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回望点滴
28497200000023

第23章 以人为本——造就多层次的专业艺术人才(1)

21世纪以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全省川剧教育蓬勃发展,逐渐提升川剧学历教育层次,大力改善教育软硬件条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实行多种教学体制和办学模式,逐步建立起更加系统、更加完善、更加多元的川剧教育体系,为全省川剧事业的振兴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教育支撑。近年来,四川省川剧事业呈现一派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喜人前景。

一、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

原四川省川剧学校(现为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附中)作为全省“振兴川剧”三大基地之一,历来是四川省川剧艺术教育事业的重要阵地。该校自1953年创建以来,作为优秀民族文化的守护者和弘扬者,始终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文艺方针,努力实践“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遵循艺术教育的客观规律,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逐步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艺术院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为繁荣和发展四川文化艺术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审美情趣的不断变化,川剧艺术人才需要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需要川剧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如:学历教育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设置等,都需要具有明确的方向和可操作性,从而体现因川剧教育体系的完善对川剧的保护、传承、发展、创新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学校学历教育层次逐渐提升

1.学历提升:自主培养优秀川剧专业人才,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中专到大专的历史跨越

原四川省川剧学校的前身是西南川剧院实验学校,诞生于1953年重庆嘉陵江畔的盘溪。1958年,由重庆迁成都,改善了办学条件,充实了师资队伍,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加了实习演出场次,办学规模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1960年,****四川省委决定由该校首届毕业生组成“四川省川剧学校实验剧团”,并将原四川省戏曲研究所合并入该校,建立起一个教学、研究、实验演出三结合的体制,使川剧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四川省川剧学校1980年被文化部、教育部列为全国重点中专之一,1982年被四川省列为与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四川省川剧院并称的振兴川剧“三大基地”之一,1993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评为省部级重点中专,1994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1995年增挂“四川省艺术学校”牌子。

2005年5月,四川省川剧学校、四川省舞蹈学校合并升格成立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继续承担培养造就川剧优秀艺术人才、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重任。

2008年9月,首届川剧专业大专班在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成功开班,结束了以往川剧专业最高学历仅为中专的历史,实现了从川剧中专到川剧大专的专业学历教育,川剧专业人才培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2.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培养层次分明的优秀川剧接班人,完善川剧人才分层培养、梯度培养的系统架构

作为四川省目前唯一的川剧人才培养高等学校,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在长期的川剧教育实践中,为川剧事业发展培养了左清飞、任庭芳、许明耻、邓婕、沈铁梅、古小琴、田蔓莎、陈智林、刘谊、杨韬、肖德美、蓝天、崔光丽、李莎、何伶、孙勇波、王玉梅等一大批优秀川剧艺术人才。迄今为止,四川省获得“梅花奖”的演员近80%毕业于该院。学院立足于振兴川剧,立足于对不同学历、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的差异,着眼于川剧中专、大专各学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梯度发展,为振兴川剧提供各学历层次的人才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培养目标具有显著差异性。学院始终强调学生在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学习。

中专阶段“培养从事川剧表演的中等专业艺术人才,毕业生既可面向川剧专业院团,从事川剧表演工作,也可作为高等艺术院校的后备生,还可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管理工作和教学辅导工作”。学生掌握必需的戏曲表演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一定的表演意识、基本的文化艺术修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艺术职业道德、较好的舞台表现并能初步塑造角色的能力的川剧艺术人才。

大专阶段“以培养具有较高的川剧理论知识和文化艺术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表演技能和表演再创造意识,能够担负起继承、发展、创新川剧艺术事业重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川剧艺术人才为宗旨,并以为各文化艺术单位、职业及非职业艺术院团输送优秀艺术人才为工作目标”,始终强调并明确区分大专培养的学生要在中专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具有较扎实的人文科学知识、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系统掌握川剧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及较好的舞台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较好地塑造一定数量的川剧舞台艺术形象。

第二,教授过程具有承上启下的衔接性。自1953年实施川剧学历教育以来,川剧教育在充分总结老一辈川剧艺术家长期优秀舞台表演经验的基础上,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川剧中专阶段教学的教学模式,按唱腔、身段、武功、基本功、把子、戏课分单元式进行循序渐进的程式化教学,并随学习年限的增长而将上述课程的比重做合理调配,逐渐加大戏课的比重,不仅使学生在四年的中专学习期间打好川剧基础、学好川剧规矩,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进入专业院团开启川剧艺术之门铺平道路。

川剧中专教学讲求“规范”,大专教学主要讲求通过启发式教学实现“创造”,形成(学生)模仿——(教师)启发——(学生)创造的教学链,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教学体系。区别在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联系在于大专教学期间教师更多的是根据学生已习得的川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充分结合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学习情况,对大专学生采取因材施教、挖掘潜力、扬长避短的教学方式,加大戏课、艺术理论的比重,提高学生分析人物、塑造人物的舞台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理论修养,借以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水平。

3.教学资源提升:设施完善、师资雄厚、生源多元,实现川剧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教学硬件方面,2011年6月,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温江新校区投入使用之后,整体提升了目前川剧教学的硬件。原四川省川剧学校供川剧专业学生使用的文化课教室4间、琴房8间、形训教室4间、观摩教室1间、道具室1间,戏课只能因地制宜安排在教学楼前厅或川艺实验剧场。现在供川剧专业学生使用的文化教室5间、琴房12间、形训教室9间,观摩教室1间、道具室1间、专业小剧场3个、1000余座的大剧场1个,较之原校区的教学设施设备有明显改善。一是形训教室宽敞明亮,二是戏课进入专门的室内排练场地,三是拥有了专业小剧场,四是琴房铺设的吸音布解决了回音问题。无论是中专学生还是大专学生,均能在教学设施优良、教学环境优美的校园求学成才。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老中青教师在承担中专教学、大专教学时根据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进度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搭配,按照“培养一批、返聘一批、特邀一批”教师队伍梯队建设要求,培养一批优秀中青年骨干专业教师,返聘一批已退休但仍有精力和能力承担教学工作的骨干教师,特邀一批造诣深厚、在戏剧界颇具影响力的名家、专家、学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传道解惑,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生源和质量方面,学生来源更加多样,质量显著提升。四川省培养的川剧中专学生主要由10~16周岁的中小学学生,通过专业考试和文化考试进入学校学习,大专学生主要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附中中专毕业生,成都、重庆等院团的优秀青年演员以及普通中学考生构成。大专生源较中专生源更加多元、更加广泛,尤其是将专业院团优秀青年演员纳入培养范畴,不仅为广大川剧学生之间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机会,更为川剧人才继续深造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和成长的舞台,如成都市川剧院青年演员虞佳正是在大专学习期间,有机会出演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青春版川剧《死水微澜》“邓幺姑”一角,于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脱颖而出,在该节设置的“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专业组仅有的三个“优秀表演奖”名额中独占一席,为四川、为川剧、为剧团、为学院争得了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