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坐言起行录
28496200000049

第49章

与“夏”有关的词语并非都和炎热相关。“夏雨雨人”比喻及时给人帮助,“春风夏雨”,春天的和风与夏天的细雨,春风和煦,夏雨滋润,养育万物,比喻给人教益。“冬寒抱冰,夏热握火”,形容刻苦自勉,和“头悬梁锥刺股”差不多吧。“春诵夏弦”,本来是说依季节变换学习方式有所不同,后泛指读书和学习。“冬温夏凊”说的是冬天给父母温被,夏天给父母扇席,使他们感觉凉爽,指做人要孝道,对亲人要无微不至,现在泛指冬暖夏凉。“冬日夏云”说的是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夏炉冬扇”比喻做事不合时宜,费了力气不但得不到好处,反倒适得其反。“夏虫语冰”比喻人的见识短浅,“夏虫不可以语冰”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

和女儿在烈日下边走边扯,炎热的感觉渐渐散去,不再热不可耐,心情遂淡定起来。谈论炎热居然具有解构它的功效,值得推广。

帮女儿作诗

昨晚9点刚进家门,女儿就嚷嚷起来:“爸爸,帮我写首诗。”“明天就要吗?”我揣摩着如此,但还是抱着一袭希望。“是啊,今晚的作业明天交。”“唉,你怎么不早点通知我啊?现在我眼皮都打架了。”我很是不耐烦。帮女儿写作文一类的事情我倒是愿意做,写作本来也是我的长项,前提是得有心情。“哼,那我自己写。”女儿脾气很倔。她每天6点20起床,晚上睡得太迟,明天如何保持好的精神状态?还是我疲劳作战好了。“我从网上帮你找一首吧。”“可以啊,只是你得改改,不然老师发现可就糟了。”这个我当然懂。作为老师,我每每教导学生,文章可以写得差,但绝对不能抄袭。在网络上搜索了一番,没有看到合适的诗歌,还是我自己动笔吧。好歹当年读大学时,也是个不入流的校园诗人。女儿把语文课本递给我,“爸爸,你得模仿课本上的诗歌,别给我瞎写,小心我揍你。”现在的小女孩,都有点“野蛮”劲头。课本上的《我想》,无非是“我想长出一双翅膀”之类。我还是拿出自己的创意吧。

已经很多年不写诗了,至少有十五年了吧。过去几年,对民国时期的文学和文化感兴趣,文学作品及评论接触颇多,散文小说,传记日记,偶尔也会读点诗歌评论,诗歌本身却很少问津。诗歌属于特定的年代,我的年龄和心境早已无法贴近它。为了给女儿作诗,我特意从书架上抽取三本书:《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经典》、《中国新诗批评观念之建构》和《现代汉诗:1917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装模作样地翻阅了一下,灵感就涌上心头:

如果,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

我还是要做妈妈的女儿。

妈妈像一只温暖的火炉,

我是火炉旁恬适的睡猫。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

我还是要做北大附小的学童。

附小像一座美妙的花园,

我是花园里明快的飞鸟。

如果让我重新选择,

我还是要做中国的孩子。

中国像一座幽深的长廊,

我是长廊上荡漾的欢笑。

迅疾地写在纸上,不由得意起来。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孩子满足而快乐的心情。有一个好妈妈,好的学校环境,生长在中国也是值得骄傲的。从“妈妈”到“学校”再到“中国”,呈现递进的态势。“猫”、“鸟”和“笑”,押“ao”韵。不太满意的地方在于,“笑”和“猫”、“鸟”不属于一个类别。不过,“笑”自成一类,也有说得过去的理由:提升。从“睡猫”到“飞鸟”,体现出从静态到动态的转换,“欢笑”则进而突出一种普遍的、经常的状态,无论是什么动物,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与氛围,重要的是温馨与快乐。从猫、鸟到欢笑,意味着由实到虚的上升。

女儿已经躺下了,我敲敲门,通知她任务完成。女儿连忙跑出来,睁开刚眯了一会的小眼,一字一句地诵读起来。我站在一旁,心中满是自足。我这个当爸爸的,多少还是有点才气有点用啊。“怎么样啊?”我迫不及待。“嗯,还可以吧。”女儿平静地说,“比我想象的要好一些。”女儿一向认为我不懂得体会孩子的心情,写出来的都是大人们所思所想,这首诗能有如此评价,实属难得,却还是低于我的期望。“你们老师肯定会说好。”我不甘心地说。

今天一整天,我都在想,女儿把诗交给老师,老师会眼前一亮,赞不绝口。然后,女儿连蹦带跳地回家来,夸奖我几句。孩子希望大人的表扬,做父母的又何尝不在乎子女的夸奖呢?

做一个好爸爸,——女儿出生后,这就成为我首要的奋斗目标。

女儿的想法

“你还是问一下孩子,看她是否有你诗中表达的那种想法?”这个建议或者说质疑来自一位不具名的朋友,他看到我替女儿写的诗,想必不以为然。

女儿让我帮忙时,我起初是拒绝了的。理由有三:第一,这是你的作业,应当自己动手完成。第二,小孩子的心思我不懂,我哪里知道你想表达什么情感啊。第三,随便写好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女儿脾气很倔,说不帮就不帮吧,她可以自己写,哪怕写到午夜三时。这我可吃不消了,果真如此,她第二天的课还怎么上啊?女儿还说,她根本就没有诗情画意,没有任何想法。

女儿所谓的没有想法,大概包括两个意思:一是对于写诗没有任何的概念,牙牙学语时就开始背诵诗词,对意思一无所知却字正腔圆,像模像样或者装模作样,后来也大都忘记了。小学课本里唐诗宋词都有一些,现代诗歌也有,但对女儿来说,诗词是很遥远的东西,和她唯一的关联就是课本上有,老师带着朗读和理解而已。作诗需要基本的入门提示,和作文一样。老师显然是没有告诉。再者,女儿不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入诗,觉得自己的生活完全和诗没有关系,每天就是上课下课,看课外书,吃麦当劳,天热喜欢冰淇淋。

我对女儿说,写诗就是一个句子一行,甚至一个字词一行,诗的样式就是这样。至于内容嘛,什么都可以写。譬如,写自己吃麦当劳的感觉,吃冰淇淋的喜悦,读课外书入迷的态度,游泳爬山时的兴奋,等等。重要的是感觉,无论什么感觉,只要有感觉,就可以作诗。女儿却不这样想,总以为课本上的诗才是诗。她自己的个人喜好只是属于小小的自我,不能登大雅之堂。这未尝不是教育的失误。从小学的教学和教育开始,孩子们一再被教导远离“小我”,走向“大我”。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本真的一面被隐藏起来,视而不见,老师视而不见,孩子们自己也希望视而不见,游戏时尽情展现的一切,在课堂上,在作文中,都被置之度外,只有“好学生”的一面才能熠熠闪现。我们的教育显然存在一些问题,关于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式,需要老师、社会和家长很好的反思。

回到诗歌上来,我完全可以模仿女儿的口吻,来一首《我喜欢》:

我喜欢吃麦当劳

如果每餐都是麦当劳

该有多好

我喜欢看课外书

如果教室里能看课外书

该有多好

我喜欢游泳爬山

如果想玩的时候就能玩

该有多好

我喜欢芭比娃娃

如果能有满屋子的芭比娃娃

该有多好

躲在自己的房间里

和芭比娃娃一起玩耍

给她讲课外书上的故事

倦了,出去游泳爬山

饿了,一起吃麦当劳

那——该有多好

女儿是不会同意我这样写的,她会说这多可笑,诗怎能这样写呢?课本上的诗歌教育,早已在她脑海里打下印记:或者唯美主义,像“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或者豪情壮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其实,李白那句诗成为经典,应当是在白话文兴起之后。刘邦的《大风歌》成为名篇,也和他称帝不无关系。对现今的孩子们来说,“啊,祖国”实在是过于虚妄。

童年的消逝

早在几天前,女儿就惦记着“六一”儿童节怎么过,孩子们总是喜欢过节。我也琢磨这一天该做点什么相关的事情,还能做什么呢?唯有读书。书架上有本《童年的消逝》,已经搁置了很久,至少有两年时间了吧,一直想着阅读,那就今天吧。

当初看中这本书,主要是两个方面的缘由。一是以“童年”为主题,人的一生无非四个阶段: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婴儿期严格说来不算一个阶段,因为无法回忆,谁能回忆起自己婴儿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呢?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年开始成为思考和回忆的对象,而且愈是年长,愈是愿意追怀童年。二是它的论证和阐述,大概可以视作后现代的方式。

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比较伤感的话题。童年在消逝,童年即将消逝,童年必将消逝,最终作为回想的主题而存在。这是我们立刻想到的一层意思。其次,我们会想,童年为什么会消逝,缘由何在?再次,如果童年可以消逝,那么,它就是一个人为的、文化的东西,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某个阶段,童年意识应运而生,在之后的某个时候,它又黯然退场。当初在书店看到波兹曼的这本书,随意翻看的同时,我脑海里就流动着这些想法。在受过后现代多年的洗礼之后,《童年的消逝》一类的书籍没有什么神秘莫测,只是让我感觉亲切:

童年的概念是文艺复兴的伟大发明之一,也许是最具人性的一个发明。童年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和心理条件,与科学、单一民族的独立国家以及宗教自由一起,大约在16世纪产生,经过不断提炼和培育,延续到我们这个时代。但是像一切社会产物一样,它的持久存在并不是必然的。

该书的核心观念就是这些。它的主旨在于,描述童年概念的起源,它为何盛行了350年,又为何迅速地消逝。

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符号世界,这个符号世界要求确立一种全新的成年概念,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接受教育,由此,欧洲文明重新创造了学校,从而使童年的概念变成社会必需的了。用后现代的话来说,概念的构成离不开驱逐,从“成年”中排除和驱逐出来的,就构成了“童年”。

在19世纪和20世纪,有两种不同的童年概念。一种以洛克为代表,认为儿童是未成形的人,只有通过识字、教育、理性、自我控制和羞耻感的培养,才能造就为文明的成人。另一种以浪漫主义为代表,认为儿童拥有与生俱来的坦率、理解、好奇和自发的能力,不幸的是,由于后天的识字、教育、理性,被畸形化了。洛克把心灵比作刻写板,恰好描绘了童年和印刷之间的联系。

从信息学的角度讲,所谓儿童,就是不知道成人所知道的某些信息的群体。电视出现之后,儿童可以获得和成人同样的信息。他们可以看到电视播出的所有节目,电视的外在形式和符号使得它不可能将观众加以区分,电子媒体展示了成人世界的全部内容,产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后果,羞耻感的淡漠就是其中之一。“电视打开了通往成人生活后台的视窗。”儿童过早地了解成人世界,不再有什么是神秘的,也不再有什么令人敬畏的,通过电子传媒,孩子们甚至比许多成人还要消息灵通。

儿童的概念和成人的概念紧密相连,如果童年消逝了,那么,与之相应的成年也就不复存在。一方面是儿童过早地成人化,另一方面是成人的儿童化,或者说,长不大的孩子。电视的本性使智力趋于单一化:

一个被图画和故事主宰的文化对成年人会有什么影响?一个完全以现在为中心、不能揭示时间的连续性的媒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一个郑重放弃概念的复杂性而只强调人物个性的媒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一个只注重眼下的情绪反应的媒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即使相信该书的本意在于讨论童年的生成、发展及消逝,由于作者论域的开阔,论证的深入,我们完全可以把该书视作对人类文化的一个横截面的考察,技术和文明之内在关联的透视,以及现代性的某个侧影。它讨论的是童年,却不是写给儿童看的,他们看不懂。是写给我们看的,我们是成人,依恋童年时光的成人,依依不舍地告别童年的成人,由于技术和其他的现实境遇终究无法彻底走出童年的成人,或者说,始终为童年所牵扯的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