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穿帮:民国军史中的以讹传讹
28478700000058

第58章 保定的军校不等于保定军校

保定军校,系指存在于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十二(1931)年的开设于直隶保定的陆军军官学校。这本来并不存在争议,但一些著文者,或对那段历史不甚明了,或掺杂了某些利益方面的因素,在关于保定军校的介绍中,却往往有着极不严格也很错误的定义,即将所有清末民初开办于保定的军校统统称作保定军校,于是毕业于北佯测绘学堂的吴佩孚、毕业于北洋师范学堂的郑俊彦、曾就读于通国陆军速成学堂的******等便都被称作保定军校毕业生了。这显然是错误的。1983年出版的《阿北近代大事记》中,则是这样说的,“保定军官学校成了”。

1906年5月8日,开始名为陆军行营军官学堂,段祺瑞任督办:1907年改为武备学堂,并令每省保送学生百人;辛亥革命后,又改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蒋方震。”短短几句话,错误百出。上述种种说法,在当年,既不为保定生所承认,在今天,也从来不被史学界所首肯,但在对那段历史不甚了解的人们中间,却极易造成误导。

如果仅仅是地滩书籍或电影电视剧什么的这么说,也就罢了如果仅仅是为了招揽旅游资源而出自导游小姐之口,也就罢了,可前几年有一部编的相当不错的工具书《保定军校将帅录》,也将清末民初所有存在于保定的军校全部地装进去了,这就将原本在学术界从不存在争议的问题弄乱了,就忍不住想说几句了回清末民初,保定的确是中国的新军建设中心,也是军校集中的太本营。自袁世凯执掌清末练兵大权之始,在编练新式陆军的同时,也对军事教育倾注了太量的心血早在新建陆军时期,便开始了军校教育的试点,开办了步兵学堂(冯国璋任总办)、炮兵学堂(段祺瑞任总办)、工兵学堂(玉士珍任总办),统称为行营武备学堂。新建陆军改称武卫右军时,又改称随营武备学堂,造就了如刘沟、孙传芳、张土侄、张树元、陈乐山、于学忠、徐永昌等一代名将。

1902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官升了,权大了,袁的练兵热情更加高涨,办军校的劲头更足了,从此,直隶总督府所在地保定便成为清末编练新军的中心,也成为一系列军校的大本营。北洋行营将井学堂、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参谋学堂、测绘学堂、师范学堂、马医学堂、军械学堂、经理学堂、宪兵学堂等相继开办,为北洋建军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孙岳、王承斌、周荫人、齐登元、蒋鸿遇、刘玉坷、郑俊彦、吴佩孚,张伤,李景林等,以及北猝速成武各学堂改为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后的杨杰、蒋中正、张群、李耀珩、方声涛、王柏龄等,以及再后来的陆军军官学堂(陆军大学)的陈调元、吴光新、魏宗瀚、张敬尧、李济深、周凤歧、阮肇昌等,均从这里走出。

既然以上这些军校都设于保定,那么能不能将其都称作保定军校呢?不能.那是两码事,就像北京的大学与北京太学是两码事一样,就像南京的饭店与南京饭店是两码事一样,保定的军校与保定军校也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保定军校是有特指的,它就专指存在于民国元年到民国十二年间的陆军军官学校,而并不泛指所有存在于保定的军校自不错,保定军校只是俗称,其正式的名称为陆军军官学校,并没有保定二字冠名而既然是俗称,那又有什么约法只能称这个而不能称那个呢?有,这个法则就是无数史学前辈与保定出身的将领们长期以来的约定俗成。这种约定俗成,丝毫不比某个权力机关的命名或某个皇帝的钦定效力更弱,同样需要我们共同遵守而不容有半点的更改。比如黄埔军校,也不是正规命名,也是因其所在地而叫起来的俗称,那能否将同样存在于黄埔的水陆师学堂、陆军速成学堂和陆军小学堂等都称作黄埔军校呢?能否将毕业于黄埔陆军小学堂的张发奎、薛岳等与杜幸明、王耀武们一并称作黄埔生呢?不能。那样的话就乱套了。

也许有人会说,即使保定军校有特指,即使测绘学堂、马医学堂、师范学堂等可以排除在保定军校的定义之外,那’已的前身保定速成学堂也称作保定军校难道不可以吗?就好比人民解放军虽然是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叫起来的,但其前身不是可以追溯到二十年代吗?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得先妥搞明白保定速成学堂是不是保定军校的前身,搞明白保定军校有没有前身。

的确,包括《保定军校将帅录》的作者在内的许多人是认为保定速成学堂就是保定军官学校的前身的,那么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呢?不是的。保定速成学堂与保定军官学校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保定军校就没有前身。

所谓的保定速成学堂,包括前后两个单位,即存在于19031906年的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和存在于19061909年的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均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学堂,培养了一大批吨吨风云的将领,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那么,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在陆军军官学校尚未开办肘,是先开办速成学堂,而后再由此基础上逐渐过波到正规教育体制的军官学校呢?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称保定军校的前身为保定速成学堂,是可以说的通的,但,它不是。

首先,两者的性质就不同。清练兵处颁布的《陆军学堂办法》规定,全国陆军学堂区分为三种类型,即课学堂、速成学堂和在职培训学堂。其中,课学堂为长期的正规的军事教育,具体义分为四个等级或四个阶段,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陆军兵官学堂和陆军大学堂。但按照这一四级递进的陆军军官培养体制,要培养一名军官,得需要十二年的时间,而北洋建军正急需要大批军宫,显然不可能再等十二年,于是,才“拟别设速成学堂区,以为救时之用”。这便是《陆军学堂办法》中规定的第二种类型——速成学堂。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为应急而开办的。由此可见,它与处于正规军事教育第三级的兵官学堂根本就不是一个类型。

其次,两者的隶属也不同。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只是省级的速成武备学堂,就像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江苏陆师学堂、陕西武备学堂等一样,它只是直隶一省的速成武备学堂,隶属于直隶总督。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初拟名为兵官学堂,从它的筹建之日起,便不隶属于任何省区,而是隶属于中央政权,是一所全国性质的军官学校。可见两者从最初的性质上看,一个属于直隶省,一个属于中央,根本不是一个系统。

第三,两者从时间的连续上也搭不上边。到了1906年,清廷感觉到袁世凯与张之洞等练兵颇具成效,担心尾大不掉,于是勒令北洋迷成武备学堂停办。这时,保定军校的前身兵官学堂仍在筹建中,距正式开学却还有远远六年的时间呢。说这个速成学堂是军官学校的前身显然搭不上边际。

随后建成的通国陆军速成学堂与保定军官学校搭不搭得上边呢?也搭不上。这个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建成于1906年,也称协和陆军速成学堂,是一所全国性质的军官学校。该学堂的一切教学训练仍用原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的旧法,其教学管理人员从监督到下面的科队等也仍然是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的原班人马,只是招生范图已不再主妥局限于直隶一省,而改为面向全国,可以看作是由北洋速成学堂升格而成。

北洋速成学堂与通国速成学堂是有着沿革关系的,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屋然隶属上属于清廷中央了,但它的类型仍没有改变,仍属于应急性质的速成学堂,是准备在正课学堂办成之后就停办的。但实际上,由于当时无法预料的原因,在正课学堂尚未办成之前的1909年,它就已经停办了。陆军军官学校(清季称兵官学堂)筹建于通国速成学堂开办之前的1904年。由于其性质不同,其要求远比速成学堂为高,筹建亦慢,因而迟至1912年才正式开学。

可军官学生开学虽晚,但兵官学堂的入伍生是早就正式招收了的,因此也可以看作兵官学堂是早在清末就已经存在了的从这时间表上能看出什么呢?一方面可以看出筹建于1904年的兵官学堂断断不可能从比它晚两年才开办的道国速成学堂那里得到传承:另一方面则看出到军官学校开学时,原来的速成学堂早就连个影子也不存在了,说它原本就没想继承,即使它想继承,叉上哪儿去继承呢?

陆军军官学校与陆军速成学堂,就好比是两栋房子,栋是永久性住房,因要求较高,故而开工早建成却晚;另一栋是临时性板房,要求是能快建快用,却并不准备长期保留。两者根本就不是一码事儿。那种认为保定速成学堂是保定军官学校前身的说法,无论怎么说都说不通保定军校就没有前身,如果非要找个前身,那也只能是处于筹建中的清季兵育学堂而不能是其他。

为什么有好多人都说保定速成学堂是保定军官学校的前身呢?个人猜测,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二者同在一个校址的关系的确,虽然最初拟设的兵官学堂,其堂址并不在保定,而是在京师,但后来建成肘,则改在保定,而且就在原清季军官学堂的旧址上开办(此时军官学堂己改名为陆军大学迁往北京〕,而这军官学堂的旧址又正是原通国速成学堂的日址,于是也许有些人就据此认为它与保定速成学堂存在着继承的关系。这就风马牛不相干了。新中国成立前的国民革命军在南京的汤山办有炮兵学校,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解放军也在汤山办有炮兵学校,能将二者说成是继承关系吗?不行的。即使是同属于人民解放军的院校,也没有这个论法。

比如重庆的林园(林园是个地名),自重庆解放至今一直是军校所在地。重庆刚刚解放时,曾是二野军政大学的校区,后来二野军大取消,又在原校址改建成步兵学校,再后来步兵学校又取消,还在原校址又改建成通信兵学校。这三者虽然都是解放军的院校,虽然全都在一个校址,甚至连教学设备许多都在沿用,但其历史却各算各的,并不存在丝毫的沿革关系。再举个例子,黄埔军校开办之前,就在同一个校址,还曾经存在过一个黄埔陆军小学,你能将这黄埔陆军小学看作是黄埔军校的前身吗?不成的。

第二个可能的原因,我猜大概与那个清季的陆军军官学堂有关通国速成学堂停办后,其在校的师生全部合并于陆军军官学堂的速成科。这里就有4处容易混淆事实上也的确经常被混淆的,即这个陆军军官学堂,因为其名称与后来的陆军军官学校仅一字之差,于是好多人便误认为这就是后来军官学校的前期称法了.不对的,这个存在于清末的军官学堂,是陆军大学的早期称法,而民国后的军官学校,在清季名曰兵宫学堂这是两个概念,是两个名称虽然接近而实质截然不同的概念。那种认为保定速成学堂是消化于陆军军官学校的认识,是错误的。保定速成学堂,是消化子陆军军官学堂,而不是消化于陆军军官学校。

还有第三个原因,即有些人明知这样定义不妥而出于利益上或其他非学术上的考虑非要坚持这样定义。这我就不想评说了。

在日中国,军人们是习惯认同学关系的,只要有那么一丝一缕的关系,便极愿意认作同学,以互为奥援。比如那著名的“四校同学会”,就让许多只读过陆军小学或陆军中学(预校)而没能进入保定军校的军人与保定生认作同学。这虽然牵强,但总归是有一些联系,因为陆小与保定军校是同一体制下不同教育阶段的关系:再比如将留日成城学校、振武学校而未能最终进入士宫学校的同学也一并写入士官同学录中的做法,也牵强,但也总能站七点关系:至于北洋速成武备学堂与后来的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尽管前后性质有所不同,但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升级扩建而成,血缘关系一脉相承,前后同学是天经地义,早期的张纺、蒋鸿遇、李景林与后期的杨杰、蒋中正、李榻珩等认作同学也就理所当然,但从来没有哪·{.保定同学与速成学堂的学生攀这种关系。

曾经就读于保定速成学堂的******、杨杰、张群与保定军校毕业的陈诚、白崇禧、张治中、顾祝同之间,就从没见过互相以同学相称的记载:奉军中的李景林、彭振国与魏益三、荣臻之间,直军中的王承斌、孙岳与杨化昭、徐寿椿之间,也从没见以同学相称的记载为什么?因为二者八竿子都打不着。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认为包括《保定军校将帅录》的作者在内的好多人的说法,即保定军校的前身是为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的说法,实在是太值得商榷了。

今天,当你说到黄埔军校,大家都清楚其所指,不会有人再问你说的是黄埔岛上的哪一所军校,说明这一约定俗成已经深入人心,广为大众所接受,保定军校炒的远远没有黄埔军校那般火热,不过对于民国史的研究者与爱好者而言,其所指是哪一个也是众所周知,一般不会有谁将保定测绘学堂或保定军械学堂也说成保定军校,同样也没有谁会将吴佩孚、齐整整元等与陈诚、罗卓英们一并看作保定同学,但对于普通的读者而言,则极有可能理不清保定当年存在过的名称相近而性质各异的众多军校的脉络,因而也就不大能够弄清楚保定军校的具体所指。但越是这样,我们越是有责任把它说清楚,而不是相反。

由郑志廷、张秋等编著的《保定陆军学堂暨军官学校史略》,这本书编的好,书名取的也好。从营销的角度讲,它肯定不知叫作《保定军校史略》更好听和更能获取好的卖点,但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它这个书名取的是科学的、负责任的。建议有兴趣的不妨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