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和谐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8496400000009

第9章 和谐文化建设概述(7)

第六,支持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建设兼有体育健身与文化活动功能的村落公共活动场所。满足目前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将村公共体育场地建成综合体育健身与文化活动及村落公共活动的多功能活动场所。政府应支持在村一级建设兼具体育健身与文化活动两种功能于一体的村落公共活动设施。

(四)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越来越显示出其基础性的地位。在全球化日益扩张的今天,西部农村文化要获得其他文化传统的认同,并能够为身处这些文化传统中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必须有一个能够传播西部文化价值理念的工具——文化产品,而能够具有这种功能的非文化产业莫属。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支柱性产业,但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发展前景广阔。对拥有庞大文化资源的西部农村来讲,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且也是弘扬西部优秀文化精神,保证西部文化安全的支撑点;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有利于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结合西部农村现有的文化资源来看,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可以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农业文化产业。即将文化发展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相结合,大力开发农家乐形式的文化旅游,发展观光农业产业,利用农业产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文化产业,等等。二是发展农村人文文化产业。即积极地发掘西部农村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把现有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如大力发展历史文化产业、红色文化产业、民俗文化产业,等等。围绕文化产业的这两个发展重点,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确立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因此,西部各级党委政府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对民间文化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分类管理,对产业的合理布局、结构优化等方面进行宏观指导。此外,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宣传手段,通过举办民间文化产品交流、展览等活动,为暂时没有进入市场的民间文化产品搭建展示的舞台,为它们创造进入市场的条件;各地方要根据市场需求,努力开发既具普及性、实用性,又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专项产品,将具有含金量并可以盘活的那部分民间文化资源做大做强。

2.搞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先对农村文化资源进行盘点梳理,按照优先发展原则进行开发:对具有浓厚文化特色、资源再生性好、具备良好市场前景的资源,比如农民技能培训业、民俗演艺业、农村工艺品加工业等进行产业转化,近期开发,鼓励其发展壮大;对具有一般可再生性资源,但市场化程度不高、需要大量投入且投资回收期长、短期投资收益不高的文化资源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适度发展,更多地考虑中远期开发。

3.加强农村文化资源保护

拥有文化资源的各地政府,应及时组织有关专家确定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文化资源环境保护范围,正确评估农村文化环境的现状,规划文化旅游接待量;有条件的地区应成立文化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对各级政府确定的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单位、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及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管理和监测;尽量保持保护地方原有的特色文化,避免盲目的仿效行为,遏制民俗被同化的趋势。

(五)积极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市场

农村文化消费力疲软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经济收入低。只有从根本上发展经济,才能提高农村的文化消费力。这毋庸置疑。但是对于如何加强经济建设来促进文化消费,并非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故不重点展开论述。但是,仅就农村文化建设领域而言,文化市场是文化供给、消费的重要平台。在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应当将农村文化市场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突破口。

1.培育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要素

县、乡(镇)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通过制度、政策的落实明确其在文化市场培育中的责任,重点当好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督者和参与者。与此同时,要按照市场的要求,培育农(牧)民在农村文化市场中的独立人格,引导农村文化专业户组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鼓励各种形式的农(牧)民自办文化,不断发展壮大新时期下的农村内生型文化;发展民间文化组织和文化中介组织,促进城乡文化资本、文化遗产和文化人才的交流。

2.搞好文化市场管理

农村文化市场是联系农村文化生产者和文化产品消费者之间的环节,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是保证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文化发展繁荣。这就需要:

第一,健全和规范文化管理机构。改革文化市场的管理部门,适应农村文化市场的要求,将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部门与从事文化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分离,保持独立,防止行政与市场的嫁接导致的市场秩序失范。

第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的相关制度规定。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行为,对文化市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执法队伍建设,增强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改变过去多头执法、力量分散、执法水平不高的问题,确保文化市场繁荣有序。

第三,大力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市场的建设。坚持“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以便更好地活跃和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第四,根据农村市场的季节性、喜庆性、地域性、流动性的特点,加强对重点问题、重点时间和重点地区的管理。

第五,应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多种手段净化农村文化市场。坚决清除封建残余思想,抵制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对农村文化市场的侵害,抵制并防止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无政府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性自由、******等腐朽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泛滥。

3.引导促进农村文化消费

首先,引导人们树立浓厚的文化消费意识和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理念。要通过宣传引导,帮助农民确立有利于提高自我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高雅情趣的文化消费理念。

其次,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农村文化消费群体。要推进“文化进村社”“文化进农村校园”等大型文化活动,开展艺术普及讲座,举办“农民文化大讲座”“明星与农民见面会”等活动,建设“农民影剧院”,引导农民享受艺术,培育固定消费群体;通过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消费得起的文化演出;要根据农民的消费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激发农民的文化消费热情,促进农村高雅文化和民俗文化共生共荣。

第三,引导农民提高文化消费层次和能力。要帮助农民提高对各类文化产品的理解力、领悟力、辨别力、接受力,帮助农民选择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文化产品,加强文化消费的计划性和选择性。

(六)完善城乡文化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

体制机制是发展的根本保障。深化西部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形成充满生机活力、有利于加快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农村文化生产力。破解影响和制约西部农村文化发展的难题,根本出路在于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进一步深化西部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当前,要着力在4个关键环节的改革上下功夫:

1.探索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西部现行文化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情况,在充分界定管理机构的职责、功能的基础上,结合统筹城乡发展需要,着力强化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

2.积极推进“三分”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的途径与方法,政府从办文化转向管文化,建立文化事业管理新机制。

3.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

区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统筹兼顾,使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其他领域的改革相互配套、相互衔接。围绕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着力解决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人员分流安置和社会保障等重点难点问题。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4.大力培育多元文化市场主体

在坚持文化服务社会主义方向、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的大前提下,全面开放文化市场,采取政策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国家允许的文化建设领域,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努力为民营文化企业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人才引进、工商登记、资金融通、财税政策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和政策优惠;针对民营文化企业个人创新型、知识创新型特征,对个体文化创意企业在住房、贷款、产品发布、信息提供等方面,提供方便,按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政策优惠。

(七)切实抓好农村文化扶贫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灾区文化建设和文化生态保护带来灾难性后果,文化设施设备受到严重破坏,文化遗产遭受重大损毁,灾区文化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困难。中央和******对灾区重建提出了8年的重建周期,在重建周期内,对于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成为重灾区的四川、甘肃、陕西等西部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应当予以大力扶持和重点倾斜。

1.重点加强地震灾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利用对口支援的规划编制、建筑设计、专家咨询、工程建设等服务,大力建设和修复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积极恢复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在重建过渡期内,在受灾群众集中安置区内,建立并完善临时综合性社区文化服务站,配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设备、数字电影放映设备、音响和图书等;开展报刊阅览、图书借阅、信息咨询、文化培训、电影放映等基本文化服务,对重灾地区每个县(区)配备多辆流动文化车和数万册图书等。

2.加强受灾地区农村的文化扶贫

灾区核心区往往是文化资源富集区、文化生态脆弱区、文化基础薄弱区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灾后文化重建要在还清历史旧账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全面覆盖,与文化扶贫、扶智相结合。通过“万村书库”工程、“手拉手”工程、电视扶贫工程、为农村儿童送戏工程、报刊下乡工程等加大对灾区文化重建的扶持。

3.加强文化传承保护和震灾文化精神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