保持资本主义,就要首先看到其中已有某种社会主义成分。

因此,在《道德经》第七章里,老子向人们说:“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在第二十二章里,他又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自是、不自伐,这是老子所强调的首要之点。

在《道德经》第四十五章里,老子还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第二十二章又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不求全,这是老子所强调的第二点。

道家最关心的问题是:人生在世,怎样才能全生?怎样才能避祸?(请参阅本书第六章末)这里便是老子的回答。他认为,一个谨慎的人应当温和、谦虚、知足。温和就能保持自己的力量强大。谦虚就能使人不断进步。凡事知足,使人处任何事情,不致过分。如第三十二章告诫人们:“知止所以不殆。”又如第二十九章所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过分)。”

所有这些都可以从“反者道之动”的原理中引申出来。道家的“无为”,也同样可以从这个总原理中引申出来。道家主张无为,并不是叫人完全不动,或不做任何事情。它的用意是叫人不要以多为胜,“少”就是抓住要害;也意味着,行事为人不要矫揉造作,不要恣肆放荡。

人的活动也如其他东西一样,过多就反而有害。人做一桩事,是想完成那一桩事。如果做得过分,结果可能比不做更糟。中国有“画蛇添足”的故事,叙述两个人比赛画蛇,先完成者获胜。而那个先完成者看另一个人落在后面,就利用自己占先的富余时间,为所画的蛇再添上四只脚。这样一来,他所画的就不是蛇,结果转胜为败。这是告诫人:行事过分,将招来失败。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八章里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意思也是说,行事不要过分,并不是叫人不要做事。

矫揉造作和轻率放肆是顺其自然的对立面。老子认为,道就是万物之所由来。万物在生成过程之中,都有“道”在其中。在万物之中的“道”就是“德”,“德”的含义是“能力”或“品德”,它可以解释为万物本有的品质,也可以解释为在人伦关系中的德行。因此,“德”就是事物的本性。这就是《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所说的“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是万物的由来,“德”则是万物本性的依据。

按照“无为”的理论,人的活动应限于“必要和顺乎自然”的范围。“必要”是指达到某个具体有限的目标;“顺乎自然”是指按照时势和事物的本性,不强行要求。人行事为人,要力求平易朴实。“朴”是老子和道家的一个重要思想。道就是“朴”之最,因为它连名字也没有(《道德经》第三十七章称道是“无名之朴”)。其次是“德”,它就是事物天生的本性。人要循德求道,道和德就要求人简朴。

人顺德,就是顺事物的本性行事,这时人的生活就超越了世俗的是非善恶。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告诉人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因此,老子蔑视儒家道德所主张的仁义,认为那是由于人对万物的由来和万物的本性疏离而产生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是道家和儒家思想冲突的一个事例。

照道家的看法,人失去了原有的德,乃是因为欲望太多,知识太多。人竭力满足欲望,以求快乐。但是,欲壑难填,当人力求满足无穷的欲望时,所达到的适得其反。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因此,《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是老子强调清心寡欲的由来。

和强调寡欲相联,老子还强调,人要弃智。老子看到,知识本身就是欲望的一个对象;它又引起人的更多欲望,成为人满足欲望、达到目的的帮手。知识既是欲望的主人,又是欲望的仆人。人的知识越多,就越不知足,不知止。因此,《道德经》第十八章说:“智慧出,有大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