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孙权
28484300000028

第28章 万般唯有读书好

当孙权正在为屡屡受制于刘备而烦恼不已之时,却得知刘备已经应西川刘璋之请,带领庞统、黄忠、魏延等人入川支援,帮助刘璋抗击东川(汉中)张鲁去了。

孙权对此极为愤怒,这有两个原因。

第一,周瑜的遗言一直牢牢印刻在孙权心中。他知道,刘备必定会借此机会夺取西川。孙权想起当初刘备极力阻扰己方攻取西川,现在却腆着脸自己去吃独食了。孙权当然忿忿不平。

第二,孙权看不上眼的庞统,现在成了刘备的座上宾,与诸葛亮同为刘备的左膀右臂。孙权对自己的有眼无珠,十分懊恼。这也导致他内心嫉恨交迸。

孙权懊恼之下,有心要趁刘备远离,荆州空虚之际发起攻击。于是,他首先派人将妹妹从荆州接回。但就在他盘算出兵之际,头号大敌曹操亲率十五万大军,号称四十万,扬言要报赤壁之仇,浩浩荡荡,进逼淮南。

孙权只能暂时先放下荆州,优先考虑对付曹操。他立即召集众将,商议对策。曹操的这一次大举来袭,距离赤壁之战已经过去了四年。但是,在那次奇迹般的伟大胜利之后,与会的诸将深深沉浸在“东吴水战,天下无敌”的美好感觉之中。众将纷纷认为,上一次曹操的百万大军都不在话下,这一次的兵力还不到上次的一半,哪里还用担心呢?只要放手让曹军进入长江水域,必可一战而胜。

与上一次众谋士悲观性的“群体极化”不同,这一次,东吴的众武将显露出了乐观性的“群体极化”。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群体极化,都不是组织之福。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艾尔弗雷德·斯隆曾经说过一句颇为睿智的名言:“在没出现不同意见之前,不做出任何决策”。这样的做法,是确保领导者能够看到正反两种意见,从而避免“剑走偏锋”。

赤壁之战前,孙权曾经深受“众口一致”的困扰,幸而有鲁肃力排众议。这一次,孙权也希望能听到有见地的不同意见,然后再做决定。

孙权环视众将,终于看到了他想要的情形,但站出来说话的人,却有点让人意外。

这个人竟然是以莽撞武勇著称的吕蒙。

吕蒙说:“用兵之道,不可固守定规。赤壁之战,我方大胜,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都在我方。现在曹贼卷土重来,必然吸取了赤壁的教训,对水战做了充分演练。从兵力对比上来看,依然是敌众我寡。如果放手让曹军进入长江,恐怕胜负难料。依我愚见,不如在濡须水域,建造坚固壁垒,扼守入江水道拒敌。敌不能进,必然败退。”

吕蒙这一献策,其他诸将纷纷鼓噪起来,纷纷反对说:“我东吴水军作战,从来是上岸杀敌,洗脚登船,哪里用得着构建堡垒?”

诸将对吕蒙的意见大加驳斥,有两大原因。

首先,吕蒙提出的做法和东吴水军惯例大相径庭。而人们往往会不假思索地按照旧有图式行事,这就是惯性思维。

其次,众人对吕蒙的印象一直是那个懵懂鲁莽的“吴下阿蒙”,根本不相信他会有什么奇思妙策。这是“首因效应”的影响所致,即最初呈现的信息对人们的认知与判断有着特别大的影响力。

但是,孙权听了吕蒙的这番建议,却非常地高兴。这倒不是因为吕蒙的建议完全正确,而诸多老将的想法完全错误。事实上,按照诸位老将的策略,也未必一定不能破曹致胜。让孙权深感欣慰的是吕蒙的巨大变化。

此前,孙权曾经对大将吕蒙和蒋钦说:“你们现在当权掌管大事,可要好好读书学习!”吕蒙回应说:“军中事务繁忙,我没有时间读书。”孙权说:“我又不是让去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你只需要广泛涉猎,多了解历史就好了。再说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忙,难道还能比我忙吗?我自己就经常读书,而且觉得受益匪浅!”

孙权之所以会有如此感触,也是有原因的。在赤壁之战的决策中,孙权本人束手无策,但他眼见只比他大一岁的诸葛亮胸有成竹,谋略万端,不免大受刺激。诸葛亮也从未有过实战经验,但一出山,就能够挥斥方遒,运筹帷幄。这只能是读书所致。孙权再想起周瑜、鲁肃等人,莫不如此。于是,孙权就暗自下决心,要好好补上这一课。赤壁大战,他本人并未亲自操盘,所以有大量的时间可用于读书学习。积以时日,孙权自觉收获良多。出于人所共有的炫耀心理,他才会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吕蒙蒋钦这些武将。当然,他是不会去找那些书读得比他多,智识在他之上的谋士们“班门弄斧”的。

这个吕蒙,虽然读书不多,但却是个非常机灵的人。当初,孙权刚刚继位的时候,要对部队进行整编。东吴军制,部属归主将所有。孙权想把一些小股部队进行合并。吕蒙得知消息后,立即借钱给自己所部的士兵制作了深红色的衣服,并置办了绑腿。等到孙权检阅的时候,吕蒙所部着装鲜亮,整齐划一,立即引起了孙权的注意和喜爱。孙权于是将其他人的部属划归吕蒙统领。吕蒙的机智由此可见一斑。

吕蒙听懂了孙权劝学的深意,从此无论军务多么繁忙,每天都要抽出时间看书学习。以他的聪明劲儿,日积月累之后,学识水平果然大有所成,这才会在军事会议上说出这一番与众不同的话来。而另外那位与他一起受教的蒋钦,却没有将孙权的告诫放在心上,当然也就不会有长足的进步了。

孙权既为吕蒙忠实执行自己的意见而高兴,更为吕蒙学有所成而欣慰,当即决定采纳吕蒙的意见,兴建濡须坞,对付曹军。

曹操大军到达之后,先以水军进攻。东吴水军,充分利用了濡须坞的堡垒作用,战则能进,退则可守,曹军始终占不到任何便宜。

两军相持数月,曹操眼看军粮将尽,起了退兵之意。正在此时,孙权给曹操送来了一封信。

这信上只写了十六个字: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这是告诉曹操,春雨开始下了,道路泥泞,水势大涨,你再在这里耽搁,恐怕得不了好,还是赶快回去吧。你要是不死呢,我是不会安心的。

孙权这封信如实写明了当前的情势判断,曹操深感在理。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孙权的口气。“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孙权把自己放在了和曹操平等论交的位置上,口气略带调侃,却又透出了如许自信。回想起当初孙权被曹操的恐吓信吓得魂不守舍的熊样儿,孙权确实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封信对曹操的触动是很大的。曹操看了信之后,哈哈大笑,把信交给部下传看。曹操说:“孙权小儿,说的都是真话!”

曹操决定下令退兵。退兵之际,曹操心中颇有几分无奈。他遥遥看见东吴水军,战船齐整,旌旗猎猎,一众将士,戒备森严,凛然有威,不由大声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像刘表的那几个儿子啊,不过是猪狗罢了!”

曹操曾经不把孙权放在眼里,所以才会“大意败赤壁”。但濡须一战让曹操知道,自己又多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强劲对手。

孙权彻底改变了曹操对自己的看法,这是出于“近因效应”的影响,即最新呈现的信息对人们的认知与判断有着特别大的影响力。

孙权等曹军撤退后,也返回了治所所在的建业。这几年来,孙权因为对敌的需要,已经几次迁移治所的驻地。

孙权回来后,奉命镇守汉昌郡(孙权新置之郡)的鲁肃来见他,两人谈及濡须的战况,不由心怀大畅。鲁肃也深为孙权的成熟而大感兴奋。

闲谈中,孙权对于吕蒙的表现大加赞许。孙权这一说话,顿时勾起了鲁肃的记忆。

原来,鲁肃去汉昌郡赴任途中,经过吕蒙镇守的寻阳县。鲁肃一向认为吕蒙不过是个勇猛莽夫,颇为不屑,本不想去访见吕蒙。但他的部属却劝他说:“吕蒙深得主上厚爱,您还是要和他搞好关系才行”。鲁肃勉强去见吕蒙,没想到两人一交谈,吕蒙竟然让鲁肃刮目相看。

吕蒙问鲁肃:“您现在替代承担了周都督的重任,与镇守荆州的关羽为邻,不知有何策略,以备不虞?”

鲁肃一向是主张孙刘联合,共抗曹操的,并不太以刘备关羽为敌,因此随后答了一句:“随机应变即可。”

吕蒙却说:“如今孙刘虽为一家,但关羽实为熊虎之将,野心勃勃,怎么能不预先制定应对之策呢?”说完,吕蒙一口气提出了五条对付关羽的计策。

鲁肃只听得目瞪口呆!他根本没想到,这个一向被人看不起的“吴下阿蒙”,竟然有如此超前的眼光和精深的谋略!鲁肃顿觉吕蒙的水平已经远在自己之上。他缓过神来,走到吕蒙的跟前,亲热地拍了拍他的后背,说:“子明,我真没想到,你的才略竟然已经高深到如此程度了!”

吕蒙微微一笑,说出了一句日后流传千古的名言:“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大哥你怎么才看出来啊?”

这是“近因效应”的一个最经典的案例。鲁肃立即去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从此将吕蒙视为自己的心腹兄弟。

鲁肃对着孙权,把这段往事一说,孙权连连点头,对吕蒙的印象更是好上加好,心中那份因为错失庞统的遗憾与懊悔也渐渐地消退无踪了。

心理感悟:绝对不要用一个人的过往来判断他的未来。

首因效应最初呈现的信息对人们的认知与判断有着特别大的影响力。

近因效应最新呈现的信息对人们的认知与判断有着特别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