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穿帮:民国军史中的以讹传讹
28478700000036

第36章 关于中正式的辩误

说到中正式,网仨曾有这样个说法,即中正式抗战开始后的产品不如早期产品,原因是战时生产比不上平时生产。这个原因,放在西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说得通的,看起来也是很有道理的,但在中国,却恰恰相反。为什么呢?

中正式在抗战前的产品,主要是巩县厂生产,极少量是粤军兵丁厂生产。巩县造的中正式战前质量没太的变化,应该是比较优秀的。抗战爆发后,特别是1943年底中正式改良完成后,相对于战前产品,质量只有更好而不是变差了。

抗战全面爆发后,从1937年9月开始,全国的兵工厂内迁到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大后方,开始进行彻底地归并、合组。经过了三年的艰辛努力,到1940年,原先军阀割据时期那些各自独立互不相干又小而全的兵工厂,已经成为一个经过了人力、物力资源的优化重组后统一计划的、高度集中的、分工明确的、互相补充又互相协作的有机整体。层然和西方列强相比,我国此时的兵工生产依然落后,包括枪械的生产也可能仍不如人,但从纵向比,不论其人才、设备、原料等的组织,还是科研、生产技术,都有了一个大的电跃。抗战开始后出品枪械(主要是枪械,火炮则仅限于迫击炮和战防炮,其他还不行)的质量和战前相比,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而不是越来越差。还有,虽然某项兵器分由二至三个不同的厂进行生产,但从图纸到模具、到原材料、到技术力量等都是统一调配,都是按一个标准实施的,因而也就不存在抗战前那种质量参差的情况单就中正式来说,内迁后是由一厂和四十一厂出品,这时的一厂造中正式和四十一厂造中正式,有些非主要的部件还是有区别的,并不完全通用。到了1943年10月中正式改制完成,三个厂的出口便已经高度统一,而且改进后的新的中正式不论哪方面都比原枪更加精良。因而我认为,那种抗战开始后中正式生产质量不如战前的说法,是靠不住的,有人说他曾亲耳听当年抗战的老兵说中正式由于生产的质量和使用过度等问题而出现威力降的现象,我同样不敢苟同。当年的亲历者,理应是最有发言权的,但在我看来,当年老兵的话也要进行分析探究,而不可以原封不动地拿来使用。

中正式的大规模生产是从1944年开始的,考虑到生产与装备的时间差,那么可以认定,大批量的,1,正式装备部队时,己然接近抗战的尾声。也就是说,到抗战结束时,绝大多数中正式应该还是新枪,如果使用与保养得法,应该不会像有些老兵说的磨损的那么严重。

那这些老兵又是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难道他们也会说假话吗?由于最近一些年对国军抗战老兵的过度拔高和某些热衷于炒作的媒体的胡说八道,一些抗战的国军老兵吹牛吹到没边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对于步枪这个与自己的功名基本无关的东西,说假话的可能性不大。但我还是认为,由于受到文化程度和当年角色地位的限制,他们对某些事情也未必搞得清楚,还有就是我们对他们所处的背景和言语习惯不甚了解,因而造成了误解。

这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老兵们将中正式作为那个时代所有仿制的毛瑟枪的泛称了。还有一种可能,是那些老兵将剔的枪误认为是中正式了。

在百年以来的兵器史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当某型枪的名声足够响时,当它的名字已经是老弱妇宿尽人皆知时,在民间,甚至在行伍间,它就往往会成为与它同类的但不同品牌的所有的枪的泛称。比如毛瑟枪、三八枪等就曾经是所有非自动步枪的泛称,盒子枪也曾是所有手枪的泛称(到了今天有些人还将背挎式的五四式手枪称作盒子枪)。举个例子,重庆最早的出租车是奥拓,当时重庆的人们将乘坐出租车称作“打拓儿车”或“打奥拓”。这一称法被沿袭下来,以至于到了奥拓车早已停产绝迹许多年后的今天,重庆的人们仍然较普遍地将乘坐出租车称作“打奥拓”或“打拓儿车”。那是不是中正式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呢?甚至出现更严重的情况,即将别的类似的枪真的就认作中正式了呢?我看很有可能。

八十年代初,我曾经和一位解放战争时期在国军九十二军当过兵的老人交谈,我问=您当时用的什么枪?他答老炎的中正式,我不解,反问美国造的中正式吗?他肯定,我愕然追问,可他也说不清楚什么了。我大惑,难不成美国也曾仿制过我们的中正式吗?或者说中正式还曾在美国生产过吗?

直到后来,看到了一篇文字,才终于解开这困扰了我二十年的谜团。这段文字讲,当年许多国军士兵,将美援的1903步枪称作“花旗中正式”,原因是该枪从远处看,其长短和外部轮廓都与中正式相似,而中正式的名字在当时叫得很响,几乎成为步枪的代名词,因而有此一称。“花旗中正式”,“老美的中正式”,这二者不是正好可以互相印证的吗?

说实在的,1903的外观从远处看是有点像中正式,但近看区别是十分明显的。倒是内战时期曾经进口到中国的德国24、捷克24、比利时1924/1930等枪以及它们的中国仿制品,由于与中正式有着摘亲的血缘关系,从外观到口径到结构都更像中正式,远看近看都像,以至于某些专业书籍和兵器杂志也时不时地张冠李戴。于是我就想,既然老兵们把不怎么像的1903都可以称作中正式,他们会不会也将比1903更像中正式的24、24、24以及该几种枪大量的中国仿制晶也统统称作或者看作我们的民24呢?

上为比利时24/30式,中间为捷克24式,下为中正式,因系仿造于同一母体,其外形难分彼此,但细看仍有区别。仅从护木看,三者就不同,比利时24/30步枪的上护木起于在尺庄之后端,止于二道箍捷克24步枪的上护木同样起于在尺座后端,但止于头道箍;中正式的土护木最短,起于表尺庭前端,止于二道箍。

这又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他们明知道这不是中正式,但因为当年这么称习惯了,几十年后也仍然这么称,就像重庆人早知道今天街上跑的出租车是“拎羊”而不是“奥拓”,但却仍然将其称作“拓儿车”样另4种可能是因为中正式在整个的抗战时期是炒得火却装备少,很多抗日老兵根本就没用过而只是看到剔的友军用过,对于中正式的区分识别他们也不甚清楚,只是中正式的名气太,别人说是他们也就跟着说是了。考虑到当时多数老兵的文化程度和在部队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当年与中正式同样都是仿自毛瑟的步枪品牌繁多又外形酷似等因素,我想这后一种可能更大。

如果他们真的也将24、挝、刚1924/1930等认作了中正式,那质量应该不会比真正的中正式差,可为什么却得出中正式很差的结论呢?问题出就出在中国的仿制货上。

抗战前的中国,除了象东北军、晋绥军、桂军、粤军、川军等较大较知名的兵工厂,还有数不清的像润南别廷芳、山东秦启荣、四川罗泽洲、湘西陈渠珍、闽南高为国、西康邓秀廷、义勇军冯占海、匪军孙殿英那样的袖珍级别的兵工厂,也都自己仿制步枪。而且除山阔外,全国大小军阀的兵工厂所生产的步枪,几乎全都是以毛瑟98为基型的各种型号的仿制品或各种仿制品的仿制品,其中自然不乏上面说的几种。这些仿造步枪,即使是同一种枪型,由于产自不同的厂家,质量上也是参差不齐的特别是国内一些地方小、修械所等仿制的步枪,其质量更是千差万别。抗战时期由国府统一组织下的步枪生产,仅汉阳造和中正式两种,但步枪对于当时的中国士兵来说,却并不能像草鞋那样有新的就可以把破了的扔掉。在许多还妥靠大刀、长矛做兵器的地方军阀部队中,即使膛线全磨光了,枪也不是轻易就肯扔掉的因而抗日军队的装备可就不仅仅是汉阳造、中正式这两种了,恐怕二十种也不:吧。中正式与24、24等本来就是克隆自同一个母体,而后者来到中国后又被再次大量克隆,我们许多战士特别是那些杂牌军的战士就是扛着这些在内战中打的老掉了牙的土造洋枪走上杀敌的战场的。正因为这个原因,抗日的战场上,便同时出现了许许多多外形与中正式几乎一模一样的家伙。于是,当年的老兵将其统统归入中正式甚至错误地认为它们就是中正式的可能性就十分的大了。这就像我们今天的士兵极有可能会将朝鲜的58式、埃及的、南斯拉夫的70等烁的仿制品误认作56式一样这些仿制的毛瑟枪,除了外形与原枪酷似以外,其质量多数劣不堪言,如果真的将它们认作中正式的话,那中正式的名声不臭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