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西方将帅简说
28473100000028

第28章 埃里希·鲁登道夫

人物简介

鲁登道夫,(1865年-1937年),德国最伟大的将军之一。

生平介绍

鲁登道夫毕业于士官学校。1908年任陆军总参谋部处长,在总参谋长小毛奇领导下对修改“施里芬计划”曾起到重要作用。1913年调任步兵团团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调往东线任第八集团军参谋长,从此成为兴登堡将军的得力副手。1916年凡尔登之役后,担任军需总监。1917年他批准对英国进行无限制的潜艇战,结果导致美国参战。1918年在西线发动总攻遭到失败,他力主顽抗到底,但政府人士掣肘,乃愤而辞职。德国十一月革命时避居瑞典,1919年2月返回德国,曾先后参与1920年卡普暴动和1923年希特勒的未遂政变。1925年为纳粹党总统候选人。1924-1928年为国家社会党的国会议员。鲁登道夫创立了“总体战”理论,并于1935年著《总体战》传世。

战争经历

鲁登道夫生于波森附近的一个小镇。他出生于一个破产地主家庭,在12岁时进入陆军幼年学校,1882年,即他17岁时他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被授予少尉军衔,在陆军任职几年后,又于1890考入了陆军大学(即联邦国防军大学的前身)他于1893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的教官梅克尔将军给他的评价是:“头脑清楚,思维严密,生活习惯良好,各科成绩都很优秀,战史和战术成绩犹为出色,适应任何工作。”

1908年,鲁登道夫调任总参谋部第二处处长,主管军队的训练、装备、动员等事宜。当时,各国都已开始做战争的准备,他根据多年任职得来的经验,向上级递交一份阐述军事、政治形式的报告,德皇威廉二世和总参谋长小毛奇均对他明晰的洞察力和周密的设计赞赏不已。

1914年,鲁登道夫身为旅长,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对比利时进攻的上文所述的一幕。自此,他官运亨通,权倾朝野,一直登到权力的顶峰。同年8月末,德国东部作战失利,东普鲁士守将弗兰西斯接连败北,俄军兵分两路,进逼东普鲁士。德国朝野震动,在这紧要关头,鲁登道夫临危授命,被德皇任命为东普鲁士第八军参谋长,同新上任的司令兴登堡一起抵御俄军。

鲁登道夫和兴登堡联手,不少人称其为珠联璧合。兴登堡十分信任参谋长鲁登道夫,说他要使“参谋长的聪明才智、几乎超人的精力和从不懈怠的干劲得到充分的发挥,必要时为他创造条件”。他们于8月23日上任,几天内,鲁登道夫调整了军事部署,对俄军采取各个击破的军事包围战略。为了诱敌深入,陷敌于绝境,他指挥德军在弗兰克诺详败而退,使俄军中计。德军调动部队从两翼合围,从8月26-30日,经过5个昼夜的鏖战,俄军大败,俄第二集团军全军覆没,指挥官萨姆索诺夫在绝望中自杀。俄军阵亡被俘者达12万人之多。德军缴获弹药、武器不计其数。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围歼战,史称“坦嫩贝格战役”。坦嫩贝格大捷,显示了鲁登道夫的非凡才能,他和兴登堡声威大震,同时兴登堡被德皇授予元帅军衔而鲁登道夫则或得一级上将的军衔。

1914年11月,鲁登道夫被提升为东线方面军参谋长。1915年,鲁登道夫的谋划下,德最高统帅部调整了军事部署,把军事进攻的重点从西线移到东线。因为当时德军在西线战场受挫,速胜无望,而来自东线俄国威胁日渐明显。为了摆脱腹背受敌的处境,必须集中重兵在一条战线上作战,尽管由于统治集团意见分歧,鲁登道夫策划的重心东移计划受到限制,但在鲁登道夫的精心安排下,德军在这一年中发动了从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的全面攻势,德军择俄军薄弱之处,以突袭的方式,打得俄军失城市丢地,伤亡、被俘多达170万,使德国东线形势大为改观。

1916年,德总参谋长法尔肯海恩不顾鲁登道夫等军事将领的强烈反对,将军事进攻的重心从东线移至西线,并指挥德军从西线发起攻击,结果在凡尔登大败,法尔肯海恩引咎辞职,由此登堡继任总参谋长。8月29日,鲁登道夫被任命为最高统帅的第一军需总监,成了德国第三届最高统帅部的要员,直到1918年10月,鲁登道夫炮制的德军冒险战略被协约国军队击败而解职。

“我们要来个中心开花,其余部分就会跨下来”,这是鲁登道夫1918年3月发动大规模进攻前,对他的一位集团军指挥员说的一句话。可以说,这是他军事思想的表露。鲁登道夫思维敏捷,知识渊博,在军事战术上的创新令人叹服。他的新战术运用曾大大减少了德军人员的伤亡,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物力的不足,使德军的军事研究水平高人一等。

首先,鲁登道夫完全放弃了“不惜一切代价保住阵地”的作战指导思想。他认为,猛烈的炮火可以消灭前沿阵地的全部守军,人被消灭了阵地也守不住,因此应该把部队撤到远离前沿阵地的后方,即敌人的炮火射程之外,最大限度地保存有生力量。按照这一战术,1916年下半年,德军将所以无军事价值的阵地统统放弃,把军队撤了回来,从而有效地保存了有生力量,形成强有力的拳头,待机反击。

其次,鲁登道夫还提出了充分利用炮兵优势,保持作战的突然性和机动性的新进攻战术。在1918年3-5月的圣困廷一拉费尔、利斯河和维斯雷战役中,按照他这一战术思想,德军没有再重复过去那种先轰炸一星期后,进攻部队向前推进,进攻也不是排成长长的横队,而是排成短队和不规则的队形,任务是不论右翼或左翼出现什么情况,都因应尽可能向前推进,占领敌人的指挥所,切断敌人的联系。在发起进攻前才把部队拉上去,增加作战隐蔽性、突然性等等。

这些新的打法,如前所述,在1918年3月,英军第五集团军被德军打得晕头转向,法军也因此损失几万人马和许多装备。为了落实新的战术指导,鲁登道夫还提拔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军官,编写了新的战术手册和步兵与炮兵协同条令等,这些举措对德军建设起到了不可低估的这样。新提拔的那些人中,如胡蒂尔、贝洛、长腾等等,都成了新的防御和进攻战术的行家。1935年,鲁登道夫发表军事战略专著《总体战》。这一年鲁登道夫被德国政府授予元帅军衔。

鲁登道夫的总体战理论是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和20世纪初工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发展水平提出的,对现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希特勒及其将军们更是将此理论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历史以巨大影响。

1923年,58岁的鲁登道夫和希特勒一起参与了“啤酒馆暴动”,并积极为德国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准备工作。1937年2月20日,鲁登道夫在慕尼黑逝世,终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