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闹市观潮
28481100000035

第35章 遇思(6)

《官德》宜选择一些讲真话的正面典型(讲真话、促进社会进步的历史人物故事)并予评论。也就是,应删除书中关于“诛杀崔浩”的段落,另外选择一些“富有激情”讲真话的史实,以“弘扬正气”,激励为官者。比如: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还比如: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颗櫻桃树。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一顿教训。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闪避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被感动了,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同样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因在“水门事件”中撒谎败露而被迫引咎辞职;克林顿也因为在不光彩的绯闻案中撒谎而险遭弹劾。一个因诚实而受到爱戴和尊敬,两位因撒谎而在政史上留下污点。反面典型:“皇帝的新衣”、“烽火戏诸侯”等。还可以参考: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专著《讲真话》有关章节。

第三,书中“不功高盖主”的理论,对于共产党人而言,显然是不合适的错误理论。我们共产党人历来提倡:敢想敢干,追求“一代更比一代强”、“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做下级的“作为”都不能超过上级的“作为”,都害怕比自己的上司干得好,我们这个世界怎么能进步?因此,关于“不功高盖主”的文字也宜删除,而增加“真抓实干”、敢于“建功立业”的内容。要不然,我们现实社会存在那么多急需改革、改变的问题、矛盾何时得以改变?

或者,可以将书中“不功高盖主”改为“不可怀有不臣之心”。年羹尧的悲剧在于:“恃功骄傲”,任人唯亲,培植个人势力,怀有“不臣之心”。其实,“功”比“主”高,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甚多。成就伟业,需要一大批特别能干的高人。人类社会的发展,更需要这样一些能人的建功立业。如果下级的作为不能高于上级;小官员的作为不能超过大官员;大官员的作为不能赶上“皇上”的作为。这个世界就很悲哀啦!

问题的关键或危险在哪?作为下级官员、小官员、下级对上级、“臣子”对“皇上”要“尽忠”、“尽职”,在事业上要努力地有所作为,但不能怀有因为自己有一些作为、有一些特殊贡献就想“取而代之”的僭越思想,也就是所谓的“不臣之心”。简言之:可以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概,不能有“犯上作乱”的思想。

当然,作为圣贤的“天下为公”,作为共产党人的“为人民服务”,无论哪一级领导干部,如果自己并非经国之“栋梁”、并非可以“救世”之英才,却非要“占着茅坑不拉屎”,就不好了,应当有“让贤”之胸襟,犹如尧禅让于舜。不过,做一个本分的下级,如果立了“大功”,一方面,绝对不可骄横放纵、为所欲为。另一方面,应该更加谨慎、恭谨,防止“皇上”(小心眼的上级)对“有大功者”(往往处于被领导的地位)实行“兔死狗烹”的政策,必要时,学学范蠡,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或者“换一种活法”(比如调离、挪窝),回避一下“皇上”的杀气,“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岂不很好吗?帝者,师之,甚幸;王者,友之,幸运;霸者,奴之,悲哀。处于“下位”者,当取其善而为之,良禽择木而栖,不能因为区区五斗米折腰,不能因为做官失去自我,更不能为了升官而丢掉自己的灵魂。

(2012年4月12日北京)

编审文稿常见之硬伤

好在:经我等同仁努力,文稿中的“瑕疵”大多已经被我们纠错,极少部分难以“出笼”的“孩子”也已经被我们残酷地扼杀于摇篮之中。读者若看到相关书籍时,已经旧貌换新颜啦。(当然,也有不让改的,不能改的,肯定更有该改而未改的)。

硬伤之一:思想倾向、政治观点失准

衡量一种理论或政策的优劣,判断一个官员的好坏,站在历史的角度,无非三条:能否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能否有助于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这三条综合起来分析、判断,是非功过,自然一目了然。我们也许是历史的参与者,也许是历史的见证者、瞭望者、学习者、研宄者,总该能判断是非。如此,好像片面地否定或者片面地肯定,都不是科学的态度。辩证法、一分为二还是应该坚持的。

在网络世界,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文稿,忧国忧民之心令人感动。遗憾的是:许多好文章竟然没有得到较好的支持,相反,反对之声不绝于耳。从支持率和反对率来看,我甚至觉得:是非被颠倒了。真正咄咄怪事!值得研宄。这种情绪有代表性吗?难道说:一些读者连起码的判断力都丧失了吗?还是有人故意“放大”对“正义之声”、“进步之声”的“声讨”呀?如果这样?又是何等居心?进而思之,岂不令人胆战心惊?莫非“邪恶”的东西已经到了左右舆论的地步?莫非“正邪之争”已经处于“白热化”的程度?因为这种类似的情况,在网络世界屡见不鲜,在一些所谓名人的专著文稿里,也不断发现一些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悖论。需要引起一切拥有战斗之气的理论战士们群起抗争啦!否则,歪门邪道、歪理邪说以及是非不分就可能成为舆论的主流,如此,也许离我们真正亡党亡国就不远了吧!

如罗振宇的《罗辑思维》里,有“禁毒有害”、“马克思主义过时”等观点,就显得极其荒谬。关于“禁毒”问题,在我们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历届政府都严禁毒品。在外国,任何一个负责的政府,都会严厉打击贩毒,禁止毒品流通。所谓“开禁毒品”,岂不冒天下之大不韪?至于所谓“马克思主义过时”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上世纪末,苏联、东欧剧变,主要是因为一些人将“经念歪了”,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严重脱离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其实,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直到今天,其精神实质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共产主义依然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憧憬。人类历史已经多少年?社会主义的实践又才多少年?以历史一瞬间之事,就断定某种主义的彻底失败,是否过于绝对化?

梁衡的《官德》写得不错,有较好的教化作用,但里面有“伴君如伴虎”、“不功高盖主”等观点确属不妥之论。可将这些内容换为“建设政治清明的社会制度”,可与党的******所提倡的“政治清明”的执政理念相呼应。《官德》书中“不功高盖主”的理论,对于共产党人而言,显然也是不合适的谬论。我们共产党人历来提倡:敢想敢干,追求“一代更比一代强”、“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做下级的“作为”都不能超过上级的“作为”,都害怕比自己的上司干得好,我们这个世界怎么能进步?因此,关于“不功高盖主”的文字也宜删除,而增加“真抓实干”、敢于“建功立业”的内容。要不然,我们现实社会存在那么多急需改革、改变的问题、矛盾何时得以改变?自古以来,成就伟业,需要一大批特别能干的高人。如果下级的作为不能高于上级;小官员的作为不能超过大官员;大官员的作为不能赶上“皇上”的作为。这个世界就很悲哀啦!

硬伤之二:有些文稿粗制滥造

近些年来,文化产业化思潮泛滥,讲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的倾向甚嚣尘上,一些作家“下笔”往往看得是如何赚钱,一些责编“看稿”也往往要看拿多少提成,社会责任心逐渐减少,是非判断逐渐模糊。有一些部门或者作者,出于要名、要利、要钱等方面的考虑,对什么是“文学类作品”、什么是“应用类文章”好像都没有搞清楚,就敢出书、出丛书。于是,一些粗制滥造或比较低级的“跟风”之作,“浮躁”之心跃然纸上,快餐文化、垃圾文化的色彩日益严重。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的大氛围之中,从事图书出版事业,风险与机遇共存,不良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我所接触到的文稿,就其存在问题而言,如果从“文以载道”的角度看,主要是“社会责任心”不够,所以出现不少“问题作品”;如果从“写作学”的角度看,主要是“谋篇”不够,所以经常碰到文章体例不当、文章结构与内容脱节等问题;如果从“编辑学”的角度看,主要是“统稿”不够,所以往往出现即便同一本书,在文体、风格、语言、论证等方面五花八门、极不协调的现象。

一是体例上混乱不堪。如XXX编著的《孟子·荀子》前后四卷,研读国学经典中的经典,洋洋百万余言,有重要的赏鉴意义。但该文稿在内在结构的整体性、逻辑性方面比较差。前两卷主要体例为:“原文、注释、译文、赏读”四大块,接在这四大块后面的“传世典故”似有“狗尾续貂”之嫌,与前面的内容,好像是两张皮。而《孟子》部分的“传世典故”要比《荀子》部分的“传世典故”多得多。前两卷与后两卷相比,显得有些不够协调。就前两卷而言,如果将“传世典故”有关内容分门别类地纳入“赏读”那一块,可以使比较“单薄”一点的“赏读”部分丰满起来,也可能使整个文稿内容更加协调一些、厚重一些。将《孟子》与《荀子》合在一大本书里出版,暗合司马迁之意。但现在的文稿,“孟子”部分“原文、注释、译文、赏读”显得较有章法,而“荀子”部分较“盂子”部分,虽多了一个“题解”,却没有安排“赏读”,“荀子”部分的“传世典故”内容也没有“孟子”多。如果依然合在一起出版,前两卷与后两卷在“体例”、编撰内容上似乎应力求一致。

二是内容上喧宾夺主。如XXX主编的《大连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研宄》主要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虚多实少。该书虽说的是大连地区的事情,但既已出书,就具有了给他人做榜样、让人学习、借鉴的意义,涉及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战略性问题。因此,就不能仅仅就眼前的局部问题“就事论事”,还必须具有大局观点、长远观点,考虑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后的发展,给我们的后代子孙打好基础,经得起历史检验。但该书似有书生空谈之嫌,“城市化”建设的目标、步骤、措施(中、长远的)似乎都不够明确,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至少科学地“细化”不够。其实,无论是谈“城镇化”建设还是讲“城市化”建设,指标性的“美好蓝图”应该有所阐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发展是最根本的。就某一地区而言,不能离开中国谈建设,不能离开地球讲发展。二是涉嫌偏题。该书旨在研宄、论证“大连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而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的内容所言及的是有关“城市化”定义的阐释以及世界、中国对该问题的主要做法和政策,窃以为:这些可以压缩在“第一章绪论”里面简要地阐述即可,单独“设章”,洋洋近百页,占全书1/3的比重,显得相当地不合适,有“喧宾夺主”之嫌。第五章,主要讲意义;其第一节、第二节的内容与第二章的有关内容有“重合”之处,似需予以必要的调整一一最好在“绪论”概而言之,在其他各章不再谈起。第六章,讲大连与其他相关地区的发展关系;第七章、第八章,主要讲大连“既有”的实践;第九章,主要讲大连的发展“构想”;第十章,主要讲“政策建议”。逐章分析,该重点阐述的不详,不该详说的却“言之过多”。

三是表述上文不对题,如XXX编写的《中国父母培养孩子最易犯的1001个错误大全集》在许多小章节里,对所列问题没有进行必要的正反两个方面的论述,所谓错误观点并没有给予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大多是泛泛而谈,赞成的理由,批评的原因,并没有讲清,更没有在“正反以外”,指出最为合适的主张。从而导致许多章节的文字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典型的节段如《称赞不用区分恰当与否》、《个性以分数衡量》、《受嘲笑的孩子会丧失发问的意愿》、《对孩子滥用激将法》……《孩子不应该关心大人的事》,实际上,该标题下,主要阐述的是大人与孩子之间如何相互尊重、如何沟通、分享玩具。《教育孩子可以没有礼貌》,实际上,阐述的是:向他人借东西,不要偷东西。《纵容孩子哭》,实际上,阐述的是:信用。《轻易给孩子带上早恋的帽子》,实际上,阐述的是:“孟母三迁”、欺骗与信任。《过于在意孩子的外貌》,严重偏题。第15章叫《……自我保护能力……》,但其中不少“小节段”与“自我保护能力”无关,类似的还有:《对孩子有求必应》、《纵容孩子的任性》、《教育过程不相互配合》、《不尊重孩子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