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序言集
28495600000021

第21章 调查研究要多出精品力作——《国务院研究室优秀研究成果选》序言

(二〇〇六年七月二十八日)

重视和坚持调查研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的一项基本工作方法和领导制度,也是我们政府研究部门全面履行职责的基本功和生命线。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不仅要多出成果,更要努力提高调研质量,多出优秀成果、多出一流成果。政府研究部门的调研工作是直接为政府领导决策和起草重要文稿服务的。调研成果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关系政府的工作大局,可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无论对什么问题进行研究,特别是一些重大调研课题,都要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深入调查,精心研究,努力创造精品力作。

一般来说,一篇调研文章只要做到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内容翔实、重点突出,论证有力、分析透彻,见解新颖、思想深刻,文字准确、语言流畅等,就应属于上乘之作。但从政府研究部门的调研特点来看,仅此是不够的,还必须满足政策性、针对性、应用性和操作性等方面要求。古人云:“文可载道,以用为贵。”衡量政府研究部门调研成果质量的高低,归根结底是要看这些成果有无使用价值,能否进入决策、变成政策,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多大作用、解决多少问题。一项调研,无论功夫下得多深、文章写得多好,做不到“语当其时,策当其用”,无助于领导决策和实际工作,就很难称之为精品力作。当然,也确有一些调研建议,因种种原因没能引起重视、付诸应用,但以后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甚至很有见地,这样的文章往往富有先见之明,自然仍为优秀成果。其实,调研精品并无明确而统一的判定标准,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妙在选题,有的贵在见解;有的小题大做而分析深透,有的大题小做却要害清晰;有的注重直接调研、深入实际,情况真实可靠,有的借重间接调研、浏览广泛,资料全面系统;有的洋洋万言、体大思精、茹古涵今,堪称集大成之作,有的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对症下药,却为实用之良方,凡此不一而足。

如果一定要寻求调研精品的共同特征,最根本的就是要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能提供别人想知而未知甚至出人意料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观点和新对策,从而给人以深刻启迪和重要参考。有人说过,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每向前迈进一步的价值,比在前人已开辟道路上重复千百步的价值还要高出千百倍。这一说法不无道理,也同样适用于调研工作。此外,调研精品还必须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考验,既要适合应用,又能开花结果;不仅有较高的即时实践价值,从未来看也要站得住、立得稳、走得远。

观念先于行,万事端于思。如同搞好企业生产经营必须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一样,做好调查研究,多出精品力作,首先要树立强烈的精品意识。或者说,要追求精品、打造精品,必先崇尚精品。事实上,同为一篇文章或研究成果,良莠殊异,价值悬殊,或有霄壤之别。比如,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虽篇幅仅为二万余字,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全世界无产者指明了前进方向;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也不过是由几篇论文组成,却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基础,开辟出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崭新时代。这样的振聋发聩之作,无疑具有造福人类、推动历史的巨大力量。与此相反,无论古今中外总有一些粗制滥造的文章或所谓研究成果,不仅了无新意、几无价值,甚至还会混淆社会视听,造成信息混乱和判断困难。伟大的精品可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许多劣作庸文不仅有害无益,还会浪费纸张、污染耳目!

追求精品既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责任。我国明清之际的杰出思想家、史学家顾炎武,为完成《日知录》这部传世精品,以“经世致用、资政育人”为追求目标,四十年如一日,埋头于汗牛充栋的史料之中披沙拣金、孜孜钻研,在完稿之后还“存之箧中”,不肯轻易示人,“以待后之君子斟酌去取”。这种对待著述精益求精、慎之又慎和高度负责的治学态度,是何等可贵!我们的调研工作,虽然不能与经典作家、科学巨匠们相提并论,但却不能不向他们追求完美、打造杰作的严谨态度和精品意识看齐。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只有强化责任意识、精品意识,树立“为天地立心、为国家立策、为民众立言”的崇高追求,努力做到“调查不深不言停、研究不透不收兵、文章不精不放行”,才能打造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精品是艰苦劳动的结果,靠汗水浇灌,由心血凝成。马克思写作《资本论》这部鸿篇巨制,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到大英博物馆废寝忘食地查阅资料,阅读的各种书籍和文献超过1500多种,以致在他座位下面的水泥地上留下了两道深深的脚印,也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十年磨一剑”是我国古人打造精品的形象写照。他们为了创造传世佳作,往往呕心沥血、默默钻研,不惜历经千辛万苦,甚至穷其毕生精力。王充《论衡》用时31年,班固《汉书》用时28年,许慎《说文解字》用时21年,陈寿《三国志》用时23年,李时珍《本草纲目》用时30年,司马迁终其一生写《史记》。而宋代的郑樵为了完成名著《通志》,竟然谢绝人事、隐居山林,结茅苦读30年。这样的事例还可以举出很多。基于工作性质和基本职能的要求,政府研究部门的调查研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十年磨一剑”,但这种追求真理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于我们的工作却是断不可少的。提高调研质量、打造调研精品,无疑需要做出方方面面的努力,既要提高综合素质,也要增强调研能力,但归根结底要靠勤奋工作、埋头苦干。一言以蔽之,精品佳作是精心调研的产物。这里,我想就调查研究工作怎样才能出精品力作,谈几点看法。

——精心选题。“好题一半成”。选好题目是打造精品的首要环节。如同企业生产必须符合市场需求一样,政府研究部门的调研选题也必须贴近中心任务、围绕决策需要。我们的调研只有忙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才能富有成效。如果选题脱离中心任务,远离决策需要,其调研质量必然大打折扣。总的来说,政府研究部门的调查研究,要围绕中心工作,服务领导决策,紧紧抓住当务之急、当务之重,着重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

——精心调查。深入调查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要拿出情况真实、见解独到的调研精品,就必须深入实际,精心调查。一要全面系统。做到脚勤、眼勤、口勤、手勤、脑勤,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了解情况。二要深刻准确。应本着求深、求细、求准的原则,深入到问题的所在地和矛盾的症结处,努力溯本求源,真正掌握第一手材料,深入了解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三要密切联系群众。应深入了解群众的意见,倾听群众的呼声,感受群众的疾苦,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只有这样的调查,才能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为多出精品打下基础。

——精心研究。调查研究工作是一项根植于实践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要打造精品,就必须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认真思考,精心研究。具体地说,就是要综合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以及比较、分类、统计、想象等手段,对调查中掌握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和推理,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找出规律性和普遍性东西,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精心研究,重在深刻,贵在创新。古今中外,大凡精品之作,必为创新之作。因此,要敢于想别人之未想,善于谋别人之未谋,大胆提出新观点、新思路。

——精心撰写。调研报告是调研成果的最终载体,撰写好调研报告是提高调研质量的关键环节。调查再深入,研究再精心,如果调研报告写得不好,仍然达不到预期目的,拿不出精品成果。这里,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做好内容和形式的总体把握。从内容上讲,观点要鲜明,重点要突出,事实要准确,论证要有力;从形式上讲,结构要严谨,条理要分明,布局要合理,要善于画龙点睛。二是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调研报告的表现形式应由内容决定,并随着内容的不同而变化,切忌公式化和千人一面,要不拘一格、丰富多彩。三是文字表达要准确生动。写调研文章既不应过多雕饰,更不应追求深奥,当然也不能过于平淡或官话套话连篇,而要准确、鲜明、生动、朴实。

——精心修改。文不厌改。反复修改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思路不断清晰、分析不断深入、认识不断升华和对策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文字精雕细刻而臻于完美的过程。要想打造精品,千万不要急于出手,而要不厌其烦地加以修改。观点应仔细推敲,条理应认真梳理,文字应恰当取舍。“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要竭力将一些赘言套话删掉,努力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使文章主题和新观点、新思想更加突出、更加引人。

时势造英雄,沃土结硕果。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飞快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大业,为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极好的舞台和机遇。只要我们勇于创新,精心调研,就一定能打造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这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研究室优秀研究成果选》一书,汇辑了******研究室近三年来(2003—2005年)的获奖调研成果。这些年,******研究室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针对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和突出矛盾,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成果不断增多,质量稳步提高。为鼓励调查研究多出精品力作,我们每年都要进行优秀研究成果评选活动,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各若干篇。这些优秀成果的共同特点是,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某一重要问题作出较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大都受到******领导同志不同程度的重视,在决策中起到重要参考作用,对指导和推动实际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现在将之结集成册,公开出版,相信对许多读者会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