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穿帮:民国军史中的以讹传讹
28478700000026

第26章 野战阵地进政与赶鸭是不一样的

野战阵地进攻作战,不讲战术,而像赶鸭子似的窝蜂地向前忡击,这类的错误在许多影片中都存在,不过以《集结号》中的国军对我军汶河防御阵地的进攻战斗一场戏表现最详,因而穿帮也最过,故仅以此例从进攻一方的角度来说其中的错误。

其一,他的步炮协同基本是错误的,步炮协同这个词,在解放战争时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了。早在一战时,便有“徐进弹幕射击”战法的应用,就是随着冲击步兵的前进,炮火弹幕在步兵队形之前徐徐向前移动的射击方式后来这一战法传入中国,北洋陆军时期,步炮协同的理念即己普及。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国军步炮协同进攻的理论与实践已经相当成熟。可影片中看到的,当防御的我军九连在敌人炮火准备结束(并未看到延伸)后进入表面阵地时,国军中击的步兵距离他们防御的前沿还老远老远的,这便给了他们以充分的时间组织防御。这与当年国军的步炮协同水平是相差太远的。

按理,当进攻方的炮火急袭时,准备击的步兵应该在我军防御前沿200米左右占领冲击出发阵地,做好冲击准备。太近了不行,太近了有可能遭遇己方炮火的误射太远了也不行,太远了势必拉长步兵冲入敌防御前沿的时间,增大体力消耗不说,也给敌以防御准备时间,炮兵掩护步兵的作用就降低了。当炮火准备结束开始延伸射击时,冲击之步兵应充分利用炮火准备的效果,迅速在障稳物中开辟通路,接近对方的防御工事,在防御之敌刚刚跃出防炮洞进入表面阵地而尚未完全做好战斗准备之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突破敌前沿当然这有一定的难度,即冲击的步兵跃起的时间与炮火开始延伸的时间应恰好一致才行,早半分钟不行,晚半分钟也不行。以国军当时的情况来说,他应具备这样的能力。但影片表现得令人失望。

一般来说,当防御方负责监视敌军炮火的观察哨判断敌人炮火急袭结束后,传递口令给指挥员,指挥员达命令二率坑道(或猫耳洞)内官兵跃出进入表面阵地这个过程,怎么说也要一分钟左右,如果攻击方步兵从前沿前200米处发起冲击的话,对于九连这样单薄的防御体系来说,一分钟的时间应该已经逼近防御前沿甚至已经跃入一线笙攘短兵相接了,怎么可能会像影片中表现的还有那么慢长的距离给你从容的准各。这未免太过分地贬低了国军的步炮协同能力。还有一个更不可能的错误,即急袭炮火的使用问题。对于影片表现的九连这么个单薄的防御体系,攻击方根本用不着延伸炮火,也没处延伸。可不知为什么在冲击的步兵正在发起忡锋时,其已经结束攻前火力准备的国军炮火又重新开火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火力急袭,这是古往今来极其罕见的打法,因为这样的话,受到打击的,将不仅仅是防御的一方,正在发起忡击的步兵也可能面临同样打击。这便不是一个步炮协同的动作成熟与不成熟的问题,而是一支军队的战场伦理问题了。一般来说,如果进攻一方的指挥员没有得精神病,战斗又不是对于攻方来说到了非耍鱼死网破同归于尽的地步,是不可能采取此一缺德的战法的,国军同样也不可能。

其二,他的步坦协同基本也是错误的。相对于步炮协同来说,步坦协同对国军也是一个新鲜的东西不过步坦协同比较简单,即使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复演练,出于本能,也足可达成差不多的协同动作。该片中,国军曾出现坦克冲击的场面。先不说攻击这么一个小小的阵地有没有必要搞这么大的动静,也不管影片中出现那种坦克(看不清型号,但可以肯定不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军能够装备的)有没有可能,就说他的协同动作吧。片中的坦克是孤立前出的,这完全不可能。在解放战争中,国军的坦克还极少,是宝贝疙瘩,一般是不用的,即使用,也会十分的谨慎。出于对坦克保护的本能,他是绝对不敢甩开步兵开足马力孤立前出的因为坦克的视界极其有限,观察死角很大,其乘员难以全面掌握战场情况,一旦失去了步兵的掩护,极易遭受敌人步兵的打击。国军没那么傻,不会干这亏本的买卖的。实际的情况是,受步兵机动能力与坦克数量的限制,国军坦克战术的应用,基本还停留在西方一战时的水平,辅助步兵攻击的水平上,返一万步说,即使坦克手想冒进,也不该前出到敌方步兵反坦克火力打击的距离之内,而应该停止在步兵能够打击的距离以外,然后用坦克自身的火炮、机枪对防御之敌进行打击,那时的我军没有直射火力,如果这样,就造成了我打得着你你打不着我的有利态势。可惜,他愣是孤立地冲入我军炸药包、******的攻击距离之内,这不是送死是什么,影片中所表现的这样的冲击法,在当时的国军中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影片中还有一辆坦克被我军山炮击毁的戏,这就只能惊叹我军实在太强了,山炮是典型的曲射火炮,是面杀伤兵器,是非要骤马挽拽或驮载才能机动的笨家伙.以山炮对决坦克,二者的机动性能、弹道系数等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而坦克居然败给了111炮,除了怪坦克孤军冒进和低能外,还不得不赞佩谷子地或冯小刚的超级神勇其三,他的炮兵兵器的使用就更是错误的解放战争时期,国军装备的火炮情况,是大口径压制火炮少而步兵随伴火炮多。在国军摘系部队中的王牌师(整编旅)一级,一般最多只有12门制75口径炮一个营,在少数摘系的军(整编师〕一级,一般最多才配有12门制105毫米榴弹炮一个营。像第8军、新7军这样的摘系部队,还没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妻子杂牌军,有的师门炮也没有,有的军也只有一个营的山炮而已。但此时国军团以下步兵部队中,不管是美械、半美械、国械还是日械装各的,多数步兵团都辖有战防炮一个连(4门),迫击炮一个连(6门,有的分辖到营),火箭筒6具则分辖到营,60炮则每连6门或分辖到排。其步兵直接支援火力相对于军、师属压制火炮来说,是足够强了。可影片中所表现的,却正好相反。我们看到国军在对九连阵地进攻前的炮火准备时,有好多门美制105毫米榴弹炮放列射击,可从头到尾,却连一门迫击炮战防炮火箭筒也看不到,这就显的荒唐了。

像仅有四十多人的九连防御的阵地,从某防御的正面和暴露的火力上,是极易判断其兵力兵器配备情况的,国军的侦察能力就是再差,也不至于将他们误当成一个团甚至一个旅吧。压制这样一个连的防御阵地,犯得着召唤军属炮兵(105榴弹炮)来打击吗?他一个军长(还得是娟系)就那么12门(有的仅自门)美式105槽,打这么半个连就配属这么多,他的作战任务就只是这半个连吗?那要是在别的方向遇到我军一个营怎么办?要是遇到我军一个团、一个旅、一个纵队呢?还有一个极其可笑的是,打击了半天,这么一个小小的连级规模的野战防御阵地,却并没有受到多么严重的破坏和人员杀伤,就让人无法理解了,这堂堂国军的军一级的炮兵到底是打的礼炮呢,还是根本就没装引信的臭弹呢。

甭管进攻方的国军是什么级的单位,只要他对敌情判断的差不太多,别说不会召唤军属炮兵,就连师属炮兵(75口径山炮)都用不着,只凭团营炮就足够了。按当时的情况,如果将一个团不同口径的迫击炮编成临时轻便炮兵群采取齐射的方式进行压制,是足可以让防御的九连难以支撑的。而当时的国军步兵,即有此炮战的经验与能力,也完全具备这样打的条件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整个影片中,我们却并未看到国军当时普遍装备的步兵随伴火炮的应用。九连阵地上,有两挺配置的极其错误的重机枪(当时,国共两军特别是我军用于防御的重机枪阵地一般隐蔽配置在两翼或反斜面,而不是像影片中那样暴露地配置在正面),这正好是国军战防炮与火箭筒最佳的打击目标,可防御方就那么将重机枪完全暴露地在正面射击,也并不按要求经常地变换阵地,而国军就愣是任其发挥,这就太让人感觉是在演戏了,而这戏也演得太假了。

其囚,他不该第一次冲击便使用那么多那么密集的兵力。一般来说,在解放战争时期,不论国共哪个军队,对于野战阵地的进攻,在炮火准备后,都先要采取小群多路并分成多个波次的试探性攻击,一是进行侦察,二是消耗疲惫防守之敌,待敌情基本明了,守敌受逐次消耗袭扰战力疲惫时,再以主力发起猛烈冲锋,一鼓作气解决战斗。可奇怪的是国军没这么做,而是只在进行一次炮火急袭准备后,便发起大规模集团冲锋。这样做的不利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是守敌的阵地构成、火力配系、障碍物设置等要素你可能还基本没掌握或掌握的不确实,其攻击便显得盲目:3个是守敌未经消耗与疲惫,锐气盛,以逸待劳,势必增大攻击的难度:还有一个是攻击的后劲小,一旦攻击受挫,势必造成攻击行动一波不如一波,对军心土气的影响必然利于敌而不利于我。除此之外,进攻方步炮协同又没循常规进行,有直瞄的也有曲射的团营属炮兵又不用,冲锋时又不懂得散开不懂得跃进,就那么慢慢悠悠地排成威武整齐的像是接受检阅一样的队形前进,能不败给谷子地们吗?要不怎么说配属了军炮的国军也打不过我军的半个连昵,导演非要让他打不过,他能打得过吗?

其五,他不该采用夜袭这一以短击长的打法。影片中,国军在大白天动用了军属火炮和统帅部直属的坦克进行多次忡击,都没能攻克谷子地们半个连的阵地,于是采取了夜袭的行动,这当然不用打也知道结果了,肯定失败嘛。

夜战、近战、打乱建制的混战、白刃战,可以有效迫使敌优势装备失去用武之地,变成只靠刺刀就可以分出高下的决斗,就成为我军长期以来以劣势装备克敌制胜的一套绝招。看一百米内硬功夫,看敢不敢刺刀见红,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每一名党员每一名战士能否经受住考验和是否受到尊重与提拔重用的标准。其中的夜战,早在红军时期就被成功运用,在几十年的战争状态中,早已养成一整套的成功经验与传统,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与国军战,仍然屡屡得手,一直是国军无法与之争夺的高地。掠’说这并不是多么难的事,可国军为什么就不能也用夜战近战针锋相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是个单纯的战术或技术问题了。夜战,其最难把握的不是战斗中的识别、联络、组织、协同,而是每一名战斗员高度自觉的主动攻击精神和上级组织对所属官兵超强的组织控制能力。这超强的攻击精神与控制能力,是由我军的性质所决定,是与长期坚持的坚强有效的思想发动密切相关的,他们的对于国卒,是不具备的。国军在抗战时,基于民族太义和对日本侵略军的深仇大恨,上下级之间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在这极强的力量作用下,每一名参战士兵高度自觉的主动攻击精神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国而夜袭在国军抗战时也不乏成功的例子。但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特别是到了一九四八年以后,国军的士气与我军已经毫无可比之处。从这个时候起,除极个别部队外,对于绝大多数部队来说,将部队集中起来进行较大规模的防御作战,还能将就,但其主动的攻击精神已经基本丧失,又缺乏像我军那种在思想上或者说在精神上超强的控制力,所以如果采取主动出击的战法,则极易使部队失去掌控。特别是夜战,就更容易造成建制上的混乱,造成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也不想找到宫的局面。而只要你当宫的在夜色中看不到他,指望他能够玩命地主动寻敌作战,做梦吧!他不缴枪投降不开小差就不错了。

基于这个差别,所以国军在三年解放战争时期,都尽量避免与我军夜战,倒是我军,却时时处处钻着垫子地变着法地寻找国军夜战。像影片中那样让国军送上门来夜战的事,不把我军乐坏了才怪。在大臼天都不能取胜的国军,竟然使出夜战这招,真怀疑这国军指挥员是不是我军卧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