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孙权
28484300000039

第39章 小字辈的大角色

孙桓朱然、韩当周泰连续大败,让孙权不得不苦思谁能担当抗刘的主将。

正在这时,阚泽说:“主公,我东吴现有擎天之柱,您为什么不用他呢?”

孙权有些不解,问道:“你说的到底是谁?”

阚泽说:“此人就是陆逊!他虽然只是一个儒生,却有雄才大略。照我看来,陆逊的才能不在周郎之下。前次袭取荆州,就是陆逊的计谋。如果派他去抵挡蜀兵,可保必胜!”

孙权顿时恍然大悟。他想起来了,袭取荆州确实是陆逊献策所致,只是具体行动时仍由吕蒙担任主将,所有的荣耀都归在了吕蒙头上。攻占荆州不久,吕蒙病危,孙权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如何救治吕蒙上了,就把陆逊给忘了。

孙权立感欣慰,觉得自己的运气真是好到了极点,每到关键时刻,总是有贵人相助,当即传令,前去召请陆逊。

这下张昭又不干了。张昭急忙劝阻孙权,说:“陆逊不过是个书生,决非刘备敌手,切切不可用他。”

张昭的老伙计顾雍和张昭心意相通,看法一致,也帮腔说:“陆逊年纪轻轻,才疏德薄,用他为主将,恐怕诸人不服,坏了大事。”

步骘也说:“陆逊最多在郡里承担辅助性的工作。如果把大事交托给他,恐怕很不合适。”

三人成虎。张昭顾雍步骘高度一致地反对孙权任用陆逊,孙权不免犹豫起来了。陆逊此前也只是谋划献策而已,从未真正担当一方主将,如果真的如三个老臣所言,不能服众,坏了大事,恐怕江东就真的要遭殃了。

阚泽一看,急忙说:“如果不用陆逊,江东就危急了。我愿意以全家性命担保他能破蜀败刘!”

很多时候,是气势而不是实力决定了角逐的胜负。张昭等虽然人多势众,但没有一个人敢像阚泽那样愿意以全家作保的。所以,阚泽的坚定最终影响了孙权的决定。

孙权随即想到,当初陆逊所献的“示弱以胜强”计策成功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关羽,现在,刘备因为接连胜利也已经变得不可一世,那么,如果陆逊故技重施,是不是也能重演前一次的成功呢?

一想到这,孙权顿时宽心了不少,对阚泽说:“我知道陆逊是一个奇才,我要把重任交托给他!”

陆逊闻召,立即赶来见孙权。

孙权说:“现在蜀兵压境,我要任命你总督军马,以破刘备。”

陆逊是一个身怀绝技,当仁不让的人。但同时,他也深知自己人微言轻,如果不借助孙权之力,立即树立自己的权威,是很难节制一众老臣宿将的。于是,陆逊推辞道:“江东文武,都是主公旧臣。我陆逊年幼无才,恐怕难以服众。”

孙权微感不悦,说:“阚泽以全家性命来担保你,我也一向知道你的才能,现在我任命你为大都督,属于破格擢升,你为什么要推辞呢?”

陆逊说:“我并非不愿为主公效力,只是担心文武不服,难以节制。”

孙权听明白了陆逊的意思,拔出自己的宝剑,赐给陆逊,说:“如有不听号令者,你可以先斩后奏!”

陆逊略一沉吟,竟然没有接剑,而是说:“臣敢请主公来日召集所有文武百官,再赐剑给我。”

陆逊确实是一个深谙世情与人心的绝顶高手!他这样做,等于是微妙地表达了对孙权本身权威的不够信任。对孙权来说,赐剑就是最高等级的授权,等于是将生杀大权给了陆逊。但陆逊还是担心这一次授权的力度不足,可能遗留后患。所以,他宁可冒着得罪孙权的危险,也要让自己被授予的权威广为人知。事后的事实证明,陆逊此举,决非矫情,而是十分必要的铺垫。否则,不但陆逊不能言出法随,如愿行事,江东也必然不保。

旁边的阚泽可是在陆逊身上赌上了全家老小的性命的,他立即明白了陆逊的用意,赶快补上了一句:“主公,古时任命大将,一定要筑建高台,会集众人,然后主公手捧白旌黄钺,将印绶兵符授予,并高声宣布:城门之内,寡人做主;城门之外,将军做主。这样才算是名正言顺,这样才能克成大功。请主公遵照古制,筑坛拜陆逊为大都督,假节钺,这样众人尽皆服气。陆逊就能好好施展了。”

阚泽所言,其实是刘邦拜韩信为将的故例。汉初之际,韩信也是个无名小卒。为了立竿见影地帮助韩信树立威信,萧何力推刘邦筑坛授权。但江东拜将,从周瑜到鲁肃,再从鲁肃到吕蒙,从来没有这么正式过,也从来没有这么麻烦过。可是,陆逊确实太微不足道了,孙权既然已经做出决定,“决策后失调”必然生发效应。为了让自己的决策正确,孙权只能“扶上马,送一程”,按照阚泽的建议,筑坛拜将。

陆逊由此获得了先斩后奏的生杀大权。他下了拜将坛,马上就带着徐盛丁奉启程,赶往猇亭。

韩当周泰得知陆逊拜将的消息后,大惊失色,连声慨叹:“主公怎么会让这么一个小书生来当大都督呢?”

过不多时,陆逊来到大营。众将的不服之气,个个溢于言表。陆逊升帐议事,诸将勉强前来参见。陆逊说:“主公任命我为大将,授予我生杀大权,可以先斩后奏。我先向大家声明一下,军有军法,各位应该遵照执行,违者军法无情,到时候别怪我事先没有说明。”

众人默然不语。只有周泰旁若无人,对陆逊说:“现在孙桓将军被困于夷陵,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他乃是主公的小侄,还请都督早施良策,救出孙桓,以安主公之心。”

周泰其实是在给陆逊一个下马威。他一是为了显示自己身经百战,经验丰富,识见过人,二是为了考一考陆逊的本领,看他到底有没有能耐可以救出孙桓。

周泰之所以敢这样做,多少是恃宠而骄。别忘了,他曾经多次救护孙权,负伤累累,深得孙权厚爱。孙权当初为了扶立他的权威,还专门当众展示他身上的道道伤疤,并把自己专用的轻罗伞赏赐给他。

没想到陆逊根本不理他这个茬,冷冷地说道:“我知道孙桓将军深得军心,一定能够坚守夷陵,我们不必去救他。等我破了蜀兵,他自然就能脱困了。”

周泰及诸将听陆逊这样说,更加验证了他们此前对陆逊的判断。人人认定陆逊庸碌不堪,只能用这等言辞来掩饰自己的无能,纷纷强忍着笑告退下去。回到营房后,韩当对着周泰,摇头叹息说:“主公任命这个黄口小儿为将,东吴真的要完蛋了。”周泰也是连连叹息,说:“被我一下子就试出来了。他哪里会有什么妙策,又怎么能击破蜀军呢?”

次日,陆逊传下号令,让诸将严防死守,不得轻易出击。但韩当周泰这些老字辈确证了陆逊的“无能”后,根本就不把他的号令当回事,依然我行我素。

陆逊再次升帐,质问众人道:“我奉了吴王之命,总督全军。昨天我已经三令五申,要汝等坚守不出,你们一个都不尊奉我的命令,这是什么道理?”

韩当傲然道:“我自从跟随破虏将军平定江东,身经数百战。其他诸将,要么跟随讨逆将军,要么跟着现在的吴王,都曾经披坚执锐,出生入死。现在主公任命你为大都督,我们都希望你早早定计,调拨军马,分头征战,以破强敌。但你却让我们坚守不出,难道是想等着让老天来帮我们杀贼吗?这也实在太缺乏谋略了!我们都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你这样做,让我们自坠锐气,是何道理?”

破虏将军是孙坚的封号,讨逆将军是孙策的封号。韩当搬出这些陈年故事,存心是搬出老资格来压逼毫无资历的陆逊。

韩当这一叫板,立即应者云从。众将纷纷鼓噪说:“韩将军说得有道理。我们愿意决一死战!”

这个时候,就看出了陆逊的先见之明了。如果他不是事先请求孙权帮助自己强力立威,他根本无法弹压这一帮老兵油子的倚老卖老。

陆逊敢于领受破蜀的重任,当然不是来抗敌前线当缩头乌龟的。在他的盘算中,刘备此时接连大胜,士气正旺,决不能硬碰硬和刘备正面冲突。而示弱以骄纵对方,正是陆逊的拿手好戏。但他这一用兵深意,暂时又不能公之于众。他只能拿出孙权亲赐的宝剑,强力镇压这些身经百战的宿将。

陆逊正气凛然道:“刘备威震天下,就连曹操都怕他三分,绝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敌人。我虽然是一介书生,却蒙主公托以重任,你们不顾将令,是何道理?我自有破蜀妙策,非汝等可知。你们必须各守隘口,牢把险要,不许轻举妄动,违令者斩无赦!”

韩当周泰虽然倚老卖老,轻视陆逊,但对如同孙权亲临的宝剑还是不敢怠慢的。他们只能将怒气强压在心底,愤愤不平地退下,暂时不再鼓噪进兵了。

……

心理感悟:在狐狸变成老虎之前,只能狐假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