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孙权
28484300000032

第32章 想起了玉女心经

关羽的这一次出击,如有神助,很快以雷霆之威攻克了襄阳。曹仁退守樊城。曹操急忙令大将于禁、庞德紧急支援曹仁。

关羽量形度势,趁着襄江、白河之水大涨之机,上演了一幕“水淹七军”的磅礴大戏,于禁大军淹死者不计其数,余者吓得魂不附体,纷纷投降。主将于禁被擒后,竟也贪生而降。唯有一个庞德,奋血气之勇,不肯服软,受擒后被关羽斩杀。

关羽一战成神,威震华夏。曹操闻报后,吓得连忙召集群臣商议迁都之事,以躲避关羽之锋芒。

司马懿挺身而出,坚持自己提出的“联吴制关”之策。司马懿说:“王上万万不可迁都!于禁被淹,于国家大计并无损伤。现在刘备孙权嫌隙已生,关羽得志昂扬,孙权定然心中不快。我们应该派遣使者赶赴东吴,对孙权挑明这一层利害关系,让孙权暗中起兵,从后偷袭关羽!”

曹操与关羽恩怨纠葛不休,一向深知关羽神勇,虽听司马懿这样说,依然恐惧不已。这个时候,另一位深得曹操信任的大臣蒋济给了司马懿最坚定的支持:“司马仲达所言,正是金石之论。王上只须派一个使者去东吴知会孙权,何必兴师动众迁都呢?”

在司马懿和蒋济的双重加持下,曹操终于决定不再动议迁都之事。此时,关羽正借着水淹七军之神威,疯狂围攻樊城。曹操急派再派徐晃赶去支援,然后再派使者前往东吴。

其实,曹操司马懿的算盘打错了。关羽凭借这一场不可思议的大胜,已经成为了恐怖魔王的化身。不但曹操吓得够呛,孙权也被吓个半死。

安全感是人的第一需求。曹操的使者带来的土地、爵位的诱惑再大,都赶不上自身安全的重要。孙权十分庆幸,关羽没有将攻击的目标对准自己,又怎么敢为了配合曹操,主动去招惹关羽呢?

孙权暗下判断,以关羽的凛然神威,襄樊指日可克,随后他再挥师北上,必然所向披靡。到时候,曹操最后悔的一定是没有赶快迁都。

所以,曹操的使者急急前来,不但没有推动孙权在背后偷袭关羽,反而加深了孙权的恐惧,让孙权滋生了与关羽联合攻曹的强烈念头。

孙权好歹打发了曹操的使者,立即派出使者赶往樊城前线联络关羽。孙权的用意很简单,就是要搭关羽的“神威号”便车,合力击破曹操,然后孙刘两家平分天下。

对关羽来说,这本来是一个天大的良机。在这个时候,哪怕是假意和孙权联合,至少也能杜绝后患之忧,可以心无挂碍地向前攻击。况且,孙权与关羽合攻后,其对曹操的阳奉阴违不但在精神上会予以曹操重大打击,而且,东吴的兵力必然对曹操的攻防布局造成牵制。

但是,此刻的关羽已经胜令智昏,飘飘若仙,真的以为自己无敌于天下了。他从来就不曾将东吴放在眼里,现在当然是变本加厉了。

当孙权的使者表明来意后,关羽冷笑一声,说:“你们这些江东鼠辈能派什么用场?还想着和我联合?趁早别做清秋大梦了!”

使者尴尬万分,忍不住为孙权分辨了几句。

关羽怒火更甚,喝道:“孙权这个小王八羔子要是敢耍什么心眼,等我攻克了樊城,看我能不能灭了你!”(原话为:“貉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貉子”是对孙权的蔑称。)

使者又气又怕,不敢吱声,赶快就逃回了江东。受辱之人,必然心生报复。使者毫不隐瞒,将关羽的原话一一传达给了孙权。

孙权听了,血往上急涌,一张脸涨得通红,几乎赶上了关羽的面色,久久没有说出话来。关羽的话,深深地刺痛了孙权,也断绝了孙权对于关羽,对于刘备的最后一点念想。他依然对关羽畏之如虎,但他已经毫无退路。关羽的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只要曹操一灭,他一定会对江东下手的。

孙权不再抱任何侥幸心理,他决定要奋起一战!

人们在做决策时,一旦损失已经不可避免时,人们往往会做出更为冒险的选择。这就是冒险倾向。这是因为,巨大的恐惧产生了巨大的动力。为了逃避这种巨大的恐惧,孙权只能选择与关羽为敌。

战略方向已定,但要采用什么样的战术策略呢?

这是一个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关羽虽然举兵北向,围攻樊城,但他依然在南郡的江陵、公安等地留下了足够的防守力量。而且,关羽沿途早就安排了烽火台,一旦孙权出兵抄后路,关羽很快就会闻讯赶回。要是关羽不再将曹操作为主攻方向,转而攻击孙权,那么,东吴就会先于曹操遭殃。

孙权忧心忡忡,苦思冥想。突然,他想到了一个人,顿时就像一道闪电掠过暮色浓重的夜空,照亮了在黑夜中踽踽独行者的前行的路。

已经整整十年过去了!孙权几乎已经忘记了这个默默无闻的人了!但是,这个人在命运遽然变色之际的绝世壮举却早已深深地刻入了孙权的潜意识。当孙权再一次陷入了人生的困境,他的潜意识终于调出了他最需要的智慧指引!

这个人就是孙权的弟媳妇徐氏!

徐氏当年面对妫览、戴员二凶,其力量对比之悬殊,犹胜于今日孙权之于关羽。但徐氏竟能不露声色,妙手除凶,为夫报仇。徐氏致胜的“********”无非就是“卑辞求欢,虚与委蛇,静候时机,反戈一击”这十六个字。

早在十年前,孙权就看懂了徐氏的致胜策略。但是,知易行难。内外部的种种限制导致了孙权很难奉行这一套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

首先,徐氏之所以“卑辞求欢,虚与委蛇”,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在那个时间点,她手上毫无资源。而孙权身为江东之主,资源丰沛,绝不是手无寸铁的徐氏可比拟的。但资源反过来也是一种限制。穿鞋的人,自然很难援用光脚的策略。

其次,当时的孙权,正处于一片质疑声中,他必须证明自己是孙策的合格继承者。哪怕他心里怕得要死,他也只能沿袭孙策硬桥硬马的威猛作派。这直接导致了他的逆恐反应。三讨黄祖就是最好的例证。

第三,当时的孙权非常自卑。越是自卑的人,越是担心别人觉察自己的自卑。所以,凡是可能引发外界自卑怀疑的言行,一律自我禁忌,绝不奉行。

第四,徐氏是一个女子,而孙权是一个男人。在社会规范中,女子示弱是天经地义的,而男人则是“头可断,血可流”,决不能卑躬屈膝。面对外部的强大压力,“士可杀而决不可辱”。这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即便后来孙权变得自信与成熟,足以排除其他限制因素,也很难摆脱这一强大社会规范的约束。

正因难能,所以可贵。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凤毛麟角,屈指可数。春期末期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九年,开创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奇迹。勾践也因此被视为“忍辱负重”的典范人物。(详见“心理吴越三部曲”之《辱越》、《吞吴》)

如今,身处吴越故地的孙权,在极特殊的情势中,在强大的自信和巨大的恐惧的混合作用下,克服了所有的限制,终于要将这“********”付诸实施了。

孙权咬着牙,亲笔写了一封服软认怂的谢罪信给关羽。他恶狠狠地想,今日的“卑辞求欢,虚与委蛇”,必将化作来日的“反戈一击”、一击致命!

孙权立即召见了吕蒙。吕蒙是东吴最坚定的“反刘派”。早在鲁肃担任都督时,他就已经为鲁肃献上了如何对付关羽的五条策略。

君臣两人一番密谋,一拍即合,迅速拟定了“示弱以胜强”的策略。

关羽这个骄纵成狂的猛将,依然沉浸在自己战无不胜的神话中,丝毫没有觉察到致命的危险已经向自己迫近。而最可怕的是,关羽突如其来的神奇大捷,不但打乱了曹操孙权的阵脚,也搅乱了刘备的手脚。

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时对刘备说:“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如今天下已变,最好的战略机会出现了,关羽已经“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但刘备却根本没做好“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的准备……

心理感悟:唯有真正自“信”的人,才能做到真正自“卑”。

冒险倾向人们在做决策时,一旦损失已经不可避免时,人们往往会做出更为冒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