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8496400000007

第7章 和谐文化建设概述(5)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正在越来越走向开放,农村人口流动也越来越频繁,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到城市务工,而老人、妇女和儿童则留守农村。农村社会发展的这种客观现实决定了西部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主体和需求主体都是多元的。因此,在推进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充分注意到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对农村和谐文化的不同需求。对于农村中老年人而言,他们需求得更多的是传统意义上的乡土文化,而对农村青年人来说,他们则对现代新潮文化有更多的需求。不过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在开展农村文化建设时,特别要警惕诸如黑网吧、色情音像制品以及其他城市庸俗文化对农村的侵袭影响。和城市相比,相关执法部门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相对比较薄弱,一旦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袭,将对农村文化健康发展造成极为不利影响,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在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处理好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继承和新型文化创新传播之间的关系。相比较而言,对于那些经济发达地区如四川的成都地区、重庆的中心城区等地正在面临城市化的“城中村”,其和谐文化建设的重点应是结合“城中村”改造,从精神文化生活层面改变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行为观念、就业观念、人际关系和行为方式,把传统的农民塑造成城市的新型市民。而在那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其和谐文化建设的目标则应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为指导思想,塑造现代化新型农民,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保护传承本地民间传统优秀文化的工作。

3.正确处理好示范先行与全面推进的关系

和新农村建设的路径相对应,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还应该处理好示范先行和全面推进的关系。由于目前大部分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足以满足和支撑大规模开展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要求,各地相关部门应首先选择一些文化基础较好、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热情较高的地区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示范点,然后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向其他农村地区推广。事实上,西部有不少地方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已经摸索出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例如,四川省成都周边地区充分发挥出与农业相关的优势,发展观光农业,打造绿色农业品牌,举办节庆活动,带动农家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郫县集中种植花卉、盆景、苗木等具有传统优势的农业,结合花卉苗木的产业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将一、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开始接待周末来农村休闲度假的城市人口,诞生了农家旅游产业,催生了中国农家旅游的发展。郫县农科村成为中国农家旅游的发源地,具有典型的示范效应。所以,相关部门要重视发掘这些现有的农村文化建设典型,从中总结出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并向其他地方推广实施。如此一来,可以更好地配置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避免农村文化建设的摊子铺得过大,导致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四、推进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和谐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胡****同志指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要在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实践,尊重而不是随意离开我国以和谐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背景,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华民族传统和谐文化、西方先进的民主和科学文化相互融通;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社会氛围引领社会观念、社会思维方式和社会行为,又以新的社会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以宽阔的胸怀继承传统文化,吸收世界文化包括资本主义文化的有益成果,又以西部农村和谐社会实践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又促进各种文化取长补短,共同繁荣,最终建立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符合中华民族文化特点与精神本质的西部农村和谐文化。

(一)建立科学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西部农村和谐文化的内涵及目前文化建设的现状,并考虑到西部农村未来的长远发展,经调研初步设拟了一个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及22个二级指标,从宣传教育、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保护与开发、文化均衡度、文化管理、文化参与和评价六个方面对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发展状况进行考量,提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应包括的内容和应达到的目标。该指标体系通过对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分析,可以较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西部地区农村和谐文化发展的状况、水平、发展能力,促进农村和谐文化发展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进而明确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努力的方向,推动西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

1.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从系统整体出发,力求能够真实反映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及其主要特征,各指标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前瞻性原则。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系统,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也必然是一个具有动态性、前瞻性的指标体系。设置指标既要植根现实、反映现状,又要与时俱进、展望未来,具有时代特征,充分体现动态趋势,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建设成效需要通过主观感知获得。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体,所以设计了群众满意度这一主观指标用于衡量农民对于文化建设的主观感受,做到指标体系评价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统一。

2.指标体系具体内容

对以上指标的具体描述如下:

(1)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工作是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有利于帮助农(牧)民群众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内容包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当前,农村发展中暴露出思想观念多样化的变化,多样化的文化要求,多样化的文化存在形态。对此,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农村和谐文化发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武装广大农村群众,使之深入人心,成为他们广泛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念。

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绝大多数农村群众如果都能自觉培养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准则,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为基础的文明健康的行为能力,也就有可能初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树立起良好的西部整体形象。在这一指标下还可设立“文明的生活方式”“文明的行为方式”“文明的资源利用方式”等具体指标进行考量。

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一素质可以通过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来进行考量。

农民的文化消费观念及引导。提高农民文化消费水平,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更新农民陈旧消费观念和习惯,改造农民传统的消费文化的过程。衡量各地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可从各地农民“年均文化消费金额”“文化消费种类”等指标来进行评估。政府部门也应该做好转变文化消费观念的引导工作,比如引导农民把提高文化消费与提高生活质量结合起来。要使广大农民知晓,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收入增加了,生活质量也应随之提高。不仅要提高吃、穿、用、行的质量,还要提高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质量;不仅要对生产投资,还要对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本领进行投资。

农民的基础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直接决定了该地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文明修养,进而影响该地区文化发展的水平。因此,在衡量一个地区和谐文化发展水平时,教育与培训是一个重要因素。各地应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

(2)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重要手段与途径。特别是对农村地区来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水平对满足农村居民基本文化生活、转变农民文化消费观念、提高农民文化修养与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水平可以通过以下指标来衡量:

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硬件保障。应做到公共文化设施的覆盖率和达标率高。具体包括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体育场馆及设施建设、农家书屋建设等,使得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布局合理、功能齐备。

信息化服务建设。信息化服务涵盖了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及文化信息的提供两方面的内容。具体可从农村出版物的提供、报纸杂志的提供、广播电视服务、数字化电影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方面来进行考量。

资金与人员保障。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与人员保障,这一指标也可以体现当地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程度。可通过文化事业财政拨款、文化从业人员总量及专业素养等指标来评价。

(3)文化保护与开发

西部地区文化资源丰富,但是面对现代文明和现代文化的冲击,许多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严重挑战。将这一项列入和谐文化建设的指标体系,作为各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就是要求各地政府重视传统文化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为各地文化产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自然文化资源保护。自然文化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天然的景观和自然现象,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是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这一优势的持续性发挥有赖于对自然文化资源的保护。可通过各地的保护性法规、保护管理机制、开发项目的规划、审批等方面来考量其自然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不均衡性,因此这一指标不宜从数量的多少来评价一个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主要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从业人员数量及年龄结构、年均展演的次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方面来考量。

宗教文化的积极作用。宗教的社会功能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重性。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引导农村宗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发挥宗教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就能够维护农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西部地区宗教种类丰富,信教群众较多,宗教文化的保护及引导工作极其重要。可以从对信教群众的教育、对传道人员的培训、对宗教组织的管理等方面来加强一个地区的宗教文化发展及正面引导工作。

各民族文化多样性保存。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本质内涵。西部少数民族文化极其深厚,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十分浩繁。因此,必须制定保护民族文化的法规,建立民族文化的收集与保管机制,广泛开展文化交流与对话,同时借助现代文化的形式来表达民族文化的内容,从而不断地使民族文化得到保护与创新。

文化产业发展。西部农村自然文化资源、人文文化资源优势显著,具备发展文化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先天条件。各地应建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从项目规划、资金投入、宣传包装等方面加强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实行产业化经营。对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评估,可从文化产业基本建设投资额、GDP贡献率、从业人员数量、新开发项目的增加率等方面来进行。

(4)文化均衡度

城乡文化均衡度是指农民群众能尽可能多地享受到城市居民所享受的文化服务。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在于城乡文化的统筹发展。由于农村可利用文化资源相对较少,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文化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城市文化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坚持以统筹的理念来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将城乡文化均衡度纳入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指标体系,目的在于反思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缩小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在投入、供给和保障上的发展差距。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指标对城乡文化均衡度进行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