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船海
1
2014年在增城,东葫于诗歌纪念会上,我才认识周爱民——也就是本诗集的作者桑塔,在此之前,可以说是素昧平生。但他没管这些,增城别后,他就从惠州冒昧地约我为他的诗集写序。我也不揣冒昧地一口就答应了,接着就读他发来的诗。就这样“素昧”和“冒昧”也好,这本是诗人之间应该持有的交往方式。不必问“你是哪里人写着一行行诗,读就是。经历、故事、打工、脾气、心灵、湘西故乡、惠州客地,“兴、观、群、怨”,“草木鸟兽之名”……尽在其中。读一遍,相当于交往十年;两遍,就是二十年,俨然老友矣。
这是一位接地气、有土昧、爱得深、信得过的诗人。古诗人云,“位卑未敢忘忧国好的人,当他们提笔写作,越是具有真诚炽热的家国情怀,而一些从祖国母亲这里拿去很多东西的富贵者,却会向窃国卖国的歧路上走。两相比照,前者真是让我们“信得过”的人而他们作为诗人,也真是信得“过出来却比海还深,那种极致的表达真叫人望尘莫及;其搬词砌句,也大抵追求爱情分明,没有中间地带。桑塔也正是这样一位信得“过”的诗人。我尊重他的“过”。他还相信诗歌本身具有一种力量。在一首名叫《诗之船》的诗中,他写道:
这条船不大
却能乘风破浪
几个诗人
聚在一起
也会影响
一个世界
一片海洋
信得真“过”!说实话,我真有一些羡慕他这种“过”。过分、过头、过正。他都是从哪里继承来这么大的信心的呢?这等于越是赤脚步行的人越是相信自己跑得快,比兔子还快,比火幸还快。
再看一首:
不要鄙视,诗歌,诗如同胎盘
它孕育善良和道,还有佛
它来自心灵深处,最原始的心动
快乐与纯洁,幸福与自由
诗的种子是思想,在海洋或者沙漠
或生机活泼,或宁静安详
不要轻视,诗的力量,火山的爆发
如同脑海问现一声熟悉的嘱咐:“好好去爱,你的肉体,你的灵魂!”
你听进去了,黑将被光明擦去
你若无法感知,在会醒来,你
也许麻木睡去,剩下的还是麻木
我想用诗生产一辆又一辆快车
让速度帮你到达你梦想的家园
——《用诗敲醒大地的麻木》
这是他的诗学宣言。还是不容置疑的“信”,是关于诗的异教。诗至高无上,连佛和上帝都由它创造。她宁静时是母,爆发时则是父,是雌雄同体的偶像。面对这种相信,我们只能跟着合十,而不忍指出这位信徒的不够****和偏于幼稚的一面。
2
信了诗,他就甘做搬运词语的民主,“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元终食之间违仁这一天,他就写了好几首。他也可以说是一位打工诗人,“乡愁”也是他要反复表现的母题。在《老家的新房》一诗里,他写道:
既然家乡很美
为何不在老家耕耘希望
既然漂泊在外思念故乡
为何依然选择流浪
这真是进亦忧温亦忧,或者进退两难,但又必须进退,而且是出于主动的选择。并不高明的语言,却具有抵达存在的强势。向来写流浪和乡愁的诗作多矣,桑塔却仍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发现。一定要命名,我姑且说,他发现了一种吊诡之美。在另一首诗中,他又写道,“我把山外有高楼的信念/抱住不放......脚步把这座城市抱住不放/我把买房的梦想抱住不放/于是/房奴的名单上/有我的名字/在挣扎”《山外有高楼》)始于“信念”和“抱住”,终于“房奴”和“挣扎”但这两组情绪意向相反的词语却又挥然统一于他所营造的语境之中,并无“违和”之感,这就是吊诡之美。他不是故作吊诡,而是这种状态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在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许多人正是这样左右矛盾、又渺小又崇高、一边叹息一边呐喊、既无力又“蛮拼”地活着和追求着。
《二叔》的诗讲述遭遇欠薪的搬运工二叔不与老板计较,“他说老板人不错/常给工人买水”。有对老板阶层的批判,有对二叔的同情,也有对宽容的点赞,相异而相融,相反相成。比如《六楼》的亮点,就突出多种内心纠结与平实。完整引述如下:
六楼
这个地方
就叫六楼吧
我就在这儿
望望窗外
吸一根香烟
一天就过去了
我想跳下去
找到地球
但没有理由
让人心脱口服
回过头瞧着
睡熟的小伙子们
我惊讶他们
睡醒之后的话语:我活过来了
我发现
生活的亮点
无处不在
这是我比较欣赏的一首诗。平平道来,匍甸感触,而崔凰渐起,“亮点”卒现。以上三首诗其实还可为之详细归类,那就是都有一种共同的“低点体验”。分明是一把凡土,却说出金子;本来就是一碗白开水,却喝出美酒来。因为视角的低,于是一茎草一个坑都自有高度;更因为诗人视角的低,自有一类低而不俗、或俗中见高的边缘人物,都在他的诗歌中领受了点赞,其诗歌语言遂也呈现出一种看似寻常芜杂实则奇崛纯粹的禅意。担水砍柴,打工挣钱,却存有“妙道”,唯诗人的慧心能寻思、体昧和摄拾之。
3
再分享一首所谓的“打工诗歌”:
工厂停电
停电了,一却都是黑色的
这对我来说这些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一种职责传递
除了上帝,可信的人是我
周围都是墨黑的,没有一丝光亮
小小的手屯在此时体现它的不只,
他把整个监控室捧得如白昼
我找到了平静;它带给我心安
我找到了欣喜;它给予我从容
我迅速地关闭了重中之重的大门
此时皇帝敲门我也懒得理他
我怎会轻易打开任何一扇门呢
除非每一个角落都是光,明的
除非我查清事情的来源
我要打开,也绝对是平安之门
这简直就是树立了一个普通劳动者的丰碑。“除了上帝,可信的人是我”,这又是多么大的自信!停电了,上帝的光还在,那就是一位普通劳动者的责任和担当。仍然是寻常的场景,题旨却宏大,诗意且恒远,使必须要“打”的一份工,具有了创世纪般的神圣意义。在我所见到的打工诗歌中,少见到像这样饱含着正能量而又具有超越性的诗作。
4
就是这样,桑塔信诗、写诗,充满“污点”的生活遂因诗而找到救赎的门,变得“淘美且异”起来了。再看《盯着》——
盯着
从空白的地方
发现一个污点
不要去擦
越擦越黑
让它风干
在它的身上
打开一扇门
让它成为一个轮子
或者一个句号
这都是想象
而许多想像
都会接近完美
接近现实
我在少小的时候,已经有过这么一种经验,常常盯着一个地方看,那被盯着的对象就发生了一种令人眩晕的变化,原来可能是猪槽,可能是被子上的尿渍,或土墙上的一个裂缝,或者就是这么一个“污点”,都逐渐而猛烈地变成一种超现实的奇迹,一种不知所云的抽象画,令人赞叹而无语。这是出神的功效,执着的收获。非常感谢桑塔用这么一首诗复活了我儿时的世厄,这就是孟子所谓“于我心有戚戚焉”。循着《盯着》这首诗看下去,桑塔也可以达到另一种型态的诗歌之美:其取材用象已逸出生活之规矩方圃,其主题并无关于现实之宏旨,其诗意则盎然于尘外,令人飘然有形上之思蓦然有返归存在之悟。以此管窥,桑塔目前还走在道路的前半但蛙步之间,已略见全豹。
桑塔勉乎哉!
(作者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南方工报新闻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