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孙权
28484300000052

第52章 颜面扫地的伤害

其实,孙权比谁都担心公孙渊会背信弃义。对于失败的恐惧更进一步加强了胜利的必要性。他之所以派出万人使团,一方面是好大喜功,大肆宣威,另一方面也是预防万一。这万人使团实际上是万名精卒。孙权暗地里想,有这一万名精兵压阵,就算公孙渊心怀二念,也不敢轻举妄动,张弥许晏两人也一定能顺利完成使命。

但是,孙权绝对预料不到,当他的万人使团浩浩荡荡、满载珠宝的船队劈波斩浪,耗费时日来到辽东时,公孙渊却真的变卦了。

公孙渊为什么会出尔反尔呢?

这还得从他为什么千里迢迢,不请自来主动向孙权输诚效忠说起。

吴国在取得石亭大捷后,天下震动,影响远播。孙权的形象顿时变得高大无敌。嗅觉敏感的公孙渊闻讯后,立即从中看到了摆脱魏国控制的可能性。于是,他决定投靠东吴,借助孙权的力量与曹叡抗衡,以求自保。

为了更好地摸清楚东吴的底牌,公孙渊派往东吴的两个使者宿舒、孙综同时也承担着刺探情况的重任。宿舒、孙综这两位间谍的任务是要搞清楚东吴的真实态度以及能否在关键时刻给予公孙渊及时的支援。

孙权的过份热情与慷慨无度以及诸臣的激励反对,都被宿舒、孙综一一看在眼里。而孙权的对手,那个曾经被他讥讽为不及曹丕万分之一、不及曹操玩万分之一的曹叡也亮出了自己的招术。

曹叡得知公孙渊背叛的消息后,并没有因为他辜负了自己的封赏而勃然大怒。曹叡只做了两件事。首先,他布置兵力,做好在海上拦截使团的准备。其次,他写了一封“告辽东军民书”。

这封******除了痛斥孙权和公孙渊的悖逆之举外,还特别针对辽东军民实施了攻心战,宣称对那些改邪归正者不予追究,以此来策反公孙渊的部下。这一招,让公孙渊感到心惊肉跳,非常担心手下人会取了自己的首级去向曹叡邀功请赏。

这是公孙渊心态发生变化的开始。

万人船队在几个月后抵达辽东后,宿舒、孙综忌惮万名精卒一起登岸,于是先用缓兵之计,让船队靠岸等待。两人先走一步,向公孙渊汇报出使见闻。

公孙渊听完他们的回报,大吃一惊。

公孙渊第一惊的是孙权的出手豪奢。他没有料到孙权会一下子给出顶天的赏赐。其实这并非好事,太过热情的卖家往往会吓跑买家。公孙渊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过度合理化效应”,他开始怀疑孙权是不是暗藏阴谋,别有用心。在这样的心态下,孙权和张昭之间的激烈对抗,也被公孙渊选择性地理解为“苦肉计”。东吴人一贯喜欢用苦肉计,前有赤壁之战时的黄盖,后有石亭之战时的周鲂。那么,这一次很可能也是孙权君臣间的双簧戏。

公孙渊第二惊的是孙权派出万人使团。有了上述疑点做铺垫,性格多疑的公孙渊立即倾向性地认为孙权很可能是想借出使之名,行吞并之实。

孙权做的这两件事,本来均无对公孙渊的恶意,却全被公孙渊理解为居心叵测。而更重要的是,公孙渊通过使者往返耗费日久的事实发现,自己当初希望借助孙权的力量来对抗曹叡,无异于痴人说梦。

辽东与东吴之间,陆上间隔着整个魏国,只能通过海路联系,波涛重重。如果魏国急切间攻打辽东,根本不能指望东吴能够及时支援这块海外飞地。

既然如此,公孙渊为什么要白白地为孙权做嫁衣而获罪于曹叡呢?这个道理其实孙权也是能想到的,只可惜他那扭曲的冲动蒙蔽了智慧的双眼。

这个时候,曹叡所发的“告辽东军民书”的威力就显现出来了。公孙渊不再犹豫,立即下达了屠杀东吴万人船队的命令。

这边东吴使团猝不及防,那边辽东铁骑有备而来,其结局自然是可想而知的。张弥、许晏等人尽皆授首,吴兵伤亡惨重,唯有将军贺达,见势不妙,率领少量残部驾船逃离,飘离数月后才狼狈不堪地回到东吴。

公孙渊残杀东吴使团后,当即将张弥、许晏等东吴高官的首级装函送往魏国的都城洛阳,向曹叡献媚。

在表章中,公孙渊再一次展现了长袖善舞、巧言惑主的绝技,先是将孙权大肆挖苦一番,然后说明自己派遣使者入吴乃是诱敌深入之策,最后再表明自己对大魏忠心耿耿,永不背叛云云。

如果孙权看到公孙渊的这一表章,再比照公孙渊对自己的甜言蜜语,准会气得吐血而亡!

曹叡看了公孙渊的“精彩表演”,只是一声冷笑,未置一词。曹叡兵不血刃,就解决了辽东背叛的难题,孙权此前实在是太轻视他的智慧了。

东吴派驻洛阳的耳目将“辽东惨案”的消息发回东吴,孙权却绝不相信。他固执地认为这不过是曹魏无奈之下刻意营造的谣言罢了!

几个月后,当贺达丧魂失魄,带着残兵剩将逃回东吴后,孙权极力不让自己相信的真相还是大白于天下!

公孙渊的背后一刀,残忍而彻底击碎了孙权的理想化自我!孙权一心想要证明给天下人看的英明伟大、光荣正确一下子成了痴人说梦般的笑话!

孙权的本能反应依然是夸张型的报复性暴怒!孙权大怒道:“我年近六十,人世间的挫折磨难,哪一样没有尝过?现在竟然被公孙渊这个鼠辈蒙骗,实在是怒气难平!我要是不把公孙渊的鼠头砍了,扔到海里,哪里还有脸面君临天下!我一定要亲自征讨辽东,哪怕风浪颠簸,也绝无怨言!”(原文为:朕年六十,世事难易,靡所不尝,近为鼠子所前却,令人气涌如山。不自截鼠子头以掷于海,无颜复临万国。就令颠沛,不以为恨。)

“鼠子”是典型的“非人化言辞”,昭示着势不两立,绝无通融的一种对立情绪与立场。这与当初刘备为关羽复仇时痛骂“吴狗”的心理状态如出一辙。

孙权真的是气疯了!他不惜付出与张昭陆逊等重臣交恶的代价,拿出最诚挚的心情和最厚重的礼物来重赏厚待公孙渊,没想到不但竹篮打水一场空,而且损失惨重,简直是把自己的脸面都丢光了。

孙权病态地追求“荣誉”“权威”,终于让自己陷入了无路可退的窘境。他只有通过攻击公孙渊,将公孙渊碎尸万段才能为自己挽回颜面。但是,他的这一疯狂决定终于引发了东吴群臣的强烈反弹!

此前,东吴群臣慑于他对张昭的极端行为(垒土封门),纷纷缄默不语。但这一次,却不能不拼死劝谏了。因为,稍具理智的人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孙权举兵远攻辽东,并无胜算,如果曹魏趁机抄东吴后路,必将是万劫不复的结局。

于是,一众大臣,除了赌气不出的张昭外,纷纷上表劝谏。孙权一直就没能建立真正的自信。众臣一心的巨大力量再一次激发了孙权内心的恐惧感。恐惧最终战胜了愤怒,孙权不得不放弃了亲征辽东的决定。只是,他内心所受到的伤害已经变成了一团浓重的阴影,再也挥之不去了。

孙权想要尽快翻过这不堪的一页,但是,张昭家那个被泥土封住的门口却日复一日地向东吴臣民们宣告着孙权的愚蠢无知、荒唐可笑。

孙权是多么地希望张昭能够理解自己,主动出门上朝,与自己和好如初啊!这也正是神经症患者的典型思维。他们的内心充满着这样的要求:他有权随心所欲地对待别人,而且有权让别人不介意,不向他反击。换言之,没有人能伤害他而不受惩罚,而唯有他可以伤害任何人而不受惩罚。

但是,张昭的倔犟也是出了名的。自从孙权把事做绝后,张昭已经闭门不出大半年多了,一心在家钻研《春秋》与《论语》,怎么可能主动出来宽宥孙权呢?

张昭的闭门不出,等于是用自己的正确来反讽孙权的错误。张昭一天不出门,孙权的脸就一天挂不住。尽管孙权绝不愿意向张昭低头认错,但残酷的现实和内心的渴求逼得他不得不主动服软。

这一天,孙权亲自来到了张昭府前,下令将封门的泥土清除。孙权这是用无声的行动来向张昭道歉了。但是,当初孙权做得确实太过分了,张昭的气根本还没消退呢。张昭根本不领孙权的情,还是坚持不出。

孙权的报复性冲动一下子又冒出来了!他竟然下令,在张府门前放起了火,想用这个“绝招”逼张昭出门。从孙权多次失去理智的行为来看,神经症导致的内心冲突在他心中已经越来越严重了。这对于他本人,以及他治下的整个东吴,都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没想到张昭竟然对火也无动于衷,依然高卧不出。孙权眼看火势渐大,唯恐蔓延至内宅,将张昭活活烧死,只好下令灭火。孙权被逼出尔反尔,这更加深了他的挫败感。

张昭的儿子们见大吴皇帝被老父亲逼得束手无策,为了缓和事态,几个人七手八脚将张昭从宅中抬出,与孙权见面,这一场闹剧才算告一段落。

孙权彻底被张昭制服,见了面,连连向张昭道歉。张昭这才与孙权携手上车,入朝议事。这一年,张昭已经七十七岁了。此后,他又活了三年。而孙权此后再也没敢与张昭顶牛斗气。

取辱辽东以及服软张昭,可以说是孙权这一生中最大的心理挫败。这一次失败,再度让孙权回到了十九岁时的心理状态,敏感、恐惧、不自信,这一些负面的情绪死灰复燃,甚至变本加厉(更准确地说,这些负面情绪从来也没有消失过,只不过因着接二连的的胜利,被孙权的病态自负所掩盖了)。

但问题是,孙权的地位和所处的情境和十九岁时已经大不一样了。孙权已经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生杀大权,东吴的外部生存压力却又是前所未有的小,曹魏与西蜀征战连年,根本无力顾及东吴。

在这样的情境下,在这样的心境下,孙权又会将东吴带向何方呢?

……

心理感悟:过度的防御往往会被别人理解为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