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曹操
28498400000047

第47章 他难道有个测谎仪?

曹操为什么如此激动?

曹操是一个嗅觉极为敏锐的人,善于捕捉到蛛丝马迹背后隐藏的重大秘密。当年他行刺董卓不成,逃亡途中,在中牟县被陈宫抓获。曹操先是被收押在牢里,到了晚上,县令陈宫命人将曹操从牢中提出,在后院再次审问。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让曹操意识到自己的活命机会来了。

今天许攸的来访,也让曹操内心重新泛起了那种与当年相同的感觉。许攸一直在袁绍处效力,颇受重用。而现在曹袁两军正处于相持阶段,在这个敏感的时刻,敌对阵营的许攸突然深夜来访,其背后必定隐藏着巨大的秘密,而这秘密也许就会对这场战争的胜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曹操的推断,所以曹操连鞋子也来不及穿,就冲到营帐门口迎接许攸。

曹操遥见许攸,拊掌大笑曰:“子远远来,吾事济矣!”就辕门大笑,扶许攸入坐,叙旧情,先拜于地。

许攸慌扶起曰:“公乃汉相,吾乃布衣,公何谦逊如此?”

曹操笑曰:“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

许攸曰:“某有眼如盲,屈身袁绍,言不听,计不从,今特弃之,来见故人。丞相无疑焉?”

曹操曰:“吾素知公信义之士,有何所疑?愿闻子远破绍之计。”

许攸曰:“吾教袁绍差拨轻骑乘虚袭许都,首尾相攻。”

曹操大惊曰:“若袁绍用子远之言,吾等皆死无葬身之地矣。”曹操下拜曰:“袁绍势大,不可当之。愿教我破绍之策。”

许攸曰:“丞相军粮尚有几何?”

曹操曰:“可支一年。”

许攸笑曰:“非也。”

曹操曰:“有半年耳。”

许攸正色起曰:“吾真心相待,汝何相欺也?”趋步出帐前。

曹操请住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

许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

曹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只有此月之粮。”

许攸应声曰:“休得如此!汝粮尽绝!”

曹操愕然曰:“何以知之?”

许攸乃出操与荀彧之书以示之曰:“此书何人作也?”

曹操惊问曰:“何处得之?”

许攸以获使之事相告。操执其手曰:“子远既念旧交而来,愿赐教诲。”

曹操与许攸的这一段心理交锋精彩异常。

首先,曹操虽然知道许攸无事不登三宝殿,其带来的很可能是自己迫切需要的好消息,但大敌当前,己方实力与袁绍相差悬殊,军中又已经断粮,绝不容有任何闪失。所以,曹操一方面待许攸以最隆重的礼节,另一方面却决不肯率先袒露自己的底牌,而是反复试探,直到将许攸的底线探测明白为止。

很多人将曹操的行为视为狡诈之举,其实不然,若非在关键时刻如此谨小慎微,曹操怎么可能笑到最后,赢到最后。当然,能够像曹操这样面不改色,大撒其谎,在屡屡被许攸揭破之后,仍然坚持不懈地将撒谎进行到底,确实需要极好的心理素质。但尽管从面部表情上无法轻易判断出曹操是否在撒谎,但从他的话语用词中却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在许攸问及军粮情况之前,曹操一共说了五句话,每句话里都有一个指代自身的词,分别是吾、操、吾、吾等、我。但在许攸揭破曹操已经断粮的真相之后,曹操也说了五句话,但却没有一个指代自身的词。

这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撒谎者的微妙心理的必然性外化。除了对撒谎没有罪恶感的极少数人之外,撒谎会让人在潜意识中感到羞耻,从而,在潜意识的作用下,人们在话语中就会极力避免将自身与撒谎这一行为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撒谎者很少提及自己。与说真话的人相比,他们更少运用“我”、“吾”、“我的”、“我们”、“吾等”等这些指代自身的词语。

曹操前后的两段话语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对于这一结论,我们还可以用许攸的话语从另一个角度来加以验证。我们知道,许攸自始至终都是在说真话,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话语中连续运用了吾、某、吾、吾等指代自身的词语,前后并无明显的反差。当然,许攸并不知晓这一洞察谎言的奥妙,仅从曹操出色的“表演”能力来看,如果许攸不是早已知道真相,他一定会被曹操的谎言所蒙蔽。

那么,许攸为什么要借着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对曹操反复逼问,逼得曹操亲口承认断粮的事实呢?这同样是出自他的现实需求。虽然许攸是曹操少年时的密友,但大战之中,贸然从敌对阵营来投,换了谁也不可能毫无保留地相信他。要知道,诈降可是两军交锋时用得很普遍的一招,所以,许攸要想在曹营立足,首先要取信于曹操。

许攸的做法是先发制人,不等曹操发出疑问,自己就先说了前来投奔的理由:“某有眼如盲,屈身袁绍,言不听,计不从,今特弃之,来见故人。丞相无疑焉?”如此这般,你不会怀疑我吧?

这样直截了当的话语,显得他内心坦荡,绝无诈降之意。曹操只能顺着他的问话,说:“吾素知公信义之士,有何所疑?”我怎么会怀疑呢?

这一问一答,基本上确保了许攸可以留在曹营,不会被赶出门外。但许攸的所图并不限于此,他既然来投,就不但要立住脚,而且还要得到重用。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得到重用呢?

如果曹操真的还有一年的军粮,那么尽可与袁绍慢慢相持,也就无法显出许攸的重要性。所以,尽管在不揭破曹操谎言的前提下,许攸一样可以献计献策,一样会被曹操采纳,但这样做,却无助于抬高许攸的身价。只有将曹****到绝路,吐露真言,许攸再说出自己的釜底抽薪之计,才能尽显其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可替代性。正是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许攸才冒着激怒曹操的风险(这一风险甚至可能让许攸命丧曹营),一再揭破曹操的谎言。

曹许二人,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心理较量,终于把手言欢,曹操诚心诚意地向许攸请教破袁之策。

许攸说:“袁绍的军粮辎重全部囤积在乌巢。乌巢离袁绍的大营有四十里,由大将淳于琼把守。淳于琼是个好酒贪杯之人,只要遴选精兵,诈称袁军前来助守,就可以将乌巢之粮全部烧毁。粮草既绝,袁绍大军三日内必然败退。”许攸还特别提出,如果乌巢守军询问,可以回答是大将蒋奇奉令前来护粮。谎言要想成真,细节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如果许攸不是对袁营情况了如指掌,是不可能编造出完美无缺的谎言的。

曹操一听,大喜。许攸的这个计策是唯一能够迅速将两军拉到缺粮的同一起跑线上的办法。

次日,曹操亲自挑选马步军五千人,打扮成袁军模样,准备去乌巢烧粮。张辽等大将得知后,立即赶来劝阻。

张辽的理由是:“乌巢是袁绍的屯粮之地,怎么会不重兵把守,严加防范?丞相当心,不要中了许攸的诡计?”

曹操却说:“非也。昨夜许攸一来,我就知道是天败袁绍也。现在我军存粮不多,难以久守。如果不用许攸之计,那我们只能困守此地了。再说了,如果许攸有诈,为什么会安心留在我方营寨呢?难道他不要命了吗?诸位,请不要再怀疑了。”

曹操的这段话很有意思。

他先是把许攸来投归结为天败袁绍。“天命”、“天象”现在已经成了曹操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柱。有了这根精神支柱,无论是多大的艰难险阻,曹操都会谈笑对之。现在他和袁绍的实力对比大致在一比十,而曹操依然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就是缘于此。

曹操的分寸感与时机掌控得很好。军中已然断粮,但他只是将这一信息藏在心中,连张辽等心腹大将也不透露。这就是为了防止军心涣散。事实上曹操也只能按照许攸之计来行事了。因为军粮断绝,是不能隐瞒很久的。这也可以说,曹操是孤注一掷了。但不是还有“天命”吗?那还怕什么?赶快去乌巢!

就这样,袁绍的粮草被曹操一把火烧光!官渡之战迎来了最为关键的转折点!

总体而言,如果没有许攸来降,并献上乌巢烧粮之策,曹操是不可能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的。但凡事总有两面性,许攸的所为及带来的成果也让曹操内心建立了一个错觉相关的心理锚定。这个心理锚定在后来让曹操吃尽了苦头,差点连老命也丢在了长江之畔。

心理感悟:唯一不会撒谎的只有潜意识。