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为了更好地出发
28469400000038

第38章 开放北湖(5)

办学目标的转型最根本的体现是在高质量上。什么是高质量?高质量有很多的标准,其中最核心是教育教学的高质量。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要有较高的高考上线率,要让大多数学生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但郴州市三中的高质量绝不仅局限于纯文化成绩的高质量,而且还应该包括培养高质量的合格学生,包括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文化基础、强健的体魄、健全的心理人格等。因此,郴州市三中办学目标的转型是要从只重视学生文化成绩转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具体说来,这种转型体现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看学生求学生涯、学习生活是否快乐;二是看学生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以后是否有后劲;三是看学生对母校、对老师是否怀有感恩之情。

坚持“面向全体、发展特长、天天进步、个个成才”的办学思想

“面向全体”就是重视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思想上极需转化的学生、心理上极需关爱的学生、生活上极需帮助的贫困学生,形成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发展特长”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立足于学生潜能的唤醒与开发,着眼于对学生特长的开掘与提升,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带着一门特长走出三中校门。这里的特长,不仅是指音体美方面的才艺,而且包括音体美在内的一切有利于学习、生活、发展的突出才能,它可以是“人无我有”,也可以是“人有我特”,还可以是”人特我优”。“天天进步”就是让学生在低起点、小步子中稳步前进。教育教学不要好高骛远,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坚持“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脚踏实地、稳扎稳打,让学生在每一天的学习中收获成绩、收获快乐,从而让学生健康、稳步、持续发展。“个个成才”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让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都和谐发展,培养出“学会生存、善于学习、理想崇高、人格健全、视野开阔、富于创造”的高素质人才。

事实上,高中教育理念的转型是在继承中发展着传统,并使传统在转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这也是推动教育转型的内在力量。

【他山之石】

体艺并重领跑宣城素质教育 品味办学注重地方特色发展

——宣城市第三中学走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安徽省宣城第三中学坐落在江南诗山敬亭山麓、皖南名邑宣城市区。2008年为调整市区教育布局,宣城三中与市五中、七中合并,搬迁到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成立新的完全中学——安徽省宣城市第三中学。因为生源问题,在高考大战中,宣城三中一直是一朵不起眼的“野百合”,与当地两个省示范高中比文化课,宣城三中处于被动的局面。学校经过深思熟虑和充分的筹备后,决定走艺体特色的办学道路,此举正是宣城三中生源文化课素质不高,改变招生弱势的必然选择。

学校以体艺教学为突破口,带动其他学科的教学,齐头并进。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坚持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感受、努力实践,不断提高艺术修养的情趣。声乐、器乐(钢琴、二胡、古筝、竹笛、萨克斯、长笛)、播音主持、皖南花鼓戏、民族舞蹈、体育舞蹈、美术等课外活动小组,制定计划,由专业老师辅导,活动开展生动活泼,正常有序。2009年9月,该校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的《艺体特色高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成为宣城市第一个国家级课题。2010年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确定为首批“普通高中特色学校项目学校”。目前,成功争创省体育项目特色学校、宣城三中楚英体育俱乐部被命名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目前,宣城三中艺术学生500多人,其中,高一、高二各年级学音乐、美术的学生各200多人。在各种大赛和其他工作中该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0年在宣城市教体局协办的舞蹈大赛中,宣城三中三个舞蹈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学校被评为市级文明学校,宣城市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示范学校,省教育工会先进集体,国家教育部中小学英语真实阅读教学推广实验学校等。

【延伸阅读】

上海高中教育面临全面转型

经济社会发展对高中教育模式提出挑战

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原有应试教育模式的客观条件,开始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适龄教育人口的快速下降。中考考生应届生人数从2000年的20万下降到今年的8.4万左右,而根据前面的出生率测算,上海市高中目前的生源低谷将维持到2017年左右,还有5年的时间可以从容的进行资源配置。

——上海经济的持续发展。2010年上海市人均GDP水平是7.6万元,是1990年的9倍;2010年上海市的地方财政收入是2873.58亿元,是1990年的17倍多;2010城市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万元,是1990年的14倍多。

得益于经济发展,上海基础教育所获得的资金投入也大为增加,使得在校舍和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方式改革等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先于全国实现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化。

多年的改革开放,也使得人们对于国际教育的发展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相对于单一的高考升学模式,如今的毕业生,已呈现多元化的升学趋势。

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化影响下,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愈加理性,尽可能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的个性化成长空间,开始成为一种共识。

多方共同努力推动上海高中教育转型

首先,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设计完整的学生培养方案。目前以若干学科为核心的教学贯穿学生十二年的基础教育,显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要求。

复旦附中提出,培养学生具备“知识结构全面、身体心理健康、举止行为规范、道德修养高尚”的优秀品质,提供多学科的教育使学生具备完整的现代知识结构和技能;鼓励学生深入中西部农村,与当地学生共同生活和学习,以加深对社会和国家的认识;同时积极推动学生参与海外交流,以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其次,要以制度推动在上海的高校开展招生改革。以更为开放的态度和政策,推动更多的高校在上海进行自主招生,促使高校以更为多元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引导高中生的全面成长。

第三,要推动教师的道德素养提高和专业发展。实现素质教育转型,教师是关键。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青年加入教师队伍,而他们自身的成长环境即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如何突破自己、适应上海城市的社会发展,是他们自身需要努力的,也是政府和学校需要为他们努力的。

第四,政府要积极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准。近年来,上海的职业教育难以受到社会和学生的认同,原因是在上海从家长到社会都不知道有哪些产业在支撑职业教育。同时,职业保障的水准又十分低下。所以,政府需要降低税收、发展产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这实际上是对教育改革最为根本的支撑。

走注重质量增长的民政之路

——北湖区民政创新管理服务促转型发展

【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建设领域改革的聚光灯已逐渐投向保障和改善民本民生的民政领域。对于“半城半乡”的北湖区来说,选择“更加开放、更加创新”的民政发展路径,比其他县市区显得更加迫切。当前,北湖区面临的实际情况是:一肩挑两头,两头都很重。一头是郴州市的老工业基地(下湄桥片区),改制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比较集中;另一头则是地质灾害易发的山区,贫困对象较多。五年前区民政局对农村的一次调研中“颠覆”了人们心中对“区”的印象,农村家庭贫困结构与特点异常鲜明,呈现为:人口“两多一缺”即人口数量多、病号多,患病者缺医少药;劳力“两低一少”即劳力占人口比重低、文化程度低,参加就业培训少;就业“两窄一低”即了解信息渠道窄、从业门路窄,非农就业比例低;条件“两旧一差”即居住房屋陈旧,穿盖衣被破旧,居住环境卫生差。

尽管北湖区多年来通过不断加大投入,有效缓解了贫困问题,但由于保障机制不完善,相关部门职责不清,导致救助效率低下、成效不明,特别是对因病、因学、因残、因事故等突发因素致贫问题缺乏应急保障措施,还不能进行全面系统的救助。与此同时,基层民政队伍弱化、能力建设短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的局面亟待逆转。在经过多次调研论证之后,北湖区民政局确立了转型的首要目标即“从注重数量增长转为注重质量增长”,在注重制度供给的同时,合理配置好各项资源。

【探索与实践】

理顺机制:完善救助体系

通过整合功能、明确责任、充实力量,建立了自上而下的三级网络管理体系,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供了完备的组织机构支撑体系。在区级层面成立社会救助管理局,依托乡镇、街道办事处现有的社会保障和民政工作机构,增设乡镇(街道)社会救助工作服务中心,在村(社区)成立社会救助工作服务站,采取“统一管理,一口上下”的漏斗式救助管理方式,有效节约了救助资源并提高了救助效率。同时,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开展了针对低收入群体的“阳光救助计划”,将不能享受低保又不符合大病救助条件,因突发事件影响生活的困难家庭给予临时救助,并通过区局“慈善中心超市”和乡镇街道35个“慈善超市”为困难家庭提供急需的日常生活用品。

阳光民政:优化执行流程

强劲的制度保障是民政事业发展的依托。针对以往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救助对象认定不准、“关系保”、“人情保”等问题,北湖区按照“尊重民众主体地位,夯实基层民主基础”的原则,构建透明运行体系,推行城乡低保三级联审票决制度;建立定期申报和核查制度,由社会、行政、司法三个层面予以监督;进行入户调查、邻里访问、居民代表评议、群众座谈、单位查证、信函索证、跟踪消费等工作运行程序;与公安、劳动、房产、工商等部门联系,建立信息比对机制;创新低保民主评议方式,推行低保听证评议制度,即在调查、听证的基础上,开展民主评议,采取无记名“票决制”确定低保对象,从源头上堵住“人情保”、“权力保”、“骗保”及盲目申报现象的发生。

福利覆盖:加速城乡统筹

为积极应对养老服务需求加速增长、养老服务任务日益繁重的严峻形势,北湖区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区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新建和改造了1所福利院、7所中心区域敬老院、1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并在全区范围内成立了专业服务队伍,在辖区医院、餐饮店、理发店、小区等设立100多个服务网点,为城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

通过调整完善城乡医疗救助政策,以“资助参合参保、门诊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和慈善医疗援助”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新模式业已成型。不仅切实解决了救助对象面窄、门槛高等问题,还使众多城乡困难群众从中受益,五保户和城市“三无人员”住院费用实现“零支付”。

住房救助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城市低保户,实行租金补贴、租金核减、实物配租等救助。对农村困难户中的危房以及因灾倒房户,列入危房改造工程给予补贴,扶持新建或修缮住房。

对困难复退军人,北湖区开展了以“扶优奔康”、“再就业援助”为主题的关爱行动,帮助重点优抚对象解决生活、住房等困难,安排了104位下岗失业的军队退役人员再就业;通过换届选举选聘了50余名退伍军人担任村(社区)“两委”成员;组织开展技能培训,鼓励和扶持退伍军人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8个,开展蔬菜、萄葡种植、黑山羊、野猪养殖以及汽车修理、小水电开发等,带动2000余户农民走上了致富道路。

社区建设:着眼公共服务

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公共需求,是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责。政府既是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也是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倡导者、参与者,还是整个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规划者、管理者。近年来,北湖区采取整合、改建、置换、共建等多种形式筹资3000多万元,完善了36个社区的基础设施,每个社区办公用房平均达到500平方米,目前全区已初步形成以街道、社区为基础,以社会福利性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15类56个服务项目,建立服务网点46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