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孙权
28484300000012

第12章 就是要证明自己

孙权把心目中的女神徐氏接回吴郡,终身奉养。孙高傅婴两人也因功得到重用。

在连续发生叛乱后,重臣张昭更是力主安定内部。

时光如流,岁月不居。不知不觉间,四年很快过去了,孙权已经二十六岁了。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里,孙权的内心渐渐躁动起来。双料女神徐氏带给他的不仅仅是自信,也有巨大的压力。一个手无寸铁的弱女子都能漂亮地建功立业,孙权却还是没能证明自己。当然,一个总是想着要证明自己的人,说明他心里还是很不自信的。

孙权决定再次攻打黄祖。张昭虽然不太情愿,但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阻止孙权蠢蠢欲动的雄心。

不过,孙权的这一次进攻却不怎么顺利。双方一直僵持不下,谁也没能率先打开局面。

就在这个时候,吕蒙来报,说黄祖手下骁将甘宁主动来降。

甘宁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孙权第一次征讨黄祖时,就是甘宁一支利箭,射死了猛将凌操,救了黄祖的命。如果没有甘宁,黄祖上一次就在劫难逃了。那么,对黄祖有着救命之恩的甘宁,为什么要选择在两军相持的关键时刻来向孙权投降呢?

这会不会是诈降呢?孙权脑子里不由升起了这样的一个问号。

这是孙权第一次处理外人来降,他毫无经验,心中无底,于是向吕蒙详细询问了甘宁的情况。

甘宁的经历颇为励志。他年轻时就以豪侠闻名,聚集了大批轻薄少年,横行乡里,后来更是演变成了强盗,在江上劫掠。从这些经历来看,甘宁颇有孙坚、孙策之风。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孙氏父子吸引来投的豪杰之士,大多和他们脾气相似,性格相投。比如黄盖、周泰、太史慈等人均是如此。

等到年纪渐长,甘宁渐渐领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立即改恶从善,不再抢劫,转而攻读诸子百家,竟然成了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后来,他带着八百少年勇士,前去投奔刘表,想要建立一番功业。但是刘表的庸碌无能却让他大失所望。甘宁听说小霸王孙策横扫江东,英名远扬,就想入吴投奔孙策。但是黄祖镇守江夏,甘宁过不了江,只能投靠在黄祖麾下。

黄祖因为甘宁年轻时曾经当过****,一直对他印象不佳,不肯重用。后来,甘宁射杀凌操,救了黄祖一命。甘宁以为黄祖出于感恩心理,会对自己有所回报。没想到黄祖毫不领情,依然对甘宁不冷不热。

黄祖部下的都督苏飞实在看不过眼,多次在黄祖面前推荐甘宁。但黄祖固执己见,始终把甘宁当过截****的经历当作污点,绝不肯重用。黄祖的“一日为贼,终身不用”的观点被甘宁得知后,甘宁立即心生去意。而苏飞也因为自己多次举荐无功,对甘宁心生愧疚,于是给甘宁出了一个主意。

苏飞到黄祖面前保荐甘宁去当邾县县长,这样黄祖鞭长莫及,就可以自行去投奔东吴了。甘宁依计而行,果然带着数百名部属,成功脱身,来到江东。

孙权略一沉吟,想起了兄长孙策与太史慈的往事。当初,太史慈也和孙策处于敌对阵营,两个人曾经真刀实枪,以命搏杀。但孙策最终却以自己的恢宏大度折服了太史慈。太史慈诚心归顺,一直为东吴效力,而且成了江东的核心力量。

尽管孙权十分担心甘宁可能是诈降,很想一拒了事。但太史慈的先例已经历历在前,孙权也很担心,如果自己不敢接纳甘宁,很多人都会因此嘲笑自己的心胸气度没法和孙策相比。虽然孙权此刻已经放弃了全盘孙策化,但孙策所营建的江东荣誉文化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更改的,依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在这两难的情况下,孙权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如果你还记得在孙权身上曾经出现过的“逆恐反应”这一特殊的心理防御机制,应该不难做出判断。

吕蒙看出了孙权的担心,连忙接着说:“甘宁来投的时候,担心我们江东对他的过往怀恨在心,不肯收留他。我说主公您求贤若渴,怎么会记取旧恨呢?况且,当初不过是各为其主,又哪里有恨?为了让他放心,我和他折箭为誓,保他没事。甘宁回去后就带着数百名部属渡江来投主公了。请主公钧断!”

吕蒙这小子真是把事做绝了!如果孙权再要犹豫,他的心胸岂不是连吕蒙也赶不上了?孙权当然不干。于是,逆恐反应再一次发挥效力,孙权满怀担心,接纳了甘宁。

吕蒙在这件事情上的“先斩后奏”,虽有僭越绑架孙权之嫌,但他对甘宁所说的那句话话,大大美化了孙权的形象,这正是孙权当前最渴盼,又最匮乏的评价,孙权在担心之余,却也心花怒放,从此对吕蒙的偏爱之情更增几分。

孙权接纳了甘宁,黄祖顿失一臂,众人皆大欢喜,以为攻破黄祖在望。但有一个人却不干了。

这个人就是和甘宁有杀父之仇的凌统!甘宁来投前念念叨叨的“旧恨”,实际上就是指这件事。

凌统闻讯后,红着眼睛,提着刀,冲入孙权的中军大帐,来找甘宁拼命。孙权大惊,急忙亲自将凌统抱住,又让甘宁赶快暂避一旁。

这又是一个孙权从未经历过的乱局。甘宁和凌统之间的矛盾,属于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是很棘手的矛盾。孙权当然不能责怪凌统不顾大体。但如果凌统念念不忘报仇,甘宁呆得不安心,肯定是要走的。而最坏的局面则是两败俱伤。

以孙权此刻的智慧,根本就解决不了这个难题。他只能像所有没办法的人一样,温言安抚凌统的情绪,又告诫甘宁尽量远离凌统。

凌统见孙权以主公之尊,对自己软语相劝,只好暂时按下了复仇之心,但他心中对甘宁的恨意却像定时炸弹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出来。

孙权好不容易安抚了凌统,正要与诸将商议如何打破僵局,攻克黄祖,后方却又传来了一个噩耗。

孙权的母亲吴太夫人病危了!

孙权大惊,急忙撤军而归。孙权这一次的自我正名之举,不得不再一次划上休止符。

作为一个女人,吴太夫人这一生真是太坎坷了。她眼睁睁地看着丈夫、长子、三子横死暴卒,英年早逝,如此沉重的打击,对于她的身心伤害至深。而且,她还日夜担心次子孙权无力承担江东重任,这也极大地耗费了她的心力。在备受折磨与煎熬后,吴太夫人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但是她还不能放心而去。

弥留之际,吴太夫人让孙权把周瑜张昭找来。吴太夫人对周瑜张昭说:“我当年生孙策的时候,曾经梦见月亮入怀。后来生孙权的时候,又梦见太阳入怀。我找人卜算,说是梦见日月入怀,是大贵之兆。不幸孙策早死,现在江东的基业都交给了孙权。希望你们两位好好扶持他,以师傅之道,早晚教诲,不让他犯错,我死了也就瞑目了。”

这又是一次临危托孤,周瑜张昭含泪答应。

吴太夫人说的话颇多奇怪之处。托孤也就托孤了,她为什么要着重点明自己孕育孙策孙权时梦见日月入怀呢?这番话当年她只对孙坚一个人说过。为什么今天要旧事重提,公之于众呢?

要知道,梦见日月入怀,是大贵之兆。所谓大贵,其实是暗指有帝王之象。在汉室朝廷的统治框架下,这话说出去是要杀头的。吴太夫人隐忍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临终的这一刻却忍不住说出来了呢?

说来说去,还是源自对孙权的不放心。

吴太夫人担心自己死后,孙权的能力不足以驾驭周瑜张昭等重臣。为了让周瑜张昭能够死心塌地地忠于孙权,吴太夫人不惜搬出了自己压箱底的秘密,以此来昭示孙权之贵,实属天命。天命是最高的权威,又有谁敢违抗呢?

其实,吴太夫人内心里也是自我矛盾的。如果梦月入怀是大贵之兆,那为什么孙策还是不幸早死了呢?既然梦月入怀,不得善终,谁又能打包票说梦日入怀就一定大贵无匹呢?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她必须这样说,必须这样做。因为,这是一个母亲为她所挚爱的儿子所能尽到的最后一点心力。她是多么虔诚地希望,天命之兆能够帮助儿子树立威信,稳固政权啊!

母亲无私的爱,孙权自然是能够领略到的。但母爱也给孙权带来了无形的伤害。孙权此刻最需要的是真正的认可,而不是勉励,更不是担心。只是,没有一个人懂得孙权的心声。

吴太夫人交代完周瑜张昭,又转过来吩咐孙权:“你一定要以师傅之道来对待子布和公谨,切不可怠慢。我的妹妹还在,以后你一定要像对待我一样来侍奉她。还有,你要善待恩养你的小妹,给她找个好夫婿。儿子啊,好自为之!”

交代完了这一切,吴太夫人闭上了眼睛,用自己的生离死别告别了这个带给她太多生离死别的世界。

孙权难掩悲痛,泣不成声,但内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迹来,向九泉之下的母亲证明自己。

……

心理感悟:不匹配的爱,其实是一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