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孙权
28484300000004

第4章 死神催逼下的抉择

孙策连续动怒,大伤元气,身体变得极为虚弱。睡梦之中,孙策多次梦见于吉前来惊扰。几番受惊后,孙策很快变得形容枯槁。

吴太夫人见了儿子这般模样,心痛万分,忍不住说了一句:“儿啊,你咋整个没模样了!”(儿失形矣)

孙策自从遇刺后,一直没照过镜子,一听母亲这样说,急忙命人取镜来看。这一看,可就要了孙策的命了。

孙策英俊潇洒,对自己的形貌有着相当的自信。但他看了镜中之人,面黄肌瘦,形销骨立,脸上还有一个大箭疮,哪里还有半分风流模样?孙策不由心如死灰,大叫一声:“我怎么会憔悴成这个样子?!”,用力一拍镜子,顿时金疮迸裂,昏绝于地。

吴太夫人没想到自己的一句怜惜的话,竟会对儿子造成如此沉重的打击,急忙命人将孙策扶入卧室。过了一会儿,孙策缓缓苏醒过来,长叹一声道:“看来我是活不了了。”

这样自暴自弃的话语,往往是自我价值感很低的低自尊者的典型表达,却从一贯自视极高的孙策口中说出来,简直让人难以置信。那么,为什么形容枯槁会对孙策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呢?

每个人对自己都抱有多种概念。比如认为自己是友善的,聪明的,勇敢的,懒惰的,负责的等等。这些属性特征的重要程度并不完全一样。其中某些特征是一个人的核心特征。这些核心特征构成了自我图式的概念。所谓自我图式,就是指特定领域内有关个人行为的记忆、信念的概括化集合。

对孙策来说,他关于自我认知的图式就是“有阴柔之美的男子气概”——面目俊朗,却又勇猛无敌。孙策的这种男子气概和张飞、许褚那样外表粗豪的男子气概是截然不同的。可以说,“有阴柔之美的男子气概”是孙策的招牌式标签。和他有类似标签就是周瑜。这两个人也正因为有着共同的自我图式而成为莫逆之交。

镜子是一种很特别的东西,能够有效启动自我觉察。本来浑浑噩噩的孙策在镜中一瞥,惊觉自己不但失去了俊朗的面容,也失去了万军丛中骁勇厮杀的体力。他赖以维系自尊的“有阴柔之美的男子气概”已经荡然无存!

像孙策这样的人,是高度表里如一的。他的外在形貌和他的内在信念是高度统一的。外表上的英俊风流,等同于他内心里自我认知的天下无敌。许贡门客的行刺、郭嘉的预言、于吉的神奇与巨大影响力,这一连串的打击,同时击碎了他在外表形貌和内心信念上的自信。

如果说“美丽”是大乔小乔这样的角色美女的生命动力,那么“美力”就是孙策的生命动力。失去了“美”与“力”,孙策也就丧失了自尊以及继续生存的勇气。而他的身体状况,在多次动怒伤及元气后,也确实不容乐观了。

千古艰难唯一死。对于任何人来说,接受自己即将死去的现实,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在死神面前都不得不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年仅二十六岁的孙策正是旭日高升的年纪。在这样的年纪,死亡,对他来说,本来是非常遥远的一件事。也正因如此,这对孙策造成了最为惨重的打击。但好在死亡的到来,太过迅捷,容不得他像庸常之辈那样陷入拒绝接受、怨天尤人、苦苦挣扎的“三段式”流程。身为江东之主的巨大责任感同时也有效对冲了死亡带来的恐惧。这就意味着,孙策必须立即做出身后之事的妥善安排。

死亡,是人类最终极的一种习得性无助。这种习得性无助,会冲破一切惯性认知和骄傲自尊所形成的思想桎梏。所以,人之将亡,其思也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如果不是死神迫在眉睫的催逼,孙策绝不会去思考:“假如所有我所认为‘错’的事情,其实是对的。那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但是,一旦孙策这样去思考的时候,他很快进入了心地澄明的状态。

首先涌上心头的还是郭嘉的话。

郭嘉对孙策的评价是“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如有刺客,必成刀下之鬼”。这句曾被孙策嗤之以鼻的话,眼看就将神奇地成为现实。如果孙策选择和他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三弟孙翊来当接班人,是不是意味着孙翊也会面临着相同的命运,重蹈自己的覆辙?那么,这份拼死拼活打下来的基业又该怎么办?

接受郭嘉的判断,等于是孙策将自己的思想之门打开了一条缝隙,而另外一个人说过的话,也随之登堂入室。

那是两年前的事了。当时,孙策平定了江东,曹操为了拉拢他,以大汉朝廷名义派来使者刘琬,册封孙策为讨逆将军、吴县侯。

孙策十分高兴,他得知刘琬善于看相,就把自己的几位兄弟都叫出来拜见刘琬。但刘琬只是礼节性地搪塞了几句,并未多言。

孙策正当志得意满,唯我独尊的时刻,本来也不怎么相信卜卦看相之类的东西,也就没有太过在意刘琬的推托。

刘琬回到许都后,却对其他人说:“孙家的几个兄弟,看上去个个聪明精干,能力出众,但是寿命都不会太长。唯独老二孙权,形貌奇伟,是个大富大贵之相,而且还很长寿。你们不妨记住我的话。”(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

孙权这时候刚刚十五岁,已经被举荐为孝廉,并被孙策安排担任阳羡县长,故而刘琬称其为“中弟孝廉”。

刘琬的话传回江东后,孙策根本就不屑一顾,只是付之一笑。他心雄天下,目无余子,就连老天爷也不放在眼里,又怎么会相信刘琬对自己“禄祚不终”的判断呢?

事实上,刘琬的相术的确独步天下,神奇无比。此后,孙策果然在二十六岁的盛年遇刺身亡。随后,孙策的三弟孙翊在二十一岁时被部下杀害。孙策的四弟孙匡也是在二十刚出头的时候就去世了。兄弟三人均验证了刘琬所言的“禄祚不终”,唯独孙权一直活到了七十一岁,其他三兄弟加起来也没有他活得长。

死亡就像一个天才的魔术师,能够彻底改变一个人固有的信念系统。孙策在笑傲江湖之际,是绝对不会相信刘琬的话的。但是在他临死之际,刘琬的话却发挥作用了。既然孙策本人的命运已经被完全他言中了。那么,孙氏其他三兄弟的命运凭什么不会被他言中呢?

如果选择孙翊,江东的基业看来是守不住的。只有选择孙权,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因为“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的唯有他一个!

孙策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叫来张昭等重臣,郑重地宣布了自己的决定。

张昭一惊,以为孙策是病糊涂了,忙劝道:“主公,眼下正是乱世,叔弼(孙翊的字)勇猛果决,岂不是更好的人选?”

张昭并不是私心作怪,才要举荐孙翊的。张昭的意见,其实代表着群臣诸将的主流看法。在大众看来,性格沉稳内向的孙权,只合适坐一个辅佐性的位置,而不是承担一马当先,勇当重任的江东之主。虽然此前孙策早已开始栽培孙权,让他在十五岁时就担任了县长一职,而且在行军打仗之时,经常听孙权的意见。孙权也确实提出过一些不错的建议,但那时的主心骨是一呼百应,万众归心的孙策。孙权是在没有太大压力的情境里提出建议的,采纳与否、执行如何最终由孙策拍板,自然无须顾虑什么。可是,一旦孙权成了江东之主,必须独扛千斤重担,独自直面压力,他这样的性格,可能就远不如气势宏壮的孙翊那样英明果断了。

所以,虽然孙策也曾多次当着部属的面对孙权说:“此诸君,汝之将也。”但到了关键时刻,张昭出于理智的思考,还是认为孙权并非最理想的人选,于是继续劝谏孙策说,如果一定要选择孙权接班,可否将军权交由孙翊?这样兄弟各有承担,形成互补,也许是一个更符合实际的方案。

但孙策果断地摇了摇头。天无二日,如果两个人分权而治,势必造成内讧。孙策坚定地将孙权叫到身边,把印绶交给了他,说:“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兄弟,你可要想着父兄创业之艰难,好自为之!”

千斤重担就这样落到了孙权稚嫩的肩膀上。那么,没有丝毫准备的他,能担得起孙策临终的嘱托吗?

心理感悟:你错过的往往是那些你认为是“错”的东西。

自我图式特定领域内有关个人行为的记忆、信念的概括化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